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那个“穷”亲戚

周依春

2020年04月21日10:56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那是2017年4月24日,已到知天命之年的唐映莉,毅然远离故土,来到素有“川东小平原”之称的四川省开江县,担任县农信联社监事长。当时他的内心同时被喜悦和忧愁所笼罩,喜悦的是自己的能力能够被组织认可,并且给予了他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忧愁的是内部化险摘帽带来的挑战和外部脱贫攻坚带来的压力,那是一本难交的账和难考的答卷。人民是出卷人,干部是答卷人。面对脱贫攻坚这样一个世纪工程和一道世界性难题,能否考出好成绩,人们都将拭目以待。

2017年5月上旬的一天,唐监事长开始了第一次入户走访。他挂联帮扶的贫困户是甘棠镇观音岩村的王元奎。

汽车出县城沿东南方向行驶30公里穿过甘棠镇,再沿村道路行驶2公里,大约4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了观音岩村口。

进村后,穿过平坝,再沿斜坡上行到半山腰,那里有一座观音庙,庙前有3颗直径超过1米的古树,古老的树干刻进了时光的年轮,记录着沧桑的历史,干枯的枝头绽放出了新芽,彰显出生命的顽强。观音岩村大概就是因此而得名吧!

继续上行大约50米,便到达了村支部所在地。放眼望去,山脚下一马平川,万亩田畴星罗棋布,拔节的秧苗零星地散落其间,平整的秧田明净如镜,正待栽插,“稻田+”大闸蟹、小龙虾基地一字排开……

在村支部,他见到了县交通局派驻该村的第一书记骆强,眼前那个中年男人,中等个子,身体略显发福,黝黑的脸庞饱经风霜,一眼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工作非常务实的人。

“观音岩村位于甘棠镇东部,距离镇政府所在地5公里,村幅员面积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306亩,台地丘陵占三分之二以上,是革命先烈徐彦刚的故乡。村辖6个村民小组,576户,1975人,其中:中共党员32人,贫困农户122户,381人。近年来,我们通过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发扬革命先烈艰苦奋斗精神,真抓实干,正在逐步改变观音岩村贫穷落后面貌……”骆书记如竹筒倒豆似地向他介绍观音岩村的情况。

观音岩村虽然是一个小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上找不着的村落,然而正是这样一个个小小的村落构成了祖国辽阔的版土。全面小康路上“不漏掉一户、不落下一人”,一大批一大批的人正发出战天斗地的铮铮誓言,齐心协力向贫困发起宣战。

在骆书记的带领下,他来到了挂联帮扶的贫困户王元奎家。几间破旧的砖瓦房掩映在绿树丛中,院坝边一只母鸡带着一群鸡仔正在觅食,把潮湿的地面踏成了一片烂糟泥,院坝的一角是一些残草断茎,风轻轻一吹,就像当空飞舞的彩练,撒满整个院落,一片狼藉……走近门口一看,3个空荡荡的房间里各躺着一位病人,每个房间分别放着一个便盆,远远就能闻到一股浓烈的尿味,房间里不时传出一阵阵痛苦的呻吟声,像是从地底下发出来的那样沉闷和微弱。

“王元奎、王元奎……”骆书记见王元奎不在家,叉腰扒圶地站在院坝边,放开嗓子大声捂气地喊着。

“喊啥子?”王元奎寻声问道。

“县联社的帮扶干部来了,叫你马上回来。”骆书记直截了当。

王元奎三步并作两步气喘吁吁跑了回来,眼前这个50多岁瘦骨若柴的男人,在生产、生活两副担子的重压之下,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大许多,他上身穿着一件破旧的灰色西装,下身穿着一条蓝色卡基尼裤子,库管挽到膝盖上,打着一双赤脚,腿上沾满了稀泥,原来他正在平整秧田,准备栽秧。

“请坐请坐!”王元奎一边招呼来客,一边顺手扯过阶沿上的一条长凳,不知是什么时候,讨厌的母鸡在上面屙了一趴鸡屎,羞得他面红耳赤,嘴里不停地咒骂道:“找死的老母鸡、找死的老母鸡!”

一阵忙乎之后,王元奎开始介绍他家的情况。“我们全家共5口人,20年前我带着妻子周美儿在浙江打小工,后来做泥水工,再后来开始小包工,当时发展还很不错,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父亲便因脑溢血瘫痪在床,母亲早年就得了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气肿,我和妻子不得不回来照顾父母。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就在我们回家的第二年,妻子由于脑血管堵塞也瘫痪了。现在儿子在外打工,一家3个病人,一年的医药费都要2万多,我一个人既要忙地里的庄稼,又要照顾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我把周围荒芜的土地全部种上粮食,一年下来也只能挣到6000--7000元,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个头啊!”说到这里,王元奎哽咽着,眼眶有些湿润了,“但也请你们放心,无论怎样,都压不垮我!”王元奎坚定地说。

原来,王元奎一家是因病致贫的。“别伤心,现在国家的扶贫政策很好,我又是挂包帮扶你的,你就是我的亲戚,今后有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克服。”唐监事长一边安慰王元奎,一边认了他这个穷亲戚。

