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
“成都”又火了,还是赵雷的歌,还是赵雷的词,“同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味道”,这或许不是最华丽的版本,却是最催人泪下的版本。出现在这首《成都》短视频里的,是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这些平日里的儿女、父母、爱人,他们温柔的眼神中,写满了坚毅,用自己并不专业的歌声和略带羞涩的脸庞,诉说着家国情怀。
这版刷爆网络的《成都》短视频,被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四川日报等多个公众号或客户端转载。网友@记事本里有你 说:“感动哭了,不是成都这首歌,而是歌中的视频,是抗战疫情期间的人,是他们她们,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抗战疫情一线的人们,深深鞠一躬,感动!感动!感动!原来自己泪点这么低。”网友@Heilaar 说:“这是自己听过的最不一样的《成都》,由这些抗击疫情的英雄唱出来,太容易让人泪流满面!”
的确,让大家流泪的不是“小酒馆”和“昨夜的酒”,也不是“玉林路的尽头”。为什么这个版本的《成都》很特别,正是因为MV里战斗在成都、武汉战“疫”一线的夫妻医生,疫情期间送单两三千、好评百分百的外卖小哥,忙于工作只能和新生女儿隔空相见的交警,白发苍苍仍随时听从召唤的社区老年志愿者……
赵雷的《成都》朗朗上口,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家喻户晓,在城市大街小巷许多场所都能听到。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媒体与自媒体较为发达的时代,群众的情绪很容易被战“疫”一线故事感染,内心对于正能量的、催人泪下的事件“毫无抵抗力”,俨然已经形成了敬畏英雄、热爱英雄的社会氛围。这版之所以“不一样”,简单来说,是因为它抓住了人心:这是成都人自己唱的《成都》,更是代表“四川队”英雄们唱的《成都》,少了柔情似水,多了家国情怀,正和当下抗击疫情的形势高度契合。
在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除了这版《成都,感谢有你》短视频外,其实还有不少关于战“疫”的文艺作品问世,这些作品或以朗诵形式出现,或以歌曲形式传播。此外,许多文艺界人士积极在抖音、B站、超话等平台用艺术形式宣传科学防疫知识,通过对话鼓舞一线医者和大众。这些作品真诚而不矫情,坚持务实助力而避免形式主义、空洞口号,在抗击疫情中发挥着积极作用。文艺作品一方面是社会全方位参与战“疫”的体现,另一方面,又是在为抗击疫情摇旗呐喊,为战士们输入“精神粮食”。
《成都,感谢有你》短视频被刷屏充分证明,一些朗朗上口的作品经过表达方式的创新,放在特定的大背景下,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效果。疫情当下,文艺作品在创作时,首先对于“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声音,需要什么类型的作品”要心中有谱。其次,可以多运用创新手段展现战“疫”人员风貌,传递“同呼吸,共命运”的人文关怀,在触碰到受众内心的同时,起到鼓舞士气、提升信心的作用。说到底,只有内容真正走近群众、走上一线的文艺作品,才能在抗击疫情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