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成都2月13日电 (王军)“企业尚未大面积复工,市民都宅在家里,为什么还是会出现污染天气?”面对2月12日成都市出现的区域污染天气,不少市民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下面,您要的答案来了!
今年受疫情影响,企业延迟复工,全国大部分市民都宅在家里,而我国京津冀和汾渭平原均接连遭受重污染天气过程。成都市自1月24日起,在经历了19个连续优良天后,于2月12日出现了春节后首个污染天。
区域气象条件转差是本次污染过程的客观因素。2月12日起,四川盆地区域进入静稳天气过程,气象扩散条件逐渐转差,从全省来看,成都平原的成都市、德阳市和绵阳市维持连片污染,川南和川东北部分城市为轻度污染,其中泸州市达到中度污染。12日上午,成都市边界层高度下降至800m左右,清晨出现2.6℃逆温,污染物累积速度加快,出现连续14小时轻度污染;午后垂直扩散条件略转好,空气质量短时改善至良;夜间随着边界层高度降低,再次出现连续小时轻度污染,全天为轻度污染(AQI113)。13日上午,成都市空气质量维持轻度污染,城区污染相对较重,西部沿山区域总体以良为主。
社会活动水平逐渐恢复,污染物排放逐步增大是主要因素。受疫情影响,尽管企业尚未大面积复工,但从大年十五起,部分工业企业、工地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逐渐复工复产,社会排放水平较春节期间有所升高。从城区车流量数据可以看出,2月11日-12日车流量较前期上升14%左右,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增大。同时,大气科研实验室监测结果显示,11日-12日,NO与VOCs浓度均在上午早高峰后出现峰值,峰值浓度较前期明显反弹;PM2.5组分中,硝酸根(城区主要来自于移动源排放转化)浓度和占比小幅升高(最大时达24%左右),转化速率有所加快。上述分析均说明,随着工业企业、工地逐渐复工(产),污染物排放量有所增大,一旦区域气象扩散条件转差,环境容量(大气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短时间内快速压缩,就会出现污染过程。
受冷空气影响,本次污染过程有望在2月14日结束。据成都市生态环境与气象部门的会商结果:2月13日-14日上午天气转阴后,云量增大,湿度增大,同时受冷空气推进过程的挤压,污染物浓度将出现快速累积,个别站点有中度污染风险;14日午后,北方冷空气开始影响我市,风速增大,并伴有明显的降温降雨过程,气象扩散条件由较差转为较好,空气质量逐步改善至优良,本次污染过程将结束;15日-16日,受冷空气影响,气象扩散条件较好,空气质量为优或良;17日-20日,冷空气结束后,转为阴天间多云,气象扩散条件略转差,将再次进入污染累积过程。由于本次冷空气携带内蒙、宁夏等地沙尘,有可能带来浮尘影响。
成都市生态环境和气象部门也将持续跟踪空气质量变化趋势,及时发布动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