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基因代代传

——记第六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杨虎

邓子强

2020年04月01日12:04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7根光滑锃亮的錾子,1把锤头缺损的手锤,13支有些秃头的排笔,57个盛装颜料的空瓶子……

数过一遍,再数一遍,数字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怎么也不能把这些川北农村常见的打石匠、油漆工的家什,与眼前这位退休畜牧兽医医师、79岁高龄的杨虎联系在一起。

第一次见到杨虎时,他站在兰渝高速苍溪段永宁镇乔子坝出口等着我们。洁白的衬衣套着蓝色的夹克,略微宽肥的西裤,一双灰色的运动鞋,印象深刻的是,随风扬起的缕缕白发下,满脸皱纹正随着微笑徐徐舒展,刹那之间,时光温暖,岁月静美。我们喊,杨主任。他笑容满面朝我们走过来,跟着,热情的问候、爽朗的笑声、满腔的诚挚淌成一片,指引着我们走进他在兰池坝的家——苍溪县永宁镇兰池村九组。

正是在杨虎自信又谦逊的笑容和爽朗的笑声里,我们感受到了这位老人的向善和坚韧,乐观和豁达,就如微风拂面,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真实,那样可感可触。

这就是杨虎,一位身材单薄却精神矍铄的老人,用这些錾子手锤,一錾一錾打,一锤一锤敲,竖起了十多吨重、三米九高的红军塔。

这就是杨虎,一位年近八旬仍追梦不止的老人,用这些颜料排笔,一块一块涂,一笔一笔描,复原了500米长、130余块红军标语碑林。

这就是杨虎,一位被红色故事浸润、心怀红色梦想的老人,用炽热红心建设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一处一处寻,一次一次讲,主导开展各类活动上百场,受教育学生和村民达两万多人次。

从2013年担任永宁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开始,杨虎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当地红色资源的发掘和保护上,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打石匠常用的錾子和手锤,成了他的随身日常,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要拿出来锤几錾子,看看有没有合适的石板,或者看看这块石板是不是当年遗留下来的红军标语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7根錾子、1把手锤、13支排笔、57瓶颜料见证着兰池坝红色资源从沉寂深山到惊艳乡邻,历尽艰辛挖掘利用的历程凝聚着杨虎的一颗赤子丹心,饱含着他对红色梦想、关爱梦想无限的追逐和忠贞。

在深入的采访和倾听中,我们一次又一次感动。陪同我们的苍溪县关工委执行主任黄元龙满怀深情地说,在初夏的季节,我们迎来了累累硕果的秋天。我们真想说声感谢,感谢“十佳五老”给我们创造和留下的精神财富。在迎接秋天的时候,我们相信,杨虎给我们创造的这些精神财富,会让我们的村庄、我们生活的土地,焕发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1940年8月,杨虎出生在苍溪县永宁镇兰池坝一个贫穷的农家。

对于童年,杨虎常用八个字概括——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但童年的两件事,杨虎永远难以忘记,还时常讲给人听。一件事,杨虎母亲常常挂在嘴边一直说到了离世。杨虎曾在破席卷里“死里复生”。

1943年的冬天来得有点早,有点猛,可能是太冷了,年幼的杨虎突然“死”了。按照乡俗,很快就被破席子卷起来放到堂屋外面的阶沿上。杨虎的父母悲痛欲绝,亲戚邻里纷纷前来帮忙料理,因为是大悲事,有的送一碗米,有的送二两肉,有的送一把菜,有的送一捆柴。就在大伙儿忙里忙外的时候,傍晚时分,有人看见裹尸的席卷儿有了动静,赶紧打开抱起来,看见杨虎眼睛睁开了,眼珠子转了一圈,然后停在了旁边柱头上挂着的那二两肉上。大家喜出望外,赶紧去煮了碗肉汤喂下去,杨虎活了过来。

每次讲起这件事,杨虎总把最精彩的部分从自己的生死转移到这二两肉上。我们的采访,也是从杨虎讲述这件事开始的,我们没有笑,没有出声,任由他声情并茂、急切地讲给我们听。最后,杨虎说,第一次在红军塔下给孩子们讲这件事的时候,他更愿意说成“这件事”,而不是“这个故事”,孩子们说他“编”得不精彩不好听,为什么不是某个动画片的精彩打斗,或者某款游戏的刺激音乐让他活了过来?我们笑了,杨虎也笑了。

