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决胜时

邹安音

2020年04月01日11:58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引言

川东北,南充,嘉陵江静静流过。

嘉陵江全长1119公里,流经陕甘川渝四个省(市),像大地的血脉,连通秦岭和巴山,在中国西部搏动。

在蓝色世界地图上,在北纬30度和东经105度交汇处,嘉陵江蛇曲而行,由北至南穿过中游四川省南充市,总长达300多公里。它依次流过了嘉陵第一江山、嘉陵第一桑梓、嘉陵第一曲流,流过了南充所有的古码头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终于重庆朝天门码头汇入长江。

嘉陵江的古码头,在远古的年代,各自上演了自己不同的故事。而不同的故事大多有着相似的剧情:泪水和屈辱,贫穷和动乱……多年来,嘉陵江沿岸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化,史诗般一样被保存下来。

时间定格于2014年底,全市三区六(县)市中,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19.1091万户、57.7772万人,贫困发生率10%;共有贫困村1290个,贫困人口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南充,川东北这片热土,760万儿女,与岁月同行。尽管步履蹒跚,尽管褴褛筚路。

向贫穷宣战

春雷炸响,春水潮涌。

这是一个历史铭记的年代,这是一个春天般的故事。

中华大地,百舸竟流。

蜀山蜀水和蜀地,金玉共振。嘉陵江畔,一场看不见的战役悄然打响。市委大力弘扬特别能攻坚、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拼搏精神,暂停一般性休假请假,暂停一般性学习培训,暂停一般性外出考察。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各地领导干部带头冲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33个市级领导分片包干317个贫困村,坐镇督导、靠前指挥;285名县级领导、650个帮扶单位、1290个驻村工作组、1290名“第一书记”和1350名驻村农技员包乡包村,蹲点督导、驻点帮扶。

号角声声,催人奋进。这是对贫困的宣战,确保脱贫攻坚不落一户、不丢一人,确保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市委全面推行“挂帅出征、挂图作战、挂责问效。”2016年至2017年下旬,全市先后开展5次脱贫攻坚现场拉练、现场观摩、现场验靶,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推进有序、落实有效。

除此外,市委全面推行“9+5”暗房督查工作机制,9个督察组和5个暗访组常态化、高密度暗访督查,实行每日一通报、每周一挂牌、每月一评比、每季一拉练,对在脱贫攻坚中工作不力、进度迟缓、成效不显的,目标考核一律一票否决,有关领导依法依规问责,形成了人人给力、共同出力、大家尽力,一切为了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诚如一条江对这片大地的深情,它缓缓流过,因着绿的氤氲,因着水的轻灵,才有那灵动的茧丝织就的绸,书写着动人的传奇故事。

嘉陵江的丰碑应该是由她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故事铸就的,这才是她的灵魂。 新时期的南充人,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承诺“农民亏本就卖房还贷”的“第一书记”刘晓丹、全省“十大扶贫好人”范景胜等先进典型。他们用心血谱写了一曲壮丽凯歌,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闪光。

创南充模式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以山为城,把水做带,南充扶贫攻坚“战场”沿着嘉陵江沿岸铺开,以全歼“宿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根据贫困实情,南充以攻坚拔寨的信心和决心,制定出了五套战略战术:园区化带动,做强精准脱贫产业链;规范化建设,完善精准脱贫基础链;常态化引领,织密精准脱贫教育链;系统化施策,筑牢精准脱贫保障链;清单化管理,铆紧精准脱贫责任链。此五化共促,五链同构,吹响了战争的号角。

2015年,对于南充人来说,这一年,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年,它成为了南充人共同的城市记忆。从城市到乡村,从干部到工人,从春天到冬天,人们背水一战,投入到了火热的扶贫战场。

这一年的山花开得特别灿烂。无论在山地,还是在沟谷,由“党政主政、龙头带动、群众主体、金融支持、专和引领”模式建设的脱贫奔康产业园,一个个犹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地生长、壮大……

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有些一辈子也没走出大山的人们,以为贫穷无尽无望的人们,他们做梦也不相信,政府为每个贫困村投入了10万至30万元的园区建设补助资金,招引涉农企业或者业主大户投资建园。不但如此,政府还吸纳贫困户采取贷款入股、入园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同时引入保险公司与金融机构联合采取“保险+基金”的方式降低产业发展风险,组建专合组织实行规划、技术、种苗、品牌、销售“五统一”,推动产业、要素、群众向园区集中。

