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音乐会启幕

2020年04月13日08:47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音乐会启幕

“各位网上的音乐爱好者,大家好,这段时间您过得怎么样呢?我自己非常强烈的感受是,幸亏喜欢音乐,否则这段日子又该如何面对自己,如何度过呢?”昨晚7时30分,熟悉的时间、熟悉的人工湖和玻璃幕墙,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漫步在国家大剧院中,一场久违的音乐会又在上演,与往日不同的是,观众还未到来。这是国家大剧院“春天在线”系列音乐会的第一场,此后每一周都会与观众相约。目前,“春天在线”已经策划了4场音乐会,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的音乐家们将陆续带来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等作曲大师的经典乐章。观众可以通过大剧院官网、古典音乐频道客户端、微信、微博、北京日报“京直播”等多个网络平台观看。

剧院未开放音乐同样走到观众身边

大师会客厅里,粉刷为红色的墙壁上挂着历代音乐巨匠的照片,就像在他们的静默注视下,贝多芬《c小调第四号弦乐四重奏》的旋律悠悠响起。这一刻,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首席李喆和另外三位同事刘弦、庄然、梁肖百感交集。

这是一场格外特殊的音乐会,几架摄像机环绕着他们,而观众隔着网络和手机屏幕,或许远在千里之外。李喆坦言,“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2020年的春天,注定成为他和所有乐手们回忆中难忘的一页。

2010年,一支年轻的乐团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成军,至今整整十年。作为大剧院标志性的驻院表演团体,这些年来,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一直是忙碌的。“我们最近的一场演出是1月22日”,乐团总经理任小珑说,两天后就是大年三十,而随着疫情的迅速蔓延,从那天起,国家大剧院先后取消了春节至四月底的演出,暂停参观。两个半月没有登台,乐团从未有过这么长的空档期。

“演奏音乐是乐团存在的天性,我们始终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任小珑说,疫情期间,乐团其实也没有闲着,国家大剧院作为艺术生产机构的脚步从来未停,推出了一系列战“疫”主题的文艺作品,无论歌曲还是舞蹈,多多少少都能看到演奏家的身影。3月30日至4月1日,正好是乐团建团十年的大日子,没有什么比音乐更适合在此时送上祝福,“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大家还是要保持社交距离,但音乐和生活、音乐和心灵从来都是没有距离的。既然观众还无法来到现场聆听音乐,我们就把音乐送到他们身边。越是在这种时候,越是不能静默、不能没有音乐。”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真的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任小珑和演奏家们都希望用曲目抒怀所思所感,比如首场上演的贝多芬《降E大调管乐六重奏》,演奏家们将它改编为木管五重奏,旋律辉煌,一如春光明媚,但也隐含忧伤,恰似对逝者的追思和祈祷,总的来说,选曲都很“好听”。

首场音乐会播放量突破2400万次

“春天回来了,大剧院音乐会也回归了。真是顶级的音画享受,摄像录音都非常专业。”“这是我离贝多芬最近的一次,今天用音乐重启我的春天了。”“期待下次音乐会,好久没听过现场啊!”截至昨晚11点,“春天在线”首场音乐会在各个平台的播放量突破2400万次。

白岩松认为,这次疫情,或许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推动古典音乐,尤其是室内乐在国内的普及传播。疫情发生以来,剧场纷纷关闭,许多乐团都在尝试着把音乐会搬到线上,弦乐四重奏等形式的室内乐成了热门之选。室内乐的操作相对简单,几人足矣,以弦乐四重奏为例,只需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即可,不会出现大规模的人员聚集,也更适合当下的现实条件。区别于大型的管弦乐,室内乐独有一种魅力,在相对紧凑的空间内,几件乐器交织变化,复杂细致,驾驭起来有时甚至比大乐队还要难。

李喆告诉记者,他与刘弦、庄然、梁肖组成的“国家大剧院四重奏”已经有些年头,彼此很有默契,但练习一部新作品还是要花很多的心思。贝多芬《c小调第四号弦乐四重奏》是他们此前没有演过的新作品,全曲20分钟左右。为了这20分钟,四位演奏家合练了四天。大乐队有指挥,四重奏只能靠演奏家音乐素养和认知上的统一,李喆介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习惯,把各自的棱角磨合得圆融一体,这个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但大家的目的都是要把曲子拉好。台下再怎么争论,没关系,上了舞台,我们就要做到整齐完美。

线上的模式,也让音乐的脚步走得更远。剧场内的音乐会,至多只能容纳上千名观众。以首场2400万的播放量为例,如果一场音乐会能容纳1000名观众,要达到同样的人次,需要音乐家在60多年的时间里坚持每年365天不间断地演出,这是他们终其一生也难以完成的目标。相较之下,网络的承载力几乎是无限的,不论身在何方,点亮手机屏幕,音乐便旋即而至,这是实体剧场无论如何都不具备的优势。已经有观众建议,将这种“权宜之举”的线上音乐会固定下来,作为“常规”的演出内容。网络正在从多方面形塑着古典音乐的未来。

记者 高倩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