回到单位,唐监事长的心内很不平静,入户走访的一幕幕像电影胶片一样一直在他脑海里回放,王元奎家的境况实在令人寒心,他极力思考着对这个穷亲戚的帮扶策略。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救贫不救懒。”观音岩村支部旁边的墙壁上写着这样一副标语,道出了扶贫工作的方法和原则,让他眼前赫然一亮。但,说他愚,他却懂养殖技术;说他没志气,他却不畏困难所屈服;说他懒,生产生活两副担,里里外外一把抓。愚笨、志短、懒惰三者他都不沾,这样更加坚定了唐监事长帮扶他脱贫致富的信心。

6月的川东小平原像一个密不透风的天盆,几天时间气温陡然上升了好几度。唐监事长顶着骄阳开始了第二次入户走访。既然是走亲戚,总不能空脚四手。他不仅给他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而且还从集市上买来了50只鸡仔,想的是通过无偿提供鸡仔让王元奎喂养,长大了他们再回购,使其从中获得的收益能够补贴一些家用。鸡仔从笼子里放出来,个个活蹦乱跳,如同重新找到了归宿,在那只老母鸡的庇护下与原来的那群鸡仔很快合了群,俨然一个和和睦睦的“大家庭”。

“王大哥,光靠种植粮食只能解决温饱,但最终不能脱贫。”他试探性地说,想听听王元奎有什么打算。

“唐监事长,我不是那种好吃懒做的人,我一个人栽种了20多亩稻谷,不吃苦是种不上的,我也不是没有志气的人,以前我在浙江打工时学会了养鱼,我们村河沟下游是承包户在养鱼,上游还有40亩荒滩地闲着,我想把它流转过来搞拦河养鱼,只是……”原来王元奎早就有了想法,只是缺乏后援支持而望洋兴叹。

王元奎一边指着他栽种的那片绿油油的稻谷,一边带着唐监事长一行沿着羊肠小道前往那片荒芜的河滩地,清清的河水静静地流淌,下游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河的两岸是茂密的松林,微风吹过,松涛声声,林中还不时传来几声鸟鸣,好一个静谧幽深的环境!

“不就是荒地流转的事和资金问题吗?”唐监事长一眼就看穿了王元奎的心思。

“荒地流转的事,我找村支部协调解决;资金问题,不是贫困户可以申请扶贫小额信用贷款吗?单户最高可以贷5万元,期限3年,期限内享受财政贴息,可以找信用社解决。”听到唐监事长说的话,王元奎紧锁的眉头一下舒展开了。

“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才是造血式扶贫,而且他选择的产业很对路,荒地闲置在那里也是一种浪费,能够有人流转是一件好事,我们村上鼎力支持!”骆书记当着大家的面明确表态,并决定以每亩150元的价格将40亩荒滩地流转给了王元奎。

“你可以先找人拿出一个设计方案,夏季暴雨多不利于拦河筑堤,等到枯水季节才搞,资金到了用的时候才贷。”唐监事长建议道。

王元奎点头应许。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就到了冬季。王元奎的拦河筑堤工程开始启动,甘棠信用社主动上门送去了5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

挖掘机的轰鸣声第一次打破了小山沟里的寂静,一群群飞鸟从丛林中腾空而起,在河滩的上空盘旋,久久不肯离去,唐监事长不由得吟诵出陶渊明《归田园居》中的句子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经过半个月的开挖、平整、碾压和浇筑,一道长60米、宽3米、高5米的河堤被垒筑了起来。河水慢慢上涨渐渐漫过了溢洪道,又过了半个多月河堤未出现任何异常。

工程竣工结算下来一共开支了8万元,5万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连结付工程款都不够,更不用说购买鱼苗了,可鱼塘建起来了又不可能让它白白空着不投放鱼苗吧,唐监事长只好叫甘棠信用社再给王元奎发放信用贷款5万元,以解他的燃眉之急。

有了资金,25000尾鱼苗很快就投放了下去。投下了鱼苗,也就投下了希望。王元奎不分白天黑夜、晴天雨天,割草喂养,满心期盼鱼儿快快长大。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有时候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就在2018年7月5日下午,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观音岩村。第二天早上8点,联社党群工作部郑主任给唐监事长发来信息说,他帮扶的观音岩村贫困户王元奎的鱼塘决堤了。

“观音岩,王元奎”唐监事长先是一惊!接着又一张图片发了过来。从发来的图片看,损失应该不大。他随即打电话问党群工作部郑主任:“鱼跑了没有?”得到的回答是:“鱼跑了大部分”。

为了得到进一步证实,唐监事长又拨通了王元奎的电话,未等他开口,王元奎就说话了:“唐监事长,塘里的鱼跑得差不多了,我的天啦,咋办嘛?我不需要你们资助,但要你们帮助……”这个身单影孤的汉子哭声中透着坚强。

“别急!我一会儿来看看。”唐监事长安慰着他。

“必须马上赶过去!”唐监事长急忙驱车前往王元奎家的鱼塘。天空仍下着小雨,泥淋的路面,汽车无法抵达,他们只好步行两公里才能到达,快接近鱼塘,映入眼帘的是,堤坝正中被河水撕开了一个大口子,河水正向下游哗哗地流淌……看来损失要比他想象的大得多!

