防止个人信息泄露 要在源头做文章

罗昱

2020年04月28日15:0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还未毕业已“被就业”!最近,成都某高校部分在校学子遇到了这样的闹心事。在校大学生怎会突然成为某公司的员工?经查证,这是某公司产险渠道负责人及财务相关人员申报个税时导入名单错误所致。

对此,涉事学生担心的是,出了这种事,会不会影响就业前景,会不会影响个人信用,会不会有更多信息被泄露?而普通民众更想知道,这些学生的个人信息是如何传到涉事公司手里的?

在日常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在没有交际往来的情况下,收到某保险公司“指名道姓”的短信、接到销售人员打来的产品推销电话、听到不认识的对方准确报出你的家庭住址等信息。有人不知不觉背上了高利贷,有人银行卡里的钱被离奇转走,更有人的信息被不法分子用以从事电信诈骗、非法讨债、绑架勒索等犯罪活动……

个人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链”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这条“利益链”似乎难以被掐断。

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大家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措施和警惕意识的不断加强,信息泄露的途径得以有效减少。但是,仅靠个人加强防范意识还不够,信息收集方也应加强管理,不能给别有用心的人可乘之机。眼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不论是进小区还是去公共场所,登记姓名、电话号码甚至身份证信息都是必走流程。这样的举措有利于疫情防控工作,但也对个人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稍有不慎,一份带有电话号码和身份证信息的名单就可能为流入“他人之手”,后果难以预料。

有专家指出,我国有近40部法律、30余部法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刑法修正案(九)》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责任主体、犯罪要件等,织密了法律保障网络。今年2月,中央网信办发布《关于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利用大数据支撑联防联控工作的通知》,也是为了最大限度防止民众个人信息安全受到疫情影响。

笔者认为,在“成都高校学生‘被就业’”事件中,相关部门应仔细复盘、调查涉事公司名单收集过程,一旦发现违法违规的现象,要依法严肃处理。同时,学校要承担相应责任,学生个人信息管理工作是否规范,名单是谁给出去,怎么给出去的?责任要落实到人,管理制度也要考虑“打打补丁”。

违法盗取和传播个人信息的根本动机,根源在于那条看不见的“利益链”,想要彻底将其掐断,需要时间和耐心,需要相关部门把更多细枝末节的工作抓实、抓细,设法从源头上做文章,在普及相关法律、做好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大监督处置力度。社会各方要齐心协力、完善信息安全网络,形成“保护信息安全,人人有责”的风气,类似“被就业”的闹剧才会越来越少。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