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德琳:依靠科学 从容面对疫病挑战

2020年03月02日07:44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韩德琳:依靠科学 从容面对疫病挑战

提要

经过全国上下一心共同努力,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目前已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成都更是连续多日“零新增”。各地都在有序复产复工的情况下,市民如何正确认识病毒与传染病?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如何防止疫情反复?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主任韩德琳给大家传递的信息是:防控不可松懈,疫情期间要倡导简约的生活方式,实行“两点一线”的上下班模式,减少非必要的外出,餐厅食堂尽量分时就餐或分散就餐,复工企业要严格落实每日体温检测,重点区域场所的通风消毒和个人防护等。

韩德琳告诉我们,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传染病进行着不懈地抗争,传染病从来没有击垮过人类。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为我们应对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依靠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地面对挑战,不断提升健康水平。

嘉宾

韩德琳,主任医师,流行病学硕士,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主任。一直从事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熟悉传染病监测、预防控制技术和传染病疫情处置,参加了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对话

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史

在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客观上推动了人类诊治防控水平的不断进步

记者(以下简称记):纵观人类的发展史,其实也是与传染病的抗争史。

韩德琳(以下简称韩):是的,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曾无数次面对过来自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造成的传染病的挑战。比如近年来我们耳熟能详的埃博拉、SARS和本次新冠肺炎,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其他的还有天花、霍乱、肝炎、艾滋病、血吸虫病、疟疾等曾给人类带来过巨大影响的传染性疾病。

这些传染病不仅仅损害个体、家庭的健康与幸福,也对社会、国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与传染病进行着不懈地抗争,虽然人类在一些历史时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传染病从来没有击垮过人类,人类反而在与传染病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客观上推动了人类诊治和防控手段与水平的不断进步与提高。

比如说,最早的公共卫生办法就是隔离和检疫的手段,并逐渐形成制度;提出的“病因-环境-宿主”模式,成为传染病防治的科学基础;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提高个人的卫生意识,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记:哪些疾病是被人类彻底战胜了的呢?

韩:比如天花就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病毒,在疫苗研制出来之前,天花在世界各地造成了无数人的死亡,被视为人类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疾病之一。1796年詹纳研制牛痘苗用于预防天花,经逐步推广接种以后,天花在全球的流行得到控制,使得天花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到了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消灭天花,天花成了目前唯一被消灭的传染病。

可以说,人类通过疫苗,对很多传染性疾病都实现了有效地控制。现代社会的人从出生到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会进行各种疫苗的接种,比如麻疹、脊髓灰质炎、白喉、百日咳、流脑、乙脑等,这些疫苗进入人体后,会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并产生抗体,进而能够有效地抵抗对应病毒的侵袭。

除了疫苗外,我国还坚持预防为主,有效地控制了古典型霍乱、人间鼠疫、丝虫病的流行,降低了病毒性肝炎、肾病综合征、出血热与血吸虫病的发病水平。

由此可见,随着人类医疗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提高和丰富,曾经被我们视为“洪水猛兽”的传染病,终究会有被战胜的时刻,此次的“新冠肺炎”也不例外。

不必“谈病毒而色变”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应对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

记:那此次“新冠病毒”到底会呈现出怎样一种发展状况呢?

韩:病毒是自行消失或是与人类共存,还取决于病毒特性。新冠病毒相比我们熟悉的SARS,它的传染源不易发现,病人早期症状不典型,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传播病毒。同时它的传染途径容易实现,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人群普遍易感,并且暂时还没有疫苗。

正是因为新冠病毒的这些特性,我们目前尚不能完全阻断它在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而且该病毒本身很复杂,随着疫情变化,对该病毒特点还在不断认识中。当还没有找到办法消灭病毒时,它将长期存在,不排除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的可能。

记:所以我们真的不必“谈病毒而色变”?

韩:病毒引起的人类疾病种类繁多,人类对于不断出现的传染病还有待深入认识,甚至我们不得不接受人类与传染病长期共存的局面。

但是我们的确也不必“谈病毒而色变”,应该看到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为我们应对传染病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我们相信依靠科学、依靠人类的聪明才智,依靠人类的团结友爱精神,人类可以从容地面对各类传染病的挑战,不断提升自身健康水平。

把风险控制在最低

疫情防控进入新的阶段,我们还没到能够“松劲”的时候

记:当前全国的复产复工在陆续展开,在这个阶段下,是否会存在疫情的反复?

韩:我确实也留意到近期陆续有关复产复工后发生聚集性疫情的报道。据报道外地一商城主体责任不落实,未按要求测量体温,一名患者发病后竟然连续12天带病上班而且还没被发现,这个单位每天还违规召开晨会,造成多例病例确诊,导致商城关店。

因此,在当下,我们依然还没有到能够“松劲”的时候。成都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当前疫情防控进入了新的阶段,二代、三代病例和家庭聚集性发病的风险还很大,与复工返工叠加,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随着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人员流动和人员接触机会加大,有出现疫情反复的可能性,尤其是人群聚集的工作领域比较容易导致感染,比如复工期间,员工因为培训会议聚集、文件传递、公用设备使用、未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等,都有可能造成病毒的传播和疫情的反复。

记:该怎样才能把疫情反复的风险控制在最低呢?

