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扶贫

——记一位醉心于蔬菜种植的扶贫人

2020年04月13日14:43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张保才在蔬菜示范园区认真记录番茄新品种生长情况

“种子之魂,存于匠心”,这不仅是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对员工们工作态度的一份寄语,也是张保才真心帮扶贫困户的一种笃行精神,他像精心培育呵护他手下的每一粒种子那样,用心照护着他帮扶的每一个贫困户。

80后的张保才相貌清俊,而眼睛虎虎有神,一看就是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他学生时代就立志深耕农业科技服务,在2010年农学硕士毕业后,便投身于农业生产一线,选择了自己最热爱和最适合生长的土壤——四川种都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不久,他便担任了公司科研主管,2015年升任科研主任。2017年,公司响应成都市“东进”战略,深入落实精准扶贫总体部署,积极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他和几位同事们一道,于当年7月入驻高新东区董家埂乡深洞村开展蔬菜产业扶贫,迅速成立统筹小组,张保才担任主要负责人。

深洞村地处龙泉山脉丘陵地带,共有农户624户,农业人口2048人,耕地面积2189亩,林地2014亩;2016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39户,432人,人均年收入仅6600元。由于地理条件限制,该村种植多以水稻、玉米为主,且产量不高,又无其它经济来源,村民收入普遍偏低。

张保才团队的帮扶地点虽是深洞村,但他们设定的目标却更加远大——以深洞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围乡镇共同富裕。他们科学规划,确定了以蔬菜产业扶贫为抓手,发挥公司资源优势,打造一个具有良好展示效果的蔬菜种植园区。

张保才与村两委干部多次座谈沟通,达成共识,在村两委的积极协调下,并利用公司及其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在深洞村建起了约40亩的蔬菜展示园区。他们引进了适合本地种植和具有消费优势的优良品种,辅以标准种植规程,期望以一个良好的种植示范,带领种植户们科学种植。张保才与村两委商定,园区工人全部雇佣该村贫困户,而且为尽量让每一个贫困户都能来园区打工,他们又制定了季节员工工作轮换制度,按时节定期轮换工人。这样一来,贫困户来园区打工不仅可以增加经济来源,还能学得一手种菜好技术,可谓一举多得。

园区规划好后,张保才就和他的团队成员们带着一股子心劲、干劲和闯劲,与村干部及贫困群众一道,投入到艰苦的园区创建中。初建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相当繁重,他们都一一克服,之后的育苗基地建设,便成了张保才最操心的事。

他带领团队们仔细研究当地气候特点,摸索季节蔬菜的最佳播种期和定植期。当地没有育苗厂,他们便因陋就简,利用蔬菜大棚来育苗。时值夏季,老天常会突降暴雨,张保才知道,过量的雨水对幼小的种苗是致命的,所以无论夜里还是周末休息,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往基地组织抢险,关闭大棚,确保幼苗安全。2017年9月,秋季幼苗刚刚定植10余天,正直缓苗期,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使整个园区的棚室都进了水,张保才冲锋在前,立即组织人员疏通渠道,排水泄洪,并冒雨巡视整个园区,确保棚室的进水全部排出。

夏秋季节过去了,冬天来临。而冬天的育苗大棚里没有加热来源,他们就想办法自己动手铺设电热线,苗床铺了“电热毯”后,幼苗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过冬了。然而冬季电压不稳,这可苦了张保才他们。为了让幼苗们安然过冬,他们常常半夜里要从自己暖和的被窝爬起来,到大棚检查苗床通电情况以及温度控制。在他们精心护理下,成功培育出了健壮的番茄、辣椒、茄子、黄瓜等幼苗。育苗的成功让当地的老百姓切实看到了科学技术给种植业带来的希望,这也为下一步壮大蔬菜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深洞村扎根帮扶的那段日子里,张保才几乎天天住在村里。家就在不远的地方,1个小时的车程,家中有美丽的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孩子,而此时的他对幼苗的牵挂仿佛比对家人的牵挂更多,这也常常让他心生歉疚。而他只有每天忙完工作,夜里妻儿电话,尽量给他们多一些宽慰,他也常常对自己说:“妻子和孩子们会懂我的。”当他回到家中,看到家人灿烂地笑容,他的信念便更加坚定,他相信,在对董家埂帮扶的这份光荣里,也有妻子与孩子们的自豪。

自2017年秋季,深洞村建立蔬菜展示园区以来,共接待参观学习人数达5000余人,附近的蔬菜种植户、省内种子经销商、政府相关人员都来了。大家对园区种植效果交相称赞,对种都高科培育的菜种誉不绝口,当地老百姓对开展蔬菜种植致富更是充满了信心。