另一件事,是在兰池坝施店驿读初小的红色印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兰池坝文庙山上,一座叫施店驿的老文昌庙改造成了学校,学校里那间大教室是最令杨虎神往的地方。这间大教室可容纳百十名学生上课,它的四面墙上挂满了色彩鲜艳、满是故事的画报。杨虎不止一次地跟随几个班级的同学们到这里上过课。课程内容基本一致,每次老师都用教棍指着画报,一张画报接着一张画报讲,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说,画报上画的是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如何残杀、烧抢、践踏中国人,美英等帝国主义怎样疯狂掠夺和欺压中国人……老师讲得声泪俱下,同学们听得义愤填膺,杨虎每次都是泪眼婆娑。

除了这间大教室,杨虎在施店驿读初小,老师还常常领着他们到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讲述红军在这里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的革命故事,瞻仰朗诵红军遗留在石壁上、石柱上、墙壁上的红色标语。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没有红军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今天的舒适家园。

红色的种子,就这样在杨虎心里着床生根、发芽生长。

这两件本没有多少相关性的事,却让杨虎从此把根牢牢地扎在了兰池坝。在那个识文断字的人特别少的年代,他从施店驿初小读到城关完小,保送苍溪中学再考入南充农校,而后回到兰池坝当赤脚医生、民办教师,最后在永宁镇畜牧站做畜牧兽医医师直至退休,他的工作生活轨迹基本上都在兰池坝方圆百公里之内。刚回到兰池坝的那会儿,他心里也有过短暂的不甘和后悔,但很快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以年轻人特有的激情,将所学的知识倾心化作服务家乡的行动,把感恩和梦想播撒在兰池坝这片红色的土地上。

杨虎是个聪明人,更是个有心人。对于挚爱着的兰池坝,他虚心向书本学习,向老一辈文化人学习,很快就成了兰池坝历史文化的“活字典”。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

兰池坝是大有来头的。杨虎说完这话,就自顾自地吟诵起来。看着惊讶的我们,杨虎接着说,这是花蕊夫人当年路过兰池坝时写下的著名诗词《采桑子·题葭萌驿壁》。

兰池坝以前叫葭萌驿,明清时期秦蜀官道经过这里,设立驿站,叫作施店驿。施店驿古称葭萌驿,就在杨虎屋后的吹筒山上。这条秦蜀官道本身就是千年古道,最远可追溯到秦。杨虎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据,据挖掘出土的文物考古表明,这里曾是古巴蜀国北分界遗址,也是苴王投巴王(巴王当时都今阆中城)后为抵抗蜀王(为苴王兄)所设的前线指挥部所在地,重建苴侯王新国制三年多,秦灭巴蜀后,在此历设分县和驿站。

站在施店驿旧址旁,当年红四方面军师团部驻址四合院已拆,杨虎读过书的学校已不见踪影,眼前已是一座农家院落。三层小楼,青瓦白墙,瓷砖贴面,时尚雅致,俨然深山别墅。小楼旁的几间青瓦房,典型的川北民居式样,已成主人堆放农资农具的仓库。院落的四周是条石砌成的围墙。杨虎告诉我们,砌围墙的材料,可能有古时候汉代城墙用过的石块和砖头。据当地老人讲,最鼎盛时期的施店驿是三里长、百多米宽的一条大街,传说这条街是明末八大王剿四川时烧了的。大集体生产那时,号召深翻土地种早苞谷,农民从这一带长达两华里多的路上挖出很多瓦子、条石,其中有一匹瓦被称为汉瓦,至今收藏在苍溪县文化馆。

作为读书人的杨虎,对有文化底蕴的兰池坝是痴迷的,也是衷情的。难怪几年前,他儿子在苍溪县城给他买了房子,他也坚决不肯搬过去住。

在农家小楼对面,施店驿遗址最显眼的地方,杨虎竖起了八张石碑。最右边的石碑上刻着他考证一生而撰写的《古遗城》:“葭萌苴国古驿城,亲巴抗蜀几十春;联秦张仪共灭蜀,张灭苴巴统归秦。”

