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队首批接诊患者中病情最重患者苏醒 

2020年03月05日09:15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这次握手,她等了34天

   北京同仁医院护士蔺珊每天与病区内老人握手聊天,唤醒了老人的意识。记者 和冠欣摄

  蔺珊

  79岁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曾老伯是北京医疗队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时,首批接诊患者中病情最重的一位。老人不仅年岁大,对吸氧设备的耐受度也很差,病情一直没有好转的迹象,所有医护人员都很担心他,交接班时总会先问曾老伯的病情。经过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护理,近日他的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2月29日早上,北京医疗队北京同仁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蔺珊尝试唤醒时,曾老伯不但缓缓睁开了眼,还用微弱的力量反握住了蔺珊的手。整整34天的治疗,终于盼来了希望!蔺珊倍感欣慰,后来在自己的日记里记录下了这个不平凡的早晨。

  曾老伯是武汉人,医护人员对他的最初印象是脾气很倔,不太听劝,只要几分钟没看住他,他就把储氧面罩摘了,还在血氧饱和度很低的情况下,非要自己去上厕所,一去一回便得好一通喘。包括蔺珊在内的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连劝带哄,可还是收效甚微,有时还没说上几句,老人就急了。

  “有一天我早上进病房时,看到他桌子上摞着好几份饭,一口没动,真把我急坏了,他冲我发脾气都不要紧,我还是要劝他把饭吃了,不然体能怎么补充。”眼看着老人的倔强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住院不久就因为血氧饱和度持续走低,辅助吸氧设备从储氧面罩换成了无创呼吸机,医护人员心里焦急万分。

  储氧面罩尚不耐受,呼吸机就更难配合了。近两周前,医护人员开始对病情危重的曾老伯使用气管插管治疗。配合药物,老人插管以后,一直处于用药镇静状态,医护人员为老人下了胃管、尿管,耐心呵护。气管插管治疗持续了一周多,老人的病情终于开始好转,血氧饱和度、血压、心跳等各项数值离正常值越来越近。

  病情好转后,曾老伯的镇静药物停了,唤醒成了必要的流程。医护人员通过外界声音、触碰的刺激,帮助患者的意识逐渐恢复。

  “爷爷,听得见我说话吗,听得见就点点头。”2月29日一早,蔺珊又伏在曾老伯耳边声声呼唤。这时,老人微微睁开了眼,这让在场的医护人员们惊喜万分。蔺珊为老人擦去眼角的分泌物,然后一边呼唤,一边握住了曾老伯的右手。“您握握我的手,握握手!”随着蔺珊的声音,老人原本摊开的手掌有了反应,像慢动作一样,老人的手指一点点卷曲,让蔺珊感觉到了微弱的力量。她继续为老人加油,直到老人把她的手完全握住。这一握不仅是握住了医护人员的手,更握住了希望。曾老伯流泪了!从这一天开始,他越来越听医生的话,吸痰等操作都能主动配合,尽早脱离插管的希望大大增加了。

  在日记的末尾,蔺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在临床见了太多的气管插管患者,我护理过特别适应气管插管的患者,他们不需要镇静,神志清醒,可以自己在床上活动,有时有痰了,会主动让我吸痰,然后配合咳痰。但是这类患者是极少数的,大多数的患者还是不耐受气管插管,躁动、脱管会发生。很多拔管的患者都拒绝二次插管,因为拔管后喉咙水肿,声音嘶哑,很难受。作为医者,我很理解患者的感受。可是,对呼吸系统疾病来说,呼吸机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治疗。我们只有不断鼓励和安抚,让患者尽快配合呼吸机治疗,这样才能帮助他们尽快脱机。护理工作漫长繁琐,但一个多月以来,我们早已适应武汉的气候,适应现在的工作。全国有4万多名医务人员驰援武汉,我们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我们共同许诺:一战到底,完胜而归。期待春暖花开,期待胜利的那一天。”(记者 景一鸣 王雅贤 和冠欣)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