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网络直播的盛行,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一股直播带货的热潮被激起。不少平台上,商家都通过直播为自己的产品拉人气、做广告,这样的方式既新颖又直观,也有不错的效果。就连一些中央媒体、人气明星也趁此机遇加入了直播带货的队伍,他们有的是为了丰富收入来源、拉近和粉丝距离,有的则是为帮忙推荐偏远地区受疫情影响而滞销的特产,带有一定公益性。
据经济参考报消息,2019年双十一期间天猫数据显示,淘宝直播的爆发,让超过50%的商家都通过直播获得新增长。比如,大家口中的“口红王子”、来自成都的李佳琦,因一句“oh my god”而在社交平台上实力圈粉。2019年妇女节,李佳琦在某电商平台直播教学卖口红,直播观看量 18.93 万,成交 23000 单,成交金额 353 万。2018 年双十一 ,李佳琦直播卖口红,更是5分钟就卖出 15000 支。
不过,随着“直播带货”越来越火,也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网上又诞生了一个叫“直播翻车”的热词。近期,“网红”带货“翻车”的消息并不少见,直播带货中藏匿的虚假宣传、劣质产品成了新隐患。2020年3月15日,央视315调查直播带货乱象,有网红和电商联手向粉丝售卖伪劣产品。不久前,有网友反映自己通过观看某网红直播带货后买到的小龙虾还是2019年夏天的,早已过期无法食用,于是表示“不再支持”。
类似情况出现足以证明,“直播带货”形式新颖,但商家要想长期维持良好声誉,产品质量还是第一位的。如果做不到这点,“翻车”是迟早的事儿。
防止翻车,提高直播带货门槛势在必行。实际上,直播带货只是网络直播经济的衍生品。记得在网络直播刚刚开始盛行的时候,出现过不少传递色情暴力、低俗信息的主播,引起较为恶劣的社会反响。随着网络直播门槛越来越高,相关法律法规愈发完善,这类主播已经“消失殆尽”。据艾媒咨询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电商直播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2020年国内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6亿人,直播电商销售规模将达9160亿元。行业越是红火,就越要守住门槛,重流量不重质量、对用户不负责的主播,不用也罢。
防止翻车,必须要保证产品质量。直播带货没问题,有问题的是直播带“假货”“三无货”。之前曝出的“直播翻车”事件中,有的是网友收到购买的产品后才发现不对劲,有的则是在直播过程中,某些产品就出现了“和广告宣传不一致”的状况。直播带货,本意应该是让用户在选择产品时能更直观,从更多角度了解产品信息,如果是将线下因质量问题无法卖出的产品搬到直播中销售,则是不守法律、不讲底线、无视道德的恶行。杜绝这样的产品被列入直播带货清单,就应该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产品质量审查,设立严格准入标准,不达标的坚决不上,让维护消费者权益从源头做起。
防止翻车,平台和相关部门合力做好监管也是重点之一。一样产品,不管放在哪个平台,让谁担任带货主播,又用哪种形式进行销售,对其质量的要求都应该是同样标准。在为直播带货这种创新形式点赞的同时,也要时刻把好产品质量关,不能因为平台变化就降低要求,不能因为形式变化就为放松监管。对此,平台应该秉承对用户负责的理念,坚持诚信规范经营的态度,配合相关部门联手做好监督工作,一旦出现违法违规的行为,坚决依法依规处置。
归根结底,不论线上线下,一切行动都要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原则。拒绝让“直播带货”成为纵容假货、伪劣产品流通的保护伞,才会真正减少“直播翻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