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传染病医院63天“抗疫记”

2020年03月20日08:23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一家传染病医院63天“抗疫记”

出院前和医护人员挥手告别

■3月19日下午,随着成都最后4名本土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解除隔离出院,成都本土病例迎来清零时刻。也是在当日,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特别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在这场成都抗疫战中,位于成都东三环航天立交桥旁的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承担着70%的患者收治工作,成都累计确诊的144例本土病例中,这里占了102例,成为成都新冠肺炎患者最大的救治中心,站在了抗疫救治的最前线。

■自1月16日接到第一例疑似病例开始,到3月19日送走最后一例本土病例,在这过去的63天里,这家传染病医院的数百名医护人员经历着一场场生死救治,与病毒进行着较量。

疫情来袭

3月19日下午,医院隔离区外,杨铭长舒了一口气。医院收治的最后三名本土新冠肺炎患者出院了。回望过去的这两个多月,杨铭觉得接下来,终于能让工作慢慢步入以往的日常了。

杨铭是成都公卫中心新冠肺炎应急队队长。1月,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开始传遍全国。1月17日,杨铭接到医院负责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打来电话:“应急队准备要开始工作了,请尽快做好人员、病房、物资等各项安排和准备。”而在前一天,公卫中心刚刚从其他医院接回了一名新冠肺炎疑似病例,作为医院应急队队长,当天她立即对病房进行了安排。而随着接下来几天电话越来越多,经历过“甲流”、“H7N9”的她心里隐约感觉此次的疫情并非那么简单。

1月21日,正在上门诊的她接到同事打来的电话,“快来,又有新增了!需要你全力以赴投入新冠肺炎救治工作。”中午,还没来得及脱下白大褂,她穿上防护服就往医院应急楼走。她的战疫就此打响,在此后的两个多月里,她长期驻守在这里,直到3月19日。

医院的抗疫动作也在同步进行:进行呼吸道烈性传染病应急演练、对医护人员进行院感培训。正值新春佳节,医院应急队全员待命,他们退掉提前买好的机票,暂缓确定好的行程,加入这场战疫中。

1月26日,大年初二,成都决定启动市公卫中心二期工程改造,要用短短15天时间完成装修改造,用于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一夜之间,中心将原本在该大楼的三个病区搬迁到了其他大楼,2月8日,二期改造工程提前圆满完成任务,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床位数从50张增加到420张。

患者增加

回望两个多月,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刻骨铭心的。若你现在翻阅成都所发布的新冠肺炎病例变化曲线图,你也能真实感受到。从1月21日开始,成都的确诊病例数呈直线上升,到了2月中旬才趋于稳定。而医护人员的心,也随着变化的曲线,起起伏伏。

“这是一场难打的仗,至少在前一个月是。”回忆起两个月前的事情,杨铭记忆犹新。由于最开始大家对新冠肺炎的认知处在摸索阶段,医疗工作也处在一个找“路径”的过程。而随着病人越来越多,她们常常要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工作到凌晨,面对巨大的工作量以及患者焦虑的询问,医护人员心理和生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杨铭记得在2月初,国内疫情处于上升阶段,全国各地包括成都在内的确诊病例都在大幅增长,“医院一天就接诊了20例。”为了能更好地收治患者,所有同事都处于高负荷运转的状态;“医院应急队由原来的40多人增加至200多人,增加了白班和夜班的工作……因为很多患者都是夜间转院过来,且根据‘一车一患’的转运原则,工作战线被拉得很长,很多医生护士基本整晚都没办法休息。”

“病例增加,人手紧张,人人都处于饱和的工作状态。”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重症医学科主任陈红介绍,“以重症这一块来讲,每天上午要查房,每个病人进行询问,了解情况,分析救治方案,下午需要开专家会商会,晚上还得继续到病房,甚至要熬整个通宵。”“直到后面其他医院的支援队伍赶到,大家才有轮班的机会。”陈红介绍。

不过,希望很快到来。成都于1月29日迎来首位治愈出院患者。而随着出院病人越来越多,也给了医院医护人员莫大的鼓励。记者统计,除1月30日、1月31日、2月11日、2月23日、2月29日、3月15日,成都没有治愈患者出院外,其余每日均有患者出院,且单日出院人数在5人及以上的天数就有12天,其中,单日出院患者数最高的一天为2月19日,这一天成都新增出院病例8人。

病房里的故事 1

生死时速

过去两个月里,陈红几乎把家完全安在了医院,和她的团队将一个个危重症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拉回。陈红所在的重症医学科,收治了这次成都新冠肺炎病例中所有的危重症患者,他们年龄高,基础疾病多,不少患者从入院就开始面临着死亡风险。陈红介绍,对这些患者的救治必须是“24小时”的,病房内,一刻也不能离开医生和护士。

她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特殊的夜晚。2月15日晚,64岁的严某某和73岁的何某某病情急转直下,多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了两人的抢救之中,“当时有我们医院的医生护士还有来自华西医院的支援专家,涵盖多个学科。”

严某某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在抢救过程中,心脏一度骤停,医护人员轮番进行着胸外按压,何某某则同样患有高血压、慢性肾病和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疾病。

陈红描述了当晚的抢救情景,严某某和何某某的病房分居在同一楼层的两端,救援在两间病房内同时进行。多名医护人员在两间病房同时进行着抢救,作为科室主任的她来回在两间病房穿行,“一会儿这边情况稍稍有好转了,那边又不行了,一会那边好了这边又不行了。”抢救几乎持续了整个通宵,但遗憾的是患者最终没能救回。

按照官方通报,成都确诊病例共有30余名危重症患者,而其中仅有3例死亡,”绝大部分的患者最终还是被我们救了回来,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医疗投入以及来自社会和政府力量的支持,这种投入和支持可以说是罕见的,如果在以往的普通病症中,是难以有这样的效果的。“陈红说。