“头枕剑门五指山,两臂舒揽江阆南。绿衣鱼腹若屏镜,嘉陵江中洗金莲。” 这是南部美丽山河的写意图。南部县创建的一个个“脱贫奔康产业园”,宛如嘉陵江中的莲花,盛开在乡野,也盛开在老百姓的心上。按照省委、市委的总体要求,南部县198个贫困村都设立了30万元的产业扶持周转金,金融机构为每一户贫困户授信2-5万元。

今天,南部全县已建成脆香甜柚、柑橘、食用菌、肉鸡等“脱贫奔康产业园”358个,覆盖了所有的贫困村。在中国西南最大的升钟湖畔,环湖而视,临江坪村中,依依杨柳,曼妙嫣然……截至2017年底,全市已经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876个,实现了“一村一园”的发展目标。在资金扶持上,全市共拨付中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02亿元,投入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6亿元,投入行业部门项目资金16.7亿元,动员社会资本、信贷等投入10.1亿元,开展扶贫日系列特色活动,募集社会资金3600万元。

嘉陵江两岸的人们,同饮着一江水,有着相同的梦想和追求。沿着嘉陵江流域,“西充——南部——仪陇”“高坪——蓬安——营山”2条脱贫产业示范线,犹如两条看不见的红绸,舞动在这片火热的土地。与此同时,100个现代循环农业园、100个亿元农业龙头企业、100个农业示范样板的“三百示范工程”,也如同春天的花蕾一样,在嘉陵江岸吐露芳华。

山阔水长。唯有江山不言不语,伫望远方。

全市以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将全市9县(市、区)划分为顺(庆)高(坪)嘉(陵)、阆(中)南(部)西(充)、仪(陇)营(山)蓬(安)3大农业发展组团,市财政建立1亿元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专项资金,推动生态粮油、特色果业、蔬菜药材、畜禽养殖、蚕桑等优势产业整体成片发展,带动贫困地区全域发展。截止2017年底,全市已发展农业脱贫产业基地380万亩,西充县在全县打造出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香桃产业园、百公里脱贫奔康柑桔产业园等六大产业园区,带动268个村规模发展有机果蔬菜地5.1万亩、高产粮油基地10万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因为规模化的种植,大片荒芜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蓬安县三角弯村地处南充腹地,山高沟深,有劳力的几乎全部外出务工,土地荒芜近八成,陷入无人种地的尴尬境地。通过招商引进南充恒顺公司,流转荒地5000亩,建设花椒种植基地,年可产优质花椒8000吨,收入1.15亿元,沉睡近10年的荒土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同时,合作化经营,农民变成股民。贫困户手中最大的资源是土地。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专合组织带动,通过土地托管等形式,与外出农户和贫困户签订协议、量化股权、统一经营,农户年终按股分红、按劳分配,实现本本变本钱、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确保农民稳定增收、农业稳步发展。

电商化销售,产品变商品。园区建起了,产品卖出去,才有真效益。南充牵手阿里、京东、当当等知名电商,建成“德乡仪陇”“淘南部”“绿谷西充”等电商平台77家、县级综合服务中心11个,通过在线式生产、订单式配送、粘连式消费、娱乐式推广、互动式服务、众筹式投资等方法,给产业扶贫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将农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多元化发展,田园变庄园。坚持创新业态、充实项目、丰富功能,南充围绕生态、文态、业态“三态合一”,推动脱贫奔康产业园提档升级、多元发展。高坪建成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柑桔产业园,西充全力打造百公里百村脱贫奔康香桃产业园,建成百科、明和、嘉和兴等万亩亿元示范区,建成百科有机生活公园、双龙桥有机生态循环第一村等主题公园。

南充市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日暗访、日通报”工作机制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等经验做法被全国多地借鉴推广,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研讨班、全国检察机关司法救助助力脱贫攻坚推进会、全省贫困县摘帽暨产业现场推进会等国省会议在南充召开,甘肃省党政代表团等300余个考察团到南充考察取经。

第一吃螃蟹

中国,四川,南部县,中国西南最大人工水库升钟湖,它积淀了南部、阆中、剑阁18个乡镇的情感和梦想,以8.4万亩和库容13.39亿立方米的胸襟,衔远山,吞江河,如翡翠,深藏于群山之中,闪放着光彩。

南部,因着水的轻灵,袭着桂花城淡淡的香气,140多万儿女承前启后,建设家乡,书写传奇,温暖着这片多情的土地!

