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战“疫”三千年哪些绝活可借鉴?

2020年02月26日10:16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中医战“疫”三千年哪些绝活可借鉴?

近三千年来,较大规模的瘟疫在中国就发生了数百次。聪明勇敢的中国人从未停止过同瘟疫的斗争,并积极探索瘟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当今及未来防治瘟疫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瘟”在古代多作“温”

指温热病性质的传染病

自古以来,人类便一直受到瘟疫的威胁,每次疫情暴发,都令人类损失惨重。我国当然也不会例外,据统计,自春秋战国至20世纪初,较大规模的瘟疫在我国就发生了数百次。如东汉末年不到50年的时间里,就发生了5次大瘟疫,至少造成一千多万的人口损失。

当时连“医圣”张仲景的宗族也未能幸免,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

曹植的《说疫气》则记载了发生在公元217年那次疫情的惨状:“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不过,尽管瘟疫神秘莫测,来势凶猛,聪明勇敢的中国人却毫不畏惧,从未停止过同瘟疫的斗争,并在无数实证治疗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瘟疫的发生规律和特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当今及未来防治瘟疫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何为瘟疫?

对瘟疫的理解,东西方医学有所不同。西医认为瘟疫是由一些强烈致病性物质,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中医则无细菌、病毒之说,称瘟疫为“疫”“伤寒”“疫气”“天行时疫”“疫病”等。

“瘟”在古代多写作“温”,《温疫论·正名》云:“《伤寒论》曰: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后人省‘氵’加‘疒’为瘟,即温也。”可见“瘟”字意为人因“温气”外侵而患病,且有发热体征。故“瘟疫”原指具有温热病性质的外感急性传染病,后来在中医学中成为因感受外邪而发生的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

明代吴又可的猜想

接近现代西医病源学

瘟疫从何而来?为什么会发生?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人们普遍认为,瘟疫多为鬼魅所致,感染瘟疫的原因可能是善恶报应。此后,民间将致瘟鬼魅称为“瘟神”,在每年岁终前,举行名为“大傩”的祭祀仪式,以祈驱鬼除疫,俗称“送瘟神”。

到了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中医理论的逐步完善,人们对瘟疫的认识有了质的提升。当时的主流观点是:瘟疫的发生,是天、地、人相互作用的结果。异常天气、奇怪物候、特殊地理环境、大灾之后及兵革之余,均有可能发生瘟疫。

《黄帝内经》说:“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又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认为天气太热或太冷,均有可能导致瘟疫发生。《易说》云:“白露当降不降,民多湿疟。”认为物候异常是瘟疫发生的原因。《左传》说:“水潦方降,疟疾方起。”称水灾之后,疟疾开始暴发。《吕氏春秋》说:“(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亦言令气候异常会导致瘟疫发生。

但明代的吴又可大胆推翻了瘟疫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结论,他在《温疫论》中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他把这种“异气”称为“戾气”,认为它“无形可求,无象可见,况无声无嗅,何能得睹得闻”,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吴又可的这一大胆猜想,已非常接近现代西医的传染病病源学说,且在西方细菌学出现之前就已提出。其脑洞之大,令人惊叹。

更令人钦佩的是,吴又可认为感染“戾气”的方式“有天受,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传染渠道是“从口鼻而入”。而人体感受“戾气”之后,是否致病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与人体的抵抗力。他指出:“本气充满,邪不易入,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这些创见,即使到现在也是正确无误。

可惜的是,三百多年前吴又可深入抗疫一线得出的“科研”成果,并未引起后人足够的重视。上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发生三次大鼠疫,当时伍连德任总医官,防疫队共2943人,战“疫”结束后,297人殉职。而医生被感染的主要原因,是因触摸患者皮肤,或不戴口罩,不穿隔离衣。

中医防疫

首倡“治未病”

中医如何防治瘟疫?《黄帝内经》认为,首先要“治未病”。《黄帝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有两个内涵,一方面指人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这方面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顺其自然的生活作息及良好的饮食习惯,而通过吸纳、导引等方法也可提升人体的“正气”。

另一方面的内涵是指人的心理和精神。《黄帝内经》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保持平和的心态,也是提升“正气”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何治疗瘟疫?尽管古代中医并不明了引起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尽管中医治疗瘟疫分伤寒、温病两大类,但其指导思想都是辨证施治,因时、因地、因人用药。对抗瘟疫,中医原则是驱邪与扶正并举,使邪气有出路,正气得复。

此次防治新冠肺炎,中医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正是继承了传统中医的治疗理念,采用“一地一策,一人一症,一症一方,分期用药”的治疗方案,精准用药。如广州的“肺炎一号方”(后改名“透解祛瘟颗粒”),是主要针对风热进行治疗;湖北的“肺炎1号”,该药方治法为“和解少阳,化湿解毒”;山西的“除湿清肺颗粒”“解毒护肺颗粒”“补肺健脾颗粒”等,是患者在观察期、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的治疗用药。这些治疗方案,都充分体现了辨证施治的合理性,可谓功莫大焉!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翻拍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