韩:对于企业而言,为了保障顺利复工复产,降低因人员聚集造成的疫情防控风险,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制定务实可行的复工方案和有效的应急预案,提前组织员工完成健康申报,落实返蓉人群排查和健康管理。对于外地返回的员工要严格隔离观察,从湖北省等疫情较重地区来蓉人员实施信息登记、健康监测和14天居家隔离观察;省内其他市州来蓉人员要持有健康申报证明,做好健康监测。

疫情期间倡导简约的生活方式,员工实行“两点一线”的上下班模式,下班后直接回家或回住所,减少非必要的外出。餐厅食堂尽量分时就餐或分散就餐。此外,复工后企业要严格落实每日体温检测,重点区域、场所的通风消毒和个人防护等。

倡导简约的生活方式

现在的忍耐与克制,换来的是长久的健康幸福

记:那对个人来说,在生活中还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韩:首先需要加强的就是个人的卫生习惯,出门佩戴口罩,在公共场所、密闭场所如电梯等更要戴口罩,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同时要注意手部卫生,手的卫生是防范病毒传播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咳嗽、饭前便后、接触或处理动物排泄物后,要用肥皂(洗手液)加流动水洗手,或者是用含有酒精的消毒剂洗手。另外室内如果门窗密闭、空气流动性差,也会加大病毒传播风险,建议室内尽可能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在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我们还需要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意识,主动配合社区的防控管理,落实好出入登记、体温检测,自觉做到不走亲访友、不相互串门、不扎堆聊天、不聚集打牌打麻将下棋,不聚集跳舞、健身和卡拉OK等娱乐活动。

希望广大市民朋友能够理解,一时的忍耐与克制,换来的是长久的健康和幸福。

记:这次疫情给我们带来很多反思,很多生活方式其实是需要改变的。

韩:的确,我觉得至少有三点需要我们反思和改进。第一是拒绝野味,人类多数新发传染病都来自野生动物,特别在今天这种人员密集度高,人员流动快的社会中,一旦发生传染病,不仅给自己,同时也是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威胁和负担。为了不让野生动物从“舌尖上的美味”变成“舌尖上的危险”,我们一定要坚定地对野味说不。

第二是改变社交方式,人际交往需要保持空间距离,有些人是比较喜欢凑热闹的,比如凑在一起看热闹、比如排队挨得很紧、比如谈话时靠得很近等。这次疫情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一米的距离其实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打喷嚏时要回避人,用纸巾、手绢或肘部遮掩口鼻,传染病高发季节,出入公共场所戴口罩,见面少握手或不握手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需要有意识地去做的。

第三是就餐习惯。相对于西方的分餐,中国人更喜欢共餐。共餐联络了感情,大家近距离交谈、唾液交叉污染、共用餐具等,也会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所以在疫情之下,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就餐习惯是否足够科学和卫生?我们是否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改变这个千百年沿袭下来的饮食习惯?在我看来,在卫生上分餐制无疑是比共餐更加先进的,即便不能够一下子改变之前的进餐模式,那推广和坚持使用公筷和公勺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手记

2020年2月25日 成都

成都这几日的天气出奇地好,每天蓝天白云、阳光明媚,再加上从绿树新芽、花开争艳里透出的盎然春意,让人情不自禁地生出想要外出游玩踏青的冲动!

可是!这样的冲动,是要不得的!

虽然成都已经连续多日“零新增”,但新冠病毒带来的疫情还没有过去,现在还不到松劲的时候,该戴好口罩依然要戴好口罩,该勤洗手还是要勤洗手,不去聚会、减少外出,依然还得坚持,即使各个单位陆续在复工复产,该做好的防控措施还是一样都不能少。

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担心:疫情什么时候才会结束?复工复产会不会让疫情产生反复?在工作中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在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的当下,该如何去面对人际关系……带着这些问题,我来到了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韩德琳老师。

说实话,走进大门之前的我,还是有些焦虑情绪的,专门戴了两层口罩,以至于走路的时候喘气都有些不太匀净了。见到韩老师,估计她也对我的“造型”有些无语,笑着说,你别太焦虑了,如果没有出现发烧干咳,也没有接触过确诊和疑似病人,近期没有外出,那感染肺炎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一番话,让我安心了不少,也为自己的过度保护有些赧然。幸好,隔着口罩看不到。

作为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科主任,韩德琳老师一直战斗在疫情的第一线,接受采访前都在紧张地工作中。即便如此,她对采访也做足了准备工作,对于每个问题的回答都耐心细致且谨慎专业。在她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精神会产生疲劳,一些人的防护警觉和自觉都有所下降,特别是在复工复产时,这种情绪上的松懈会产生很多问题,甚至引起疫情反复,因此防控不可松懈,除了企业单位做好主体责任和应急预案外,个人也需要保证在必要防控措施下,尽量把生活轨迹变成“两点一线”——除了工作就是回家。

我特别能够理解她的这番话,这种简单到极致的生活模式,不仅仅只是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它也是一分沉甸甸的社会责任。至于回家后干什么,韩德琳老师给了一些不错的建议,“大家可以在家做做运动嘛,广播操、瑜伽、俯卧撑、健身气功等强度中等的全身性运动既能丰富生活,也能锻炼身体,不仅能增进免疫系统功能,还能防止长胖。”

(成都日报记者 吴亦铮)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