南部县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究竟发生过什么?据南部县志:1933年至1935年,红军主力挺进南部县,中国共产党在南部县境内建立起区、乡、村三级苏维埃政权313个。野火春风斗古城,12000多名南部儿女群情振奋,追随中国共产党,纷纷参加红军,把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展到了嘉陵江两岸。成千上万名红军战士牺牲在这片土地上,当地群众与中国共产党生死相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在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南部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140万南部儿女和下派的省、市等各条战线的扶贫干部们,投身脱贫攻坚,打响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曾经的革命老区又重现“战场”画面。

“你的家就是我的家”,他们扎根乡村,把乡亲们当做亲人,送去技术、资金;“你的事儿就是我的事儿”,他们奔波在田间地头,帮老百姓修路架桥,播种抢收,栽桑养蚕,养鸡养鸭;“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忙前忙后,把自来水、天然气接进了农家,把图书室、医疗卫生间搬到了深山,把孩子们送进了学校……

历史作证。80多年前,南部人民选择跟随中国共产党干革命,选择加入人民军队,不惜流血牺牲,化作一座座墓碑也无怨无悔。

时间作证。拥有西南最大人工水库升钟湖的南部县,由于基础差、底子薄,198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秦巴山区连片扶贫重点县。80多年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党员干部们无私无畏,带领广大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新“战场”,兑现着当初对人民许下的诺言。2014年底,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2734户、103265人。2016年就有8519户27569人脱贫。

2017年1月24日晚,果城南充。尽管天寒地冻,但是人们的内心却有一股炽热的情感迸发,眼角溢出的是感动的泪花,备受南充人们关注的“感动南充2016十大新闻人物”揭晓了!

十大感动人物中,其中有一个群体特别引人注目,他们就是来自脱贫攻坚主战场一线的人物群体。“你为南充添光彩,南充因你更精彩。”这一年,全市党员干部对标“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按照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形成了众志成城、背水一战、攻坚拔寨的决战之势;这一年,决战全胜脱贫攻坚是南充的重头戏,也是南充划时代的一年,南部县成为全省首批脱贫摘帽县;这一年,无数南充儿女披星戴月、披荆斩棘,用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情过人的智慧、忘我无私的情怀,谱写了一曲曲奋斗之歌、奉献之歌、成功之歌。

2017年11月,四川南部。压在身上多年的国家级贫困县帽子被摘除。脱贫路上,走过春,走过夏,走过这一段段历程,其间,凝聚了多少一线干部们的心血?山河可鉴。

南部是我市四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2017年在全国26个脱贫摘帽县国家第三方评估验收中取得优异成绩,经省政府批准成功摘帽脱贫。脱贫路上,南部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决策部署,大力弘扬“四拼”精神,探索了“五方联盟”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三议五会”群众工作法、悬帽攻坚激励约束机制等做法,谱写了丘陵地区贫困大县脱贫摘帽的胜利篇章。这既是全国、全省脱贫攻坚的缩影,也是南充先行先试的实践与探索。

2018年10月,南部县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南部县纯阳山村作为全国六个、四川唯一典型入选“决胜2020全国脱贫攻坚展”。

搏斗在一线

扶贫攻坚路,任重而道远。

市委对全市所有县处级干部、1290名第一书记、5295名村党组织书记、3000余名驻村帮扶干部、行业扶贫专项部门工作人员等进行了扶贫专题轮训;对全市所有公务员开展脱贫攻坚全覆盖网络培训,全市各级组织培训班次100余期,培训各级党政领导、扶贫干部60000余人次,切实提升了脱贫攻坚一线干部解决问题的能力。

嘉陵江边,扶贫攻坚的战斗钟声一旦敲响,他们便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

“四川好人”、“优秀共产党员”、现年52岁的陈建清,便是这当中的一员。

2001年12月,经群众集体选举,陈建清成为了蓬安县海田乡三青沟村的村文书。当时的三清沟村条件艰苦,没有一条像样的通乡路,这里的村民祖祖辈辈守在山里“靠天吃饭”。陌生的工作领域,着实让陈建清这名“新人”犯难。