见到王元奎,他穿着一双长筒靴,身上还是那件灰色的旧西装,心情沉重地向唐监事长讲述着昨天洪水到来的情景:昨天下午3点,洪水来得太猛了,跟我一起护堤的工友刚从右边跳过来,堤坝中央就决口了,好险哟!我用力想拔开溢水口的柴渣和铁丝网,怎么都拔不开,冲力太大了,要不是这几天我在输液,就下水去拔了……

看着河堤被撕开的口子,唐监事长一阵钻心的疼痛。“这可是信用社贷款修的呀!要修复河堤还得增加投入,他家里还躺着3个病人,这对于王元奎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唐监事长心里想。

“我必须把河堤修复好,把鱼养好,不然我这10万元贷款猴年马月才能还清啊!”王元奎说。

正在这时骆书记也赶来了,看到眼前那一幕,他又气又急

唐监事长吩咐骆书记,把王元奎家的灾情向县上相关部门报告,争取救灾补助资金,同时找水务局搞好修复规划,联社继续给予支持。唐监事长随即从包里掏出2000元现金塞给了王元奎,以安抚他那受伤的心。虽然区区2000元钱解决不了什么大问题,但它代表着唐监事长的一片心意,更是给予王元奎的一份力量。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鱼塘决堤的火气未消,反倒被下游的承包户找上门来。“你家的鱼塘决了堤,我家鱼塘的鱼逆流而上跑到你家鱼塘去了,你说怎么办?”下游的承包户故意找茬。

“你以为你养的是湟鱼哦!”王元奎讥讽道。

“不管我养的是什么鱼,反正你必须赔偿我的损失。”下游的承包户继续无理取闹。

“老子要和你拼了!”从不惹事生非的王元奎气不打一处来,要和下游的承包户拼命。

两人扭打在一起,正好被路过的骆书记撞见了,他立即上去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拆开,然后再跟下游的承包户将心比己讲道理,温暖换回了良心,融化了下游承包户那颗冰凉的心,一场“索赔”风波终于平息了下来,王元奎的生活重归于平静。

2018年冬天,王元奎靠儿子在外的打工收入和自己东拼西凑,再次对堤坝进行了加宽加固,拓宽了溢洪道,并在溢洪道前加上了两道防护网,前面的粗网拦柴渣,后面的细网防鱼跑。为了弥补他的损失,联社再次出资为其投放鱼苗1万尾,期待他来年有个好收成。

也正是在那个冬天,王元奎瘫痪了近20年的父亲离开了人世,虽然对他父亲来说是一种解脱,对王元奎来说是一种减负,但失去父亲的悲痛使他又苍老了许多!

一花独放不是春。“独门冲产业是经不起折腾的。”王元奎深知。去年他又在鱼塘边开挖出一块平地,建起了200平方米鸭棚,并与开江县麻鸭养殖公司签订了协议,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搞起了白鸭轮番养殖,鸭苗、饲料和技术由公司提供,自己只出场地和劳力,养殖周期为3——4个月,一年可以养殖3季,每季可以养殖1000——1500只,每养一只成品鸭可以赚到5元,一年下来,他又可以赚到2万元。

为了便于照顾家中的病人和看管鱼塘,他在鱼塘旁的一个僻静处建起了一排新房,把老娘和妻子也搬了过来,一家人团团圆圆。

他还有更多的想法:养鸡、养牛、开发垂钓项目、办农家乐……一副幸福小康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去年底国检验收组来到他家,看到他家堆积如山的3万斤稻谷,对于眼前这个瘦削单薄的男子,大家都有点不敢相信。

“你一个人种30亩稻子,是咋种上的?”其中一个同志不解地问。

“农忙时请人帮忙,农闲时自己施肥锄草。”王元奎答道,“信用社领导这样帮我,如果我再不能富起来,那就真无脸见大家!”

国检验收组盘点了一下他家的收入:粮食收入0.7万元,养鱼收入3万元,养鸭收入2万元,家中2个病人的低保收入0.86万元,全年总收入可达6.56万元,人均1.31万元,已经大大超出了脱贫摘帽标准。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监事长再次来到王元奎家,鱼塘边一群白鸭正在觅食,好一副“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图景,长期卧床不起的老娘开始靠着护甲在院坝里来回踱着步,周美儿坐在堂屋的轮椅上欣赏着门外的风景,第一次开口跟他说话打招呼,眼里泛出一束希望的光。

 

作者简介:

周依春,四川巴中人,中国金融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学会会员,四川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巴州区作家协会会员、开江县作家协会理事,著有《山路十八弯》《岁月留痕》等文集。作品散见于《青年作家》《中国金融》《金融文坛》《中国农村金融》《中国金融文化》《中国农村信用合作报》《四川日报》《巴中日报》《达州日报》《达州晚报》等报刊杂志。现供职于四川省开江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