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国最大长江鲟人工繁殖基地 探秘长江鲟如何“生子”

2020年03月20日08:27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走进全国最大长江鲟人工繁殖基地 探秘长江鲟如何“生子”

工作人员围在“产床”前

“出来了、出来了。”四五个人围在一张“产床”前,有的帮忙扶着不时扭动的“产妇”,有的双手由上至下捋着“产妇”的腹部,一会儿工夫,成千小生命喷涌而出。随后,“产妇”几分钟前气球般鼓胀的腹部逐渐瘪了下去。

“产房”外,阳光明媚、波光粼粼,十余个约十米宽、四十米长的池塘依次排开。“产房”周围没有其他建筑,可以说是独栋湖景产房。“产妇”更特殊,它是有着“水中大熊猫”之称的长江鲟。产卵只是第一步,接着还需要人工授精、脱黏、孵化……

3月17日,记者走进了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的长江鲟保育车间,记录了长江鲟生产的全过程。目前,四川储备了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长江鲟亲本,子三代已经繁殖成功,相当于人的四世同堂。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是四川省唯一的省级专业水产科研机构。其中成都基地有100多亩鱼池,宜宾基地大约有40多亩鱼池。

四五个“接生”人员

人工按摩助产

进入研究所,沿着池塘中间的道路走大约两百米远,就能在右侧池塘的后方,看到一个一层高、门口写着“保育车间”的独栋建筑。

车间的最深处左右两侧有两个长宽约四米的方形水池。两个水池中间的空地,摆着一张齐腰高有些特殊的单人床,床面向下凹陷呈半圆状。这两处分别是长江鲟的催产池和“定制”产床。伴随着翻腾的浪花,三个工作人员配合着用担架、毛巾等将长江鲟转移到了产床上,使其雪白的腹部向上,靠近尾部的产道口对准产床缺口。

一米多长、五十多斤的长江鲟不时扭动身体,随后,绿豆大小的鱼卵慢慢溢出,顺着产床上的缺口流入了下方一个洗脸盆大小的铁盆里。

“鱼卵马上会和取出的精子混合进行人工授精。” 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养殖技术研究室副主任赖见生将精子倒进了盆中并加入清水,不断搅拌进行人工授精;之后又加入滑石粉进行脱黏。“长江鲟的鱼卵受精后会产生黏液,黏性非常强”,在野外便于其受精卵牢牢黏附在沙石上不被冲走。在人工繁殖的孵化过程中,需要将这些受精卵尽可能地分离便于孵化。之后受精卵还会被转移至一个圆柱形长筒中,连上了鼓风机,用气体继续搅拌分离一个小时左右。

为什么要人工繁殖?

存活率较自然繁殖提高几十倍

参与繁殖的长江鲟被放入了专门准备的“月子中心”——池塘里的水是刚加入不久的清水,中间有一个增氧机,用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

“往年的繁殖时间一般都是在3月底4月初,今年提前了有半个多月。”赖见生介绍,今年长江鲟的性腺提前发育成熟,上周已经有一批长江鲟进行了产卵受精。在产床旁的一个水池里,一些刚孵化出来的小鱼苗已经可以畅快游动。

在记录表上可以看到,当天一共有五条雌鱼,三条雄鱼参与了繁殖。其中4条雌鱼分别都产了约2500毫升鱼卵,还有一条产了1000毫升鱼卵。“一般一条雄鱼的精液就能满足很多条雌鱼产下的鱼卵受精了,用三条雄鱼的精液,主要是考虑到遗传多样性。”赖见生介绍说,1毫升鱼卵大约有60颗,2500毫升大约就是15万颗。怀卵量大是一种生存策略,在野外包括被水流冲走,被其他鱼类吃掉等等原因,从受精成功到孵化再到最后长大的少之又少。

而目前通过人工繁殖,最后的成活率已经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较自然繁殖提高了几十倍。赖见生表示,接下来很快就需要喂“开口饵料”,再长大一点还会进行转食,这两个阶段非常关键,淘汰率接近五成。

看不见的外科“微创”

十秒钟一台“难产手术”

在雌性长江鲟产卵的初期,有时候会遇到“难产”。然而,只需要工作人员拿着手术刀微微发力,前后十秒钟左右,就完成手术。主刀工作人员刘亚介绍说,她在两条输卵管的交汇处切了一刀,解决鱼卵堵塞不易排出的问题,类似顺产时增大产道。

“长江鲟离水半个小时是没有问题的”,但一切操作都会尽量的快,而刘亚的“快刀”已经练了8年了。刘亚回忆,她通过解剖同类型鲟鱼,摸清产道结构,之后用西伯利亚鲟进行输卵管切割手术练习。“练习熟练了,才对长江鲟进行手术”。早期其它鲟鱼人工繁殖的时候,有的采取的是剖腹取卵手术,耗时长,操作复杂。“输卵管切割手术操作相对简便,创口小,不需要缝合,也更利于后期恢复”。

“这次参与繁殖的长江鲟,都是野生长江鲟人工繁育的第一代。”赖见生介绍说,长江鲟性成熟大概需要6到8年的时间。截至目前,长江鲟已经成功繁殖到了子三代。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成都基地现在储备了50条左右子一代的长江鲟。从2012年第一次进行长江鲟的人工繁殖到今年,参与繁殖的都是子一代。

据悉,最近十余年,长江全江段均未发现自然繁殖的长江鲟幼鱼。而在今年3月初,长江鲟的保护工作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20尾已经参与过人工繁殖的子一代长江鲟被放归到青衣江。“长江十年禁渔期开始了,无论这20尾长江鲟的野外放归试验能否成功,长江鲟重回自然的脚步都不会停下。”赖见生表示,而在重归自然的过程中,长江鲟还会面临不少风险。他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在人工繁殖的条件下,扩大人工繁殖种群,等待长江“身体”恢复得差不多的时候,也有了足够数量的长江鲟可以重返江湖。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摄影记者 吕国应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