为人实在的陈建清使出“笨办法”:当时村上进行了分工,每个村干部联系负责几个社,入户为群众办事。只要自己有空,她都跟着到群众家中去,学着乡干部、支书、村长怎么样调解纠纷、怎么处置问题,很快她进入了角色,开始独挡一面。

2013年,在外务工的乡友邓凌、周世莲夫妇想回乡发展黑山羊养殖,但土地、劳力等问题让他们犹豫不决。得知消息,刚从南充检查完身体的陈建清,没顾上休息,急忙跑到乡上去对接,领着邓凌夫妇在三青沟村到处选址。连续几个月,陈建清每天早出晚归,为领头羊专业合作社上下奔走,协调解决用地、用工、用水问题,还动员全村群众投身圈舍修建,磨破了好几双胶鞋。

现在,三青沟村领头羊专业合作社存栏种羊600多只,种植珍贵药材近1000亩,有53户村民以入股托养山羊增收数千元,一部分村民通过入股合作社养羊的方式把腰包鼓了起来。脱贫攻坚以来,陈建清起早贪黑,管理全村40户124人贫困户的扶贫资料,她还帮十几户村民制定增收计划、联系脱贫产业。但她却患上了红斑狼疮,这种病是尽量不能在太阳底下暴晒,但连续几个月的高温,陈建清没有一天都遵守医嘱。“只要群众日子一天天好起来,我的付出就值了”。2016年底三方验收时,该村群众满意率达到了100%。

陈建清没有被病魔吓倒,没有向命运低头。不管再苦再累,在家里,她永远把家人摆在首要位置;在心上,她永远把全村人放在最显著的地方,但她单单忽略了自己,却赢得了全社会的尊重。

扶贫路上,冲锋在第一线的基层好党员,还有很多。阆中市凉水镇崇山观村党支部书记戚彦杰,他曾是一名军人,他也是一名铮铮铁骨汉子,被毒蛇咬伤生命垂危,历经劫难死而复生,却又拄着拐杖,穿着拖鞋,依旧劳碌奔波在山乡风雨,被村民们亲切称之为“拖鞋书记”。

丘壑崇林,山路崎岖;僻静闭塞,贫穷落后。这是崇山观村曾经的真实写照,也是省定的贫困村。崇山观村共有村民1221人,520户,精准贫困户128户,287人。困难像大山一样摆在人们面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2017年,是崇山观村的基础建设年,在戚彦杰的带领下,崇山观村实现硬化社道10多公里,新建蓄水池10个,整治山坪塘5口,全村的人饮工程主管网全部铺设,农网改造全村改造完成,广播电视实现了户户通信号,全村共高标准的完成了贫困户危房改造共53户,其中C级26户,D级27户,完成改厨改厕105户,修建便民路102户,共3200米,让贫困户们住上了好房子……在这组大数据的背后, 只有戚彦杰和他的同事们知道这其中的艰辛。

2018年的春节,这是一个不寻常的节日,一大早,青翠的山村就被鞭炮的响声惊醒了。那一刻,崇山观村热闹非凡。山长水远,在外面打工的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村民们欢天喜地,摆上了坝坝宴。大家欢歌笑语,美丽温情的家乡,第一次那么亲切那么真实地出现在他们面前。

彻底摆脱贫困,这是大山的呼唤,也是人们的梦想。

“乡亲们,今天,我在这里郑重宣布,对在座的所有贫困户,我免费给大家提供鸽种、提供养鸽技术,并且按市场价包回收种鸽、种蛋”,2016年6月26日,高坪区石圭镇壁山村“扶贫鸽业协会”正式成立,会上被十里八乡称为“鸽王”的该村养鸽专业大户刘顺艳,当场宣布将自己高薪学来的养鸽技术无偿地传授给该村19户精准脱贫户,并提供2万多元的鸽种给大家。

“刘顺艳帮助我们的故事,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村民周斌说,在他办厂最困难的时候,是刘顺艳支持他5万元钱,让他渡过难关。

