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医疗污水处理:全自动监测, 7道工序后高于标准排放

2020年02月23日07:50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全自动监测, 7道工序后高于标准排放

  安德勋检查设备运转情况

  疫情防控,切断传播源是防止病毒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抗击病毒的“主战场”,医院在治疗和防护过程中产生的医疗污水引起社会关注。与一般生活污水相比,医疗污水成分情况更为复杂,若不通过有效处理,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可能成为疫情传播的途径。

  医疗污水的安全收集和妥善处理,也成为各大医院面临的问题。2月20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四川省人民医院,探访医疗污水从收集到消毒排放的全过程。

  日处理2000吨医疗污水

  四川省人民医院在疫情发生后,被确定为四川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医疗救治省级定点医院。在医院内部第三住院部背后的污水处理中心内,医院后勤保障部污水处理工安德勋正在通过软件监控着医疗污水处理设备的运作情况。“目前设备每天处理2000吨的医疗污水,每天会自动运行10次以上。”安德勋告诉记者,由于设备是全自动运行,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并且需要每小时查看消毒药剂是否充足,并对处理后的医疗污水进行检测。

  对于已有5年工作经验的安德勋而言,医疗污水处理流程早已倒背如流。“主要是经过收集、格栅、调节、絮凝反应、沉淀、消毒、检测7个步骤。”安德勋向记者介绍,在医院诊疗室、化验室、病房等区域,都设置了医疗污水收集管道,产生的医疗污水将全部集中,通过格栅过滤掉其他物品后,进入调节池后,才算正式开始消毒程序。当收集水量在调节池达到2.6米时,设备将自动抽集过滤后的医疗污水,通过絮凝自动投加器进行分离、沉淀静置,再添加消毒药品进行消毒。

  在设备运行期间,安德勋可以通过监控室设备对全部过程进行监控。“电脑软件上面有设备全部环节的报警系统,如果哪一环节出现问题,在软件上就会显示为红色,工作人员就会马上进行处理。”安德勋告诉记者。

  是否达标由两个标准决定

  当安德勋通过软件和现场检查设备运行无异常后,就来到了处理中心的检测室,拿着样本提取工具到总排放污水处理口,这里集中着全部经过处理后的医疗污水,但在排放到市政管网前,还需要进行最重要的一步检测。

  “应该说,我每天工作的开始,是从检测上一班工作人员处理后的医疗污水是否达标开始。”安德勋说,由于医院实行三班倒模式,每个时段上班的工作人员第一步工作,是对上一班工作人员处理结果进行检测。在确定达标后,才能进行排放到市政管网的操作。

  “处理后的医疗污水是否达标,主要由两个具体标准决定。”此前,成都市生态和环境局曾印发通知,要求处理后的医疗污水余氯量需达到6.5毫克每升,接触时间大于1.5小时。“我们处理后的医疗污水余氯量达到7毫克每升,接触的时间也在2小时以上,都高于通知要求的两项标准。”

  随后,安德勋带着提取的医疗污水样本来到了检测室,在放入试管后,滴入了几滴甲土立丁试剂,简单摇晃后,液体变成了黄色,通过比对后,安德勋可以了解到目前水中的含氯量。“这样的检测也是我们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按照规定也是每小时检测一次。”

  污水处理前保证零接触

  在现场,记者注意到,除了部分医疗污水处理设备外,整个医疗污水处理的过程并不能直接看到。

  “医疗污水蓄水池和处理过程中的管道,全部埋在地下,我们除了在总排放污水处理口可以提取到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检测外,在医疗污水没有进行处理前,是接触不到的。”安德勋说,通过电脑软件,可以实时看见污水处理过程,但并不能直接接触。而对于在处理过程中过滤出的一些固态垃圾,也是由具备专业资质的人员每天进行处理。“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保证我们的安全,又避免了病毒通过我们传播。”

  “除此之外,在上岗前,我们还需要按照规定穿戴工作服、佩戴口罩和医疗手套。”安德勋介绍到,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不仅是在疫情期间需要特别注意,在平日里也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为此,医院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操作手册,从工作人员职责到运行管理制度,从余氯检测操作程序到设备运行程序,都有着详细安排。“不仅如此,在疫情期间,我们也加大了污水处理中心的消毒措施,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全面消毒。”(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邓文博)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