紧挨着的石碑,刻写的是诗人陆游的《鹧鸪天·葭萌驿》。陆游一生曾三次到过苍溪,其中两次路过施店驿,只是有次心情不太好,写下了异常沉重的《清商怨·葭萌驿作》。但杨虎仍是很引以为豪的,凡是兰池坝人,不管走到哪里,没有不会吟诵这些诗词的,没有不会讲兰池坝历史文脉的。

指着石碑,杨虎又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我们跟着吟和——

“看尽巴山看蜀山,子规江上过春残。惯眠古驿常安枕,熟听阳关不惨颜。慵服气,懒炼丹,不妨青鬓戏人间。秘传一字神仙诀,说与君知只是顽。”

杨虎长于吟词,也能作诗,还能錾刻诗词。这八张石碑,取材天然,形制粗犷,没有一点儿雕琢之感。说錾刻也是这个意思,就是杨虎用打石匠的手锤錾子錾出字来,石质不好,字迹也是深浅粗细不一,但清晰可见,本真质朴。再细看錾刻时间,从“二〇一三年春立”,“二〇一三年立”到“二〇一三年冬立”均有。

2013年,正是杨虎担纲永宁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那一年。

收集考证研究地方文脉,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关心下一代事业,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使命与责任。生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杨虎,深深知晓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更加明白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应有的担当与作为。

“从历史文化入手,挖掘、收集、整理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追梦育新人!”杨虎深切地认识到,红色文化更是兰池坝地方文化的重要部分。退休13年后,没想到还有机会再次投身兰池坝建设的第一线。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杨虎毅然接下红色传承的接力棒。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死里复生拣回来的命,红色文化熏陶创造出的新生活,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经历,杨虎最知道苦日子的滋味,最懂得新时代青少年啥最缺、啥最难,最知道基层关工委该做啥、该怎样做。

苍溪县是一方红色的热土、革命的圣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苍溪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县18万人口就有3万多优秀儿女参加红军。红军在苍溪建立根据地的两年多时间里,取得了“三路围攻”“六路围攻”战斗的胜利,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红色资源,烈士墓、标语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红军战斗过的地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红四方面军10万大军在苍溪塔山湾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走上了壮怀激烈的漫漫长征之路,孕育了6位中共中央委员和18位共和国将军。

2013年,苍溪县关工委向全县各级关工委发出“大力利用红色资源、让孩子们能就地就近接受红色教育”的号召,并将该项工作纳入苍溪县关工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和考评内容。

这个号召对于杨虎来说,可谓天大的好消息。拿到文件,接到任务,杨虎深藏多年的心愿一下就敞亮开了,如沐春风,更正当其时。

施店驿是1933年红四方面军31军91师师部所在地,兰池坝一带留下了大量红色资源。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前,由于各种原因,施店驿红军驻房院子被拆,众多红军标语被毁,红军驻地设施设备等消失殆尽。

从小就听着兰池坝红军故事长大的杨虎,每回一次老家,他就着急一回:这么珍贵的好教材,难道就这么消失掉了?但也只能干着急,那时的杨虎正从事畜牧兽医工作,工作量大面宽,任务繁重,好在经常在永宁镇、五龙镇、鸳溪镇、白鹤乡一带走村入户,他就多了个心眼,每每遇到高龄老人或者红军烈士后代,就打听一些红军遗物去向,了解一些红军战斗经过,收集一些红军革命故事……几十年下来,杨虎竟慢慢汇集到了五万多字的口述走访资料。

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杨虎说,我就只烧了三把火。第一把火就是做“红色资源永远的记录者”。

这是一场特殊的探访与调查,这是一次溯源的寻录与考证。杨虎擎着红色梦想,挨个走进当年红四方面军在兰池坝和施店驿工作生活过的几个大院子,了解当年及后来的情况,实地查看墙壁和石柱上镌刻的“红军施政纲领”等标语,收集考证相关事迹和线索。

他怀着满腔激情,钻进老家背后的吹筒山上,攀梁越岭,无数次穿梭于山洞和荆棘之间,终于在丛林深处找到了当年红军战略转移后留下的红军井、练兵场、兵工厂、红军洞医院、红军战壕等几十处战斗遗址和上百件红军遗物。