扶贫路上,嘉陵江像一条血脉的纽带,牢牢系住了人们之间的情感,不分地域,不分彼此。

这是一个用生命照亮扶贫路的老山战士,他就是嘉陵区安福镇四方井村支部书记李永忠。

他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防御战,在老山前线荣立三等功。退役后,他回到家乡,先后任安福镇四方井村会计、主任、支部书记。2018年6月8日下午,长期带病坚持工作的李永忠在召开脱贫攻坚群众大会时,突发脑干出血,经抢救无效于6月13日与世长辞,将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脱贫攻坚路上。

时光回溯。

2014年脱贫攻坚战役在嘉陵区全面打响,时任四方井村村主任的李永忠接过担子,但四方井村仅有一条3公里长的狭窄毛公路。要致富,先修路。李永忠广四处“化缘”,筹得资金6万多元,让村道路顺利扩宽。同年,3公里的水泥路全面完成。

2014年到2017年,李永忠协助镇党委政府、帮扶单位、第一书记等,新修村道路、入户便民路22.5公里,家家户户通上了水泥路。修路的同时,李永忠引进业主种植莲藕,村民以200元每亩收取租金,136户村民流转出自己的土地。如今,四方井村300余亩荷田接天莲叶,朵朵荷花含苞待放。园内常年20多人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000多元。“是永忠为我们铺就了致富路啊!”如今,每次经过荷田,村主任何绪刚总会泪水眼眶打转。

熟悉李永忠的镇村干部都说,他话不多,平时从来不说家中难处,但是一谈起村上的变化、群众生活的改善,疲惫的脸上就会露出笑容……其实他很累,但在工作中,没有人听到过他喊一声累。由于超负荷“运转”,2016年李永忠当上村支部书记后,就被查出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但由于工作太忙,他经常忘记吃药,之后,这些疾病便时时纠缠着他。

2018年5月下旬的一天夜里,在办公室加班做村上扶贫资料的李永忠,突然发现写字的手没了力气,握住笔却使不上劲。他没有多想,以为是最近太累的原因,于是收拾好东西就回家了。“每一次加班,永忠大哥总让我先回,说我住得远些。”村主任何绪刚回忆,那还是他第一次比我先走。

6月8日,骄阳似火。下午17时许,李永忠晕倒在会场。经紧急送往医院抢救,被诊断为脑干出血,一度失去生命特征。6月13日,因救治无效,李永忠同志与世长辞,享年49岁。14日下午,所有镇村干部及周边群众300余人自发参加李永忠同志的追悼会,久久不愿散去。

……

时光永恒,真情永远。

圆梦在今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恪守着对土地的信念和坚守,祖祖辈辈生活在嘉陵江畔的农民,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年代和生活。

营山县青山乡太白村的李兴碧就是这样。她有一个完整却不完美的家庭:10多年前,丈夫肖心政患上了重度精神疾病,丧失了劳动能力,且需要常年服药以控制病情;祸不单行,其儿子也患上了慢性病,这给予她双重打击。

女子能顶半边天,李兴碧却撑起了一片天。身高不到1.5米、体重不到100斤的她,忙碌的身影出现在建筑工地、在田间地头,摆地摊、种地、当保姆……只要能赚钱,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干。在她嘴边经常念叨着一句话:“人穷不要紧不可怕,就怕没志气没骨气”。为了给孩子们树立做人的榜样,她从不向政府张嘴伸手,她觉得自己有手有脚能干活,还有比她家更贫困的家庭需要帮助。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人们没有忘记她。在精准识别入户大走访中,得知了李兴碧的家庭状况后,青山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太白村两委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评议将其家庭纳入贫困户建档立卡,并列为低保户。

家住仙林镇黄楝坪村范之田,今年68岁,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1975年妻子去世,给他留下了嗷嗷待哺的两个孩子,时年25岁的他,从此起早贪黑,一人挑起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将一对儿女拉扯大。等到女儿出嫁、儿子结婚,孙子出生,他以为苦尽甘来,可以含饴弄孙,颐养天年时,2007年,噩耗又至,正值壮年的儿子罹患癌症去世。

2014年,经过集体评议,老范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范之田决定靠勤劳双手奋斗,意志坚定要摘掉贫困户帽子。

2015年,他喂养了3头母猪、2头育肥生猪。2016年上半年两头母猪便产下了两窝20只猪仔,如果能顺利卖出,能卖15000元,但是猪仔突然患上了黄痢和白痢病,相继死去。范之田一时被突来的打击压得他难以喘息,心情一下跌入底谷。