此间,贫困户通过轮流到园区打工,每人每天可挣到80元,仅此一项全村贫困户共计年收入近80万元,人均增收1800元,帮助了全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张保才在建设园区、开展育种工作、解决村里贫困户就业增收的同时,也在细致筛选适宜当地种植和消费的蔬菜新优品种,积极带动当地及周边蔬菜科学种植。2018年春季,他们筛选出适宜当地栽培的番茄新品种红迪、斯特朗,辣椒品种辣冠1号、辣美长,茄子品种天娇、墨凯龙,苦瓜新3号、白玉,以及黄瓜口口脆、亮美6号等一系列优良适宜品种,免费向村民们发放种子。之后他便带着队员们一道,到贫困农户种植地里现场指导,为其量身定制蔬菜种植规划。他们从选种育苗到施肥管理,从蔬菜采收到联系销售,帮扶事无巨细,把整个身心都融入到村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中。

蔬菜品种的选择固然重要,茬口安排工作也不容轻视。张保才关注村民们每一块土地的轮耕复种,亲力亲为,安排蔬菜不同种类、品种的种植期,使它们合理地搭配和衔接,在努力提高蔬菜产量的同时,也极大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在张保才的积极推动下,深洞村村民集体成立了瑞光蔬果专业合作社,为大家提供农作物种植销售、加工、储存、运输及相关技术信息咨询服务,增强村民间的合作精神、合作意识,扩大蔬菜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单户单干所面临的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确保了村民增收增效。合作社的成立也是张保才来深洞村之前就考虑到的,他的目标始终未变,“不仅要让深洞村富起来,还要让周围更多的村、更多的贫困区域富起来”。

自张保才农学硕士毕业以来,在农业生产一线一干八年,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决心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农民。

张保才在蔬菜示范园区指导蔬菜种植管理工作

在深洞村扶贫帮困的日子里,他更深切地体会到蔬菜种植户对“良种良法”知识的渴求。村民们在实际种植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问题,即便是有经验的农户也是束手无策。张保才便在村里农民夜校开展蔬菜种植培训,他采取定期与不定期、课堂与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给村民授课,内容生动,实际操作性很强,村民们听课的积极性高涨,甚至邻村的一听说“张老师”授课,也大老远跑来听。他一共组织开展培训50多场,受众人数达1000余人。

张保才多次到田间,亲自为农户解决实际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种植户林苍友,在2018年春季种植黄瓜中期就遇到了叶片发黄、不结瓜的现象,心里很是着急,他立即想到了“张老师”,便把他请到自家地里给黄瓜看病。经验丰富的“张老师”一眼就看出病征,当即让他打掉老叶、落蔓、揭除地膜,以及采取追加黄瓜专用冲施肥等系列挽救措施,成功救活了黄瓜植株。后来,林苍友的3.5亩地收获了黄瓜12000多斤,张保才又借助公司和自己的人脉资源,帮着联系收购商和蔬菜超市,最终,林苍友的黄瓜不仅没有损失,还增收了15000多元。

由于张保才对脱贫事业的贡献,2019年10月被四川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授予“2019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奖先进个人”。

张保才热爱农学,热爱农业,而这份热爱基于他对农村和农民更深层的爱,他在农村长大,从他踏入华中农业大学的那天起便暗下决心,要让农村发展起来,要让农民富裕起来。他硕士毕业后工作不久,便请缨到农村一线脚踏实地地干事,且始终保持对农知不倦地学习和探索。他勤学好问、刻苦专研,八年来,以他为育种第一人的选育新优品种就达30余个,推广面积10000余亩,累计为民增收达1000多万元,并在国家和省级农科学术刊物上发表蔬菜种植实用技术相关文章30余篇,科研成绩斐然。

虽然张保才在董家埂乡深洞村的帮扶期为1年,但他的心从未离开过董家埂,情也深深地扎在了深洞村。在帮扶任务圆满完成后,他仍时常回深洞村察看那个他一手建起的育苗园区,察看农户的田地种植,时常还有当地或外地的农户给他打电话,在蔬菜种植上问这问那,他如他们的兄弟一般,关心照顾着他们的蔬菜、田地。

时值疫情期间,又值春耕,更有不少农户向他请教播种问题和帮忙解决疫情期间冬季蔬菜滞销难题。在张保才眼里,这从来不是什么麻烦,尽管每天电话不断,他却乐在其中。张保才是个思想活跃、精力充沛的小伙子,他说:“为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的理想和责任。我知道,扶贫帮困工作不是一蹴而成,也不能一扶了之,这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工作,为此我还要继续努力。”

当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自己努力攀爬的目标,当我们奋勇前行后回望自己走过的路,这一路上,昔日我们辛勤播撒、精心培育的种子,那些微小却通过努力得以实现的愿望,于清风中徐徐上扬,这样胸怀匠心、醉心于自己事业的人生,怎会不快乐、不幸福呢?我从张保才朴实黝黑的脸上,仿佛看到了他快乐和幸福的内心,为农民奔波、为农田增产是他快乐和幸福的源泉,我相信这份踏踏实实的幸福和快乐将会伴随他的一生。

 

作者简介:

罗薇,汉族,贵州安顺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四川班学员。现供职于政府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曾在《四川日报》《成都晚报》《华西都市报》《中国扶贫》《四川扶贫》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过记叙文、散文、诗歌、新闻通讯、论文等数十篇文章。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