他凭着一股子韧劲,翻出五万多字的资料和多年来收集到的有关书籍,17次走进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广元市的档案馆、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甚至致信甘肃省张掖市委党史研究室追踪了解情况,先后查阅书籍上千册,悉心整理记录资料满满十八本。

绝不能让历史轻易抹去!杨虎时刻对自己说。

也正是因了这种执着与信念,杨虎克服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冒酷暑,战严冬,风餐露宿,辗转多地调查发掘,曾经沧桑变化、惨遭毁损、眼看即被时光湮没的大量红色资源慢慢复活了过来……

第二把火,杨虎要做“红色基地坚定的建设者”。

这是一场从零开始的建设。建设的起点,是关于兰池坝红军战斗故事的口头传说或者文字记载,是漫山遍野掩埋在荆棘或草丛里的红军遗迹遗址,甚至是吹筒山上业已飞扬开来的风言风语……

杨虎没有气馁,没有后退。他坚定地说,兰池坝这么好的红色资源,本应建立教育基地,让子孙后代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源头和根脉所在。

从挖掘和修复红色遗址遗迹开始,杨虎说干就干。兰池坝的红色遗址遗迹,大多处于吹筒山的深山密林里,寻找已是不易,维修保护更要费上不少工夫。

那些日子里,不论是艳阳高照,还是风雪飘霜,吹筒山间,经常可以看见一个精瘦的白发老人,扛着锄头,背着手锤錾子和水壶,攀爬在崎岖山路上,穿梭在荆棘丛林里,一锄一锄清理、挖掘和翻找,一錾一锤敲打、辨识和修复,日出而作,日落仍未归。

汗水浇出梦想花开,一个个红色遗址、遗迹、遗物慢慢地重见天日,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杨虎先后抢救维修红军师部驻地房屋曾用过的石柱四根,复原了《中华苏维埃十大政纲》《参加红军十大好处》等130多块红军标语石碑,修建了一座红军塔,形成五百米长的红军碑林走廊。发掘出一棵红军树、三口红军水井、两个红军岩洞医院、一所徐向前学校、一处红军兵工厂、五处红军战壕以及红军练兵场、哨洞、暗堡、烈士洞、烈士坡、乡村苏维埃遗址,等等。

从杨虎家里出发,步行到红军塔,需要多少时间?我们好奇地问。15分钟,杨虎答。才怪,至少半个小时。杨虎老伴终于忍不住了,接上话赶着说。原来,这些年来,杨虎只要去吹筒山上干活,等他回家吃饭就一直是老伴绕不开的恼火事。杨虎应着,来了,来了,可总是不见人影。再打电话喊,来了,来了,仍然不见人影。每顿饭菜都是凉了热,热了再凉,凉了再热,反反复复是常态。

我们执意要走走杨虎曾经天天往返走过的毛狗子路,去丈量杨虎丈量了70多年的这截羊肠山路,也为了去考证徒步究竟需要多少时间。杨虎拗不过,就在前面带路,手里捏根细长的木棍,远远地拨开倾伏路中央的杂草、树枝和藤蔓,我们小心翼翼地踩实,气喘吁吁地跟上。杨虎说,2013年以前,这些地方根本没有路。为了抄个近道上山,他挥着镰刀和斧头,边砍边找,花了三天时间,才恢复出了这条山道。

眼前的山道,一看就知道荒芜了多年,也常被称作毛狗子路。路是黄泥巴土路,根本没有平整过,有石头的地方还是石头,坑是坑,包是包,梁是梁,沟是沟,弯就随弯顺弯,坡就随坡上坡。不一样的是,现在的路已经走出了些生气,活泛着人踩脚踏的光亮。

刚走到一半的时候,杨虎老伴送完人从山上走下来,说今天家里还请了匠人做活路,得回家去准备晚饭,就不陪我们了。她招呼我们一定要留下吃晚饭,我们再三谢绝。望着她匆匆下山的背影,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杨虎身后这强大的力量支撑。