镇村帮扶干部利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范之田自己也积极筹措资金共三3万元,修建了面积200余平方米的标准化猪圈。范之田不等不靠,又修建了一条通往养殖场的160米产业路。之后他去一些大型养殖场实地学习,又联系县畜农牧部门的技术人员多次来现场进行指导。现在,他成了当地的“养猪专家”。 今年,范之田准备出栏生猪120头,按照现在每斤8元多的价格计算,纯收入可望突破6万元,完全可以实现脱贫目标。今天,他成立了之田种养殖合作社,带动周边5户贫困户入社共同发展。

盛世华年,枯木也逢春。

6月23日,高坪区东观镇龙家井村的一处梨园内,村民晓峰正在给梨树施肥,“100亩梨园明年进入盛果期,亩产至少在3000斤以上。加上林下养殖的鸡鸭和种植的蔬菜,一年纯收入10余万元没问题。”晓峰描述着对未来的憧憬,挂着汗珠的脸上充满了信心和自豪。这与几年前监狱里那个颓废的他判若两人。

“4年多前的我年轻气盛,行事莽撞。”这是晓峰对当年的自己的自我评价。他和几个“小兄弟”将人打伤,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从2011年10月至2014年10月。“改变我命运的,是一封信。”事情发生在2014年的中秋节,一位女企业家到嘉陵监狱慰问民警和服刑人员。

“这位女企业家的字字句句让台下的我们泪流满面,也让我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晓峰说,他从送来的梨子包装盒上,记下了这位女企业家的通信地址。经过几天几夜的思想斗争,他终于鼓起了勇气,“壮着胆子”给她写了一封信。“5天后,我就收到了她的回信。”晓峰说,这封长达6页的信中,对他刻苦学习、积极表现的行为给予充分肯定。

“收到回信,我几天几夜睡不着觉。我下定决心,出狱后,一定要洗心革面,干出一番事业。”

2014年10月22日,晓峰刑满出狱。回到家乡后,晓峰在镇村干部的帮助下,流转土地种植优质蜜梨。“了解情况后,这位女企业家立即派出技术人员和耕种设备,为我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并帮助我平整土地100亩,还送来6000余株即将挂果的优质蜜梨树和数十吨肥料。”晓峰感激地说。“去年,她又支持我在梨树下套种西瓜和秋葵,一年收入了10余万元。”晓峰介绍说,他还在梨园里养殖跑山鸡和旱鸭,在田里种植无公害滕滕菜和黄溪贡米,并坚决不施化肥,不打农药。如今,产品供不应求,在田里就被抢购一空。

“明后年,梨树就全部挂果了,加上林下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对于未来,晓峰充满了信心:“我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人生,总得有些梦想。是的,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生活,才刚刚开始。就像嘉陵江上空升起的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决胜嘉陵江

2018年7月,果城南充,酷暑难耐。

然而比果城天气更火热的,是南充脱贫攻坚战役的最后决战时刻。

嘉陵江穿城而过,滋养了这一方土地,也养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南充儿女,在扶贫这条路上,干群同心,风雨同舟,铸就南充风骨。

一批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优秀干部被充实到县乡党政班子,及时调整一批推进脱贫攻坚不力的软班子、不称职干部。并做好任职期满第一书记轮换工作,开展第一书记“五带五强”工作法培训。昔日荒凉的山村,如今有了人气,有了绿色,第一书记、党员干部们成了村子致富脱贫的领头羊。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南充实施了“栋梁工程”、“百工技师工程”,开展“中国社会扶贫网” 推广工作等。开展了“就业援助行动、金秋助学延伸行动、我要上大学—希望工程助困入学关爱行动”等,开展了“微爱同行”公益项目、引进和推广农村专业技术等。

要致富,先修路。路,成了沟通城市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乡村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纽带。

2018年在312个贫困村新建村道路886公里、在200个贫困村新建产业道路641公里、在397个贫困村新建便民路2281公里,在167个贫困村渠系改造440公里,在312个贫困村新建山坪塘和蓄水池1329个,在325个贫困村完成“三建四改”21554户,在246个贫困村新建(改造)“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246个,完成农村电网改造贫困村108个,完成222个贫困村通宽带。