病房里的故事 2

拉锯之战

更多的患者救治更像一场持续的拉锯战。对他们的救治不仅仅在于医疗手段,还在于心理治疗。

57岁的倪某某让陈红印象深刻,他于1月28日入院,2月9日解除隔离出院。“这位患者身上有着不少患者都有的情绪——焦虑。焦虑到了什么地步,他连续几天都不能入睡,精神状态是很差的,这对于身体本身的救治其实是不利的。”陈红介绍,在查房中医护人员注意到了他的情况。“倪某某入院救治的这期间也正好是全国疫情的上升期,电视里的内容也更让患者难以安心。“医护人员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跟他做安抚工作,讲解治疗手段,慢慢才有了好转。”陈红介绍。

而另一名80岁的患者则更是如此,该患者是一家医院的退休人员,对医护人员的多种救治手段几乎都要进行询问,并且提出自己的要求,“因此在治疗的配合度上一度是不好的。”陈红介绍,“一开始我们看他的情况还不错,结果一周左右,情况很快就急转而下了,当然这也符合新冠肺炎的病程发展,后期采取了大量的手段才将他救回来。”

陈红介绍,此次医院重症科共收治了30多名危重患者,最高峰时病房内同时有10多名重症患者,而每一个患者救治几乎都经历着波折。不过在医疗配置,“我们自己医院加上前来支援的医院医护人员共有120多人,120多人照顾这10多个人,可见这个医疗配置上却超过以往任何一次。”

病房里的故事 3

一张洗头照

疫情期间,一张洗头照萌到了大家。照片中,两位身穿防护服的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抱着一个婴儿洗头,照片中的婴儿,就是成都最小的确诊病例,只有3个月大。小男婴从2月9日开始隔离治疗,到3月10日才出院,杨铭笑着说,“进来才3个多月,出院时都4个月了。”在充满凝重气息的病房,他的出现也给医护人员增添许多欢乐,“孩子很可爱,非常配合治疗,也非常爱笑,我们经常去逗他,看到他笑,我们也觉得很开心。”

但治疗也是一个问题,小男婴是跟着母亲一起被隔离治疗的,考虑到孩子很小,病情也不能由其口述,所以医生主要通过细心观察来判断他的病情变化。在用药方面,考虑到年龄较小,也并未使用非常特殊的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喂药也是一个难题,医生只能通过针管喂药,在进行一些日常检查,包括抽血、做CT时,也大多借用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患儿的病情演变。

而让医护人员感到有些棘手的是,由于患儿母亲是个新手妈妈,在带孩子方面没有经验,且在因聚会被感染后,也承受着周围亲戚朋友的指责,心理压力也很大,一度给医护人员放话“我带不来孩子,你们来帮我带!”尽管如此,医护人员也会耐心劝解,只要力所能及的都会帮忙,“帮她买紫草油为孩子护理、帮孩子洗头、给孩子做枕头,还教她一些护理方法。”杨铭说,好在孩子在整个住院期间病情一直都很平稳,没有经历一波三折。

小男婴的一家四口都感染了,包括他的妈妈、奶奶以及曾祖母。现在,他们一家四口都已先后出院,正在当地进行隔离观察。

“清零”时刻

36岁的邢某某在3月18日晚接到了医院的消息,她可以出院了。接到消息的还有61岁的徐某某,54岁的钟某某。她们是成都市公卫中心最后的三名本土病例。

邢某某迫不及待跟家人开启视频,一度喜极而泣。她已经在医院待了35天,对这一天期盼已久。“她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终于可以回家了,我们也跟着高兴,这一天终于来了,我们加了微信,给她送上了鲜花。”她所在病区的主管护士长姚蓉说。

出院的时间在3月19日下午,离开前,医院为3人开了一个小小的欢送会,欢送她们离开,也为自己鼓掌。在现场,姚蓉流下了眼泪。“这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今天送走她们,为她们高兴,也为自己高兴,我们的任务完成了,终于能轻松片刻了。”

“她们跟我们以往送走的患者是不一样的,一场疫情,我们彼此都身处其中,这段特殊时期的相处会让我们彼此都记忆深刻。”姚蓉说。

面对媒体的采访,邢某某再次落泪:“终于能回家了,太想家了。”这是她人生中最长的一次住院,她经历着惶恐、孤独和不安,也感受着医护人员的温暖,“谢谢他们,他们太辛苦了,没有他们,我也许就没有办法走出来了。”

一旁的钟某某努力控制着自己的情绪,她在这里已经待了36天,有记者问她此刻的感受,她握紧拳头鼓劲:“希望我们就是真正的最后一批了,为自己加油,为医护人员加油,成都加油,武汉加油。”

除了成都公卫中心的3名本土病例顺利出院以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一名本土患者也在3月19日下午走出了隔离区。

至此,成都所有本土患者全部出院清零。同时,根据四川省区(市)县疫情高中低风险分区分级标准,成都全市22个区(市)县已全部为低风险区。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在当日傍晚发出通报:成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不过,通报也特别提出,这并不意味着取得了完全胜利,随着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聚集增加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仍然存在。

迎着阳光,邢某某坐上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救护车,她还将回到当地进行集中隔离。救护车经过住院大楼、门诊楼向大门驶去,她手握花束,坐在车窗前,脸上无比轻松。

医院大门旁的草地,一群护士站成了两排,摆出一个大大的“V”字,她们双手合在腹前,前方摄影师摆着手势按响了快门。这一刻的轻松同样属于她们。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杜玉全 章玲 摄影记者 王欢

(责编:袁菡苓、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