一路上,我们走走停停,也走得战战兢兢,生怕哪一脚踩下去就人仰马翻。杨虎却走得如履平地,洒脱自如,只是偶尔在一些稍微平坦的台地边上停下来,歇口气。足足35分钟,随行的苍溪县文联主席黄庭寿掐着时间,也立马掐算出个大概,仅这段两公里的羊肠山道,这6年,杨虎就相当于走完了半个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色文化是教育青少年的好教材,红色基地是青少年立德铸魂的根本。建一座兰池坝的红军塔,是杨虎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的一个梦想。梦想始于何时,杨虎已经说不清楚,少年、青年或者老年?去翻找资料笔记,纸张已经发黄,字迹也变得暗淡,几十年陆陆续续地添记,那时没有标注时间的习惯。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的职责与使命,又一次激活了他的这个梦想。

为建一座红军塔,杨虎费尽周折。他去一些单位部门寻求帮助,没有结果;去一些企业寻求支持,没有结果;去找一些热心人士共同建设,没有结果。有不少人劝他,你年纪这么大了,身体又不好,也没有多少钱,何必费那么大的劲做这些?杨虎至今也掩藏不住那时的悲痛、孤零和无助,还有些人说他是疯老头子!

走一步算一步,这是杨虎寻求帮助无果时最真实的想法。但都已经为这个梦想努力了70多年,在离实现它最近的地方偃旗息鼓?心不甘啊!杨虎扔下话,我又没有私心,也不图名利,一心就想传承兰池坝的红色基因,凭啥就不能建红军塔?

这“走一步”,却没有成为“算一步”,杨虎就这么一直走了下去。

杨虎的坚守与执拗,在村民中逐渐传开了。有等着看笑话的,有真心祝愿的,有默默支持的。红军塔的塔址,杨虎心中早就有了块好地方,红31军91师原师部旧址施店驿那块50平方米的自留地。从不求人的杨虎找到自留地的主人,不料主人很爽快地答应了,你这是好事,支持支持。开了个好头,杨虎的委屈很快就烟消云散了。

杨虎是真的要建红军塔。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建塔的材料都是硬通货,杨虎漫山遍野找寻红色遗迹的时候,就相中了几件宝贝,红军当年用来舂米的大碓窝、碾米的石槽轮和新中国成立后修堰塘碾土坝的大石磙。说是硬通货,是因为这些石材,最轻的1吨多,重的超过5吨,都是在山沟沟里躺了四五十年至八九十年的文物,能找到它们不容易,要把它们搬上来、垒起来、竖成塔更不容易。

人心齐,泰山移。那是2013年的春天,杨虎发动兰池村二组数十村民,把这些大石头用绳索套牢实,大伙儿一寸一寸地从沟底拉到山坡通公路的地方,再用装载机转运到施店驿。然后尽量保持遗物原形原状,用吊车从大到小依次叠起来、竖起来,塔顶再插上花岗岩石做成的红色五星,近四米高的红军塔雏形初现。

塔身建成了,可杨虎家境并不宽裕,没有钱请人刻字,他思来想去,只好带着手锤錾子亲自上阵。塔身高,石材坚硬,对从未刻过字的杨虎来说,挑战性极大。手锤錾子不通人性,也不懂杨虎的心思,每次刻起字来,不是錾头滑跑,就是手锤砸在手背上,鲜血直流,痛得杨虎只有把牙齿咬得咯咯响。时间一天天过去,杨虎渐渐掌握了些技巧,錾子手锤听话些了,可是双腿又开始捣乱。站在高架上刻字时间一长,脚腿就发麻颤抖,只得下架休息一阵子,才能再爬上高架继续刻。但杨虎又觉得太浪费时间,一天刻不了几个字,他索性找来一根绳子,一头拴在腰杆上,另一头拴在石塔上,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下架休息。

一个老人、一座塔,一根绳子、一架梯,一头白发、一串錾,成为2013年至2015年间施店驿的经典画面。每每有人经过,无不惊叹。知道情况的,是赞叹,“以身作则传承红军精神”;不知道情况的,是感叹,“真是个傻子”“耍得没事了”。

而杨虎想得很简单,红军离乡背井跑到施店驿闹革命打江山,不怕流血牺牲,我在家门口为纪念他们做点事,这点困难又算啥!

