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市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大力普及防护知识,为全市人民提供科学指导,穿上防护病毒的“铠甲”。4月22日,市卫健委、市疾控中心联合发布居民个人防护行为指南,将这一时段的风险、防护要点再次梳理、更新和完善。今日,我们关注:不同场景防护要点——居家生活。
具体怎样做?
备好体温计、口罩等用品;出门时随身携带口罩,在需要时及时佩戴。
注意室内清洁,开窗通风,增加室内空气流通:每天至少2至3次,每次20至30分钟。
注意个人卫生,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等个人生活用品,勤晒被褥、勤换衣服。
咳嗽、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手肘捂住口鼻。
外出回家、咳嗽、打喷嚏手捂后、饭前便后等,应使用洗手液或肥皂在流动水下洗手。
家庭用餐提倡分餐制或使用公筷、公勺。
主动做好个人及家人的健康监测,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要及时就医。
为什么总是强调洗手?
从疫情一开始,总是被提及、被强调的预防方法之一就是勤洗手,洗手真的那么重要吗?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双手不可避免地要接触一些公共物品,比如电梯按钮、门把手等,这些物品表面可能就有病毒或者细菌,而新型冠状病毒可能通过眼睛、鼻子、嘴巴等黏膜部位感染人体。”据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如果不注意手卫生,手就可能把病毒“送”入人体,因此,彻底洗手可以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的可能性。
要达到预防病毒的目的,仅仅将手放在水龙头下简单冲一冲是达不到要求的。“我们所讲的洗手,是来自于《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中对于医务人员洗手要求。”专家表示,要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取适量洗手液或肥皂,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认真搓双手至少15秒;在流动水下彻底洗净双手;宜用纸巾擦干双手。
值得一提的是,洗手时机一定要掌握好。“两前两后”必须洗手,“两前”指接触食物前和接触自身眼、鼻、口前,“两后”指如厕后、接触被粪便或被可疑污染物污染的物品后,如用手捂住口鼻打喷嚏或咳嗽后、触摸公共场合的电梯按钮、扶手后等。(成都日报记者 王静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