如果说文化扶贫是此次嘉陵江畔扶贫战役的精神内核,那么爱心和情感则是这场战役的灵魂。南充实施了“励志自强·脱贫奔康”文化扶贫主题巡演项目,组织残疾人艺术团开展“励志自强·脱贫奔康”文化扶贫主题巡演活动;同时结合新农村聚集点、幸福美丽乡村、农村危房改造等,通过创建标准引领,带动贫困户改造客房、就餐、盥洗等旅游接待设施,做到环境干净卫生、主题特色突出、管理安全。

吃好,住好,这才是脱贫的根本和关键。南充以计划摘帽的阆中、营山2个贫困县(市)为重点,积极推进新村配套设施建设、困难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496个以上贫困村新村建设扶贫;在347个贫困村完成危房改造11294户,在230个贫困村完成土坯房改造8043户,在103个贫困村新建住房2074户,在61个贫困村建成新村聚居点61个,在13个贫困村完成传统民居保护13户。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如何让贫困户的孩子更好地完成学业,迎接更好的明天,南充完善建档立卡学生入学机制。优先保障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入学,切实保证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五长责任制”和“控辍保学”责任,完善“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联控联保机制和动态监测机制,防止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全面落实辍学学生劝返、登记和书面报告制度。强化适龄少年儿童随迁就读管理。

……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南充锁定“一房二路三水”,围绕“五改三建”,大力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基础设施、颠覆了区位困境、打破了地域魔咒。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梦中也不敢想的生活。

他们住上了好房子。2016年全市15635户住进了改建房、20925户住进了迁建房。

他们的道路变得更宽了。全市100%的乡镇和98%的村通上硬化路,缩短了连接外界的物理距离。目前,全市100%的乡镇和58%的村开通了客运班线,顺庆区实现了城市公交一体化、全覆盖,确保便捷、低廉、高效运输。

他们的疾病得到更好治疗。南充坚持医疗扶贫,深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农村医卫服务体系,确保无一人因贫穷而看不起病。首先分类救治,既减又免,针对不同病因、不同需求制定分类保障措施,对21类重特大疾病患者、11类慢性病患者和残疾人康复,分类实行住院门槛费和床位费“双减免”、门诊医疗救助、特殊疾病免费服务。

孩子们不再因贫穷而失学了。“四体系”助上学,让困难群众上得了学、上得起学、上得好学。坚持教育为上,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南充坚持教育扶贫,构建上级政策扶助、本级基金援助、社会力量赞助、教育系统帮助“四大体系”,确保无一人因贫穷而上不了学。

他们不再为养老而发愁。南充“五覆盖”强兜底,让特困群众吃穿不愁、养老不愁、生活不愁。特殊困难特殊照顾,南充坚持不落下一户、不丢下一人,对无劳力、无技能、无收入的特殊困难群众进行特殊政策兜底,确保无一人因贫穷而得不到供养。

……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南充扶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川东北这片土地焕发出强劲的生命力,嘉陵江也宛如一首钢琴曲,弹奏出幸福的旋律,潺潺而去。

根据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和四川省市州贫困县党委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年度考核办法,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对21个市州和160个县市区2017年度脱贫攻坚工作成效进行了考核。全省2017年实现了3769个贫困村退出,108.5万贫困人口脱贫,5个贫困县通过国家和省级专项评估检查率先摘帽,15个贫困县完成省级摘帽验收,21个州市考核情况综合评价好的有南充市。摘帽工作先进县有南充市嘉陵区、仪陇县,西充县、南充市顺庆区受到点名表扬。

2018年8月,省政府批准嘉陵区、仪陇县、高坪区退出贫困县,仪陇“脱贫攻坚的问题导向”的好经验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报道推广。2018年10月,南部县荣获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南部县纯阳山村作为全国六个、四川唯一典型入选“决胜2020全国脱贫攻坚展”。

交出这样一份份满意的答卷,这是南充市各级党委政府,向南充人民兑现的庄严承诺!

 

作者简介:

邹安音,女, 70后。鲁院西南第五届青年作家班学员,鲁院四川高研班学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人民文学》《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散文百家》《草原》《青海湖》《四川文学》等;曾获得第八届冰心散文奖,第三届《人民文学》美丽中国奖,首届邱心如女子散文大奖,第九届漂母杯散文奖,国家旅游局游记征文大赛二等奖,第三届四川散文奖等。作品入选中国作协2019年定点生活项目。出版散文集《心上青居》《菩提花开》。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