想是这样想,说也是这样说,但杨虎毕竟已是70多岁的老人。2014年腊月的吹筒山上,寒风凛冽,杨虎像往常一样,手里握着冰冷的手锤和錾子,一锤一凿艰难在塔上刻字,腿脚突然麻木得钻心疼。他从高架上艰难地爬下来,双脚刚着地就无法动弹。他不停地用手摩挲着脚踝,许久之后稍稍能动,才一点一点拐回家,再也无法下床走路。到苍溪县医院透视检查,说是骨质退化,又伤了风寒,年龄大了,很难痊愈,得慢慢养着。

一句“慢慢养着”,让杨虎瞬间崩溃,糟了!红色基地建不起来了!望着窗外的蓝天,杨虎问老伴,怎么办?老伴开玩笑地劝他,你是做好事,老天爷会保佑你好的。那年的春节,杨虎是躺在床上度过的。杨虎静下心来,寻找中草药方子进行调理,奇迹在三个多月后出现了。

那天早上,杨虎试着翻身下床,能站稳,再走一步,能行,再多走几步,还是行。杨虎高兴得像个小孩。那天,他说了很多话,在院坝里走了很多步,仿佛把三个多月欠下的话一股脑儿都说了,把三个多月欠下的路一下子都走了。最后,全家人只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明天我继续上山刻字!

兰池村成了苍溪县的“明星村”,兰池坝人洋溢着自豪幸福的笑脸。但杨虎心里还装着一件大事,怎样把兰池坝的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红军塔就在我们眼前。红彤彤的骄阳斜照塔身上,红色的塔顶五角星光芒四射,红色的“鸳溪口红军渡江指挥部”“红二七六团团部遗址”等分外耀眼,红色的红军塔碑记、红军烈士名单和英雄史绩等字字珠玑,镶嵌在粗犷的塔身上,无声地诉说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

2015年11月,红军塔落成的时候,杨虎立碑记述了三年建塔的目的和经过,并刻写了一个醒目的标题“红军精神代代相传”,碑文的最后,还表明了他的心迹,愿恩结红军塔,警示后代,把红军精神,代代相传!

对于杨虎而言,建塔立碑,包括建设红色教育基地,除了建设过程本身就是在言传身教进行红色基因传承外,这些载体平台都只是硬件建设,真正的红色基因传承是需要深入持久往人心里走的。

那就烧第三把火,杨虎决心要做“红色基因忠诚的传承者”。其实,杨虎一直都在这么做,一直都在这么忠诚地做。

在中国老区建设促进网的网页上,我们看到这样一张照片。2017年4月3日,清明节前夕,杨虎带领永宁镇小学百余名小学生,来到红军塔为革命烈士扫墓,祭奠革命英烈。照片定格的是,阴沉沉的天幕下,两名小学生庄严地向红军塔敬献花篮,其余的肃立两旁举起右手,跟着杨虎诵读誓词:“重走红军路,缅怀革命先烈!发扬红军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学习!”

照片上的红军塔矗立在广场的正中央,红军塔西南边的红旗就像眼前的一样,迎风招展,猎猎生威;东北边的坡地一片荒凉,而如今已是满坡箭竹,嫩枝绿节,生机盎然;戴着帽子,指挥着学生的杨虎,仍然和今天一样,精神抖擞,气宇轩昂。

杨虎告诉我们,自从建起了红军塔和红军标语碑林走廊,这里每年都要举办几次类似的活动,有的是村民自发的,有的是学校或其他单位组织的。每次他都是主讲,为了讲得生动鲜活感染人,杨虎时常是白天忙着红色教育基地的事,晚上熬更守夜编写修改讲稿。虽然没有一分报酬,但看到自己的付出能让基地发挥作用,能让红色基因传承,这比啥子都强!

杨虎就是这样,一直都在努力把兰池坝的红色资源开发、红色基地建设和红色基因传承发挥到极致。他坚持每年开展两到三次主题教育活动,制作挂图举办展览,深入学校社区宣讲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还从外地请来教育专家、知名人士作专题讲座,近年先后开展了“党史国史教育,放飞梦想”“发扬红军精神,争做时代新人”“孝亲敬老礼仪文化”和法制宣讲等各类活动上百场次,受教育学生和村民达到两万多人次。

婆娑挺拔的红军树下,杨虎望着眼前这些熟悉得已经不能够再熟悉的坝子和群山。这些山的脉络就像他现在脸上的皱纹,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他知道从哪个山垭口进去可以抵达哪处红色遗址,或者哪个历史典故,或者哪家哪户;他知道哪里有多少小孩,这些小孩在哪里读书,哪些小孩已经走出了兰池坝。

这些年来,杨虎多方奔走,筹集关爱资金,让永宁镇失学的孩子重返课堂;他主动联系相关部门,让十多名大学新生圆了求学梦;他坚持每年从微薄的退休金中拿出数千元救助困境青少年。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兰池坝的变化让他感慨不已,为了教导青少年珍惜今天社会主义新农村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他考证撰写、自费印制了15万字的《方志点迹》,挨家挨户免费赠送到每个青少年手中。

我们说,杨主任,现在知道你为什么一直这么瘦了。你这样没日没夜地操劳,能不一直瘦吗?杨虎乐了,他咧嘴笑笑。杨虎乐的时候,总是爱咧嘴笑笑。这是孩子和村民们总结出来的。每次演讲,听到台下发自心底的热烈掌声,他就咧嘴笑笑;看到孩子们发自肺腑的学习心得,他就咧嘴笑笑;得知某个孩子取得了进步,他就咧嘴笑笑。

梦想花开,咧嘴笑笑,大美兰池坝。

2012年,“一片火红”的苍溪大地,各级关工委打响了建设红色教育基地的“大会战”,目前全县39个乡镇建起了68个红色教育基地。杨虎和永宁镇关工委倾力建成的兰池坝施店驿以红军塔为中心的红色教育基地,就是这场不胜不休“大会战”的一个缩影。

苍溪红色资源开发,像杨虎这样的五老无私倾情奉献,功不可没。苍溪县委书记张寿于高度评价杨虎,红色教育基地建设不仅满足了全县青少年长期、常态接受红色教育的需要,而且为世世代代苍溪人高扬红军精神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如今,只要说起红色教育基地,只要来到红色教育基地,刹那之间,杨虎身板就挺括了起来,脸庞就刚毅了起来,话语就格外活泛了起来。我们沿着吹筒山上历经沧桑的古蜀道,走在红军石刻碑林间。杨虎眼神灼灼,脚步轻轻,透过他不再矫健的步伐,我们能够想象得到,那一串脚印一定是掷地有声、抓铁留痕的。正是这一串脚印,让他的一生与兰池坝结下善缘,也正是这一串脚印,他将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了兰池这片红色热土里,将红色基因融进血液中,传承给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兰池人。

“仲书记,仲书记。”杨虎喊。“哎,哎。”戴着草帽,拿着镰刀,兰池村原党支部书记仲秋山一边应着,一边朝我们走过来。

这里建成今天这样真是不容易,村里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那段时间,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镇上还出资硬化了这段公路。

这里现在可热闹了,节假日有许多学生来,甚至还有成都的大学生来做社会调查。每年春节,这里更热闹,村里在外打工的回来了,都要带一家人来这儿照张全家福。不过这也忙坏了杨虎,他是义务讲解员嘛。

说到这里,仲书记看了看杨虎,不过这老头子,现在也闲不下来,也没有人再劝他好好休息,注意身体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没有用的。

从兰池坝走进苍溪中学的高三学生仲赢,在一次课堂作文里,以《从红色故事中,我汲取了前行的力量》为题目这样写道,记得在永宁小学、初中上学时,每年开学总能看到杨虎爷爷给我们讲述党史国事、励志成才的故事……每年清明时节,总看到满头银发的爷爷站在红军塔、烈士碑前,庄严地给我们讲述当年红军在这里的战斗经历……每当我们去施店驿研学旅行时,爷爷组织人在前方为我们斩荆开路。危险路段,总看到爷爷先在那里守候,我们个个安全走过,他才离开……

杨虎传承红色基因的梦想,不仅仅是让失学的孩子回到课堂,不仅仅是让孩子们知晓优秀的传统文化,他还想让孩子们汲取前行的力量,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杨虎久久地坐在电视机前,不肯离开。作为一名基层五老,他再一次领会到了责任与重托。就在这一年,杨虎被评为“第六届四川关爱明天十佳五老”。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杨虎没有懈怠,也从不懈怠,他将再一次前行。兰池坝的天很蓝,云很轻,万物竞长,我们知道,累累硕果的秋天就要来了。

 

作者简介:

邓子强,男,汉族,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副秘书长,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散文》《四川文学》等报刊发表非虚构文学作品50余万字,曾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