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助武汉的四川医护人员中,很多曾在湖北上学、生活——

一口流利武汉话 拉近与患者距离

2020年02月13日07:22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一口流利武汉话 拉近与患者距离

  “我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毕业的,你们有什么事情可以跟我说。”2月10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区,来自四川省人民医院的医生孙颖用武汉话与患者交流。

  在此次援助武汉的四川医护人员中,有多人曾经在湖北读过大学。而此次以医疗队员的身份支援武汉,他们说:“支援武汉,我们义不容辞。”

  “医森,你蛮杠(武汉方言,‘医生,你非常棒’的意思)。”孙颖笑了,她说,患者的肯定是缓解疲劳最好的良方。

  2月9日,孙颖的上班时间是从8时到14时。这一天,武汉客厅“方舱医院”A区接收了160余名患者。由于戴着口罩,和患者沟通要尽可能提高嗓门,6个小时下来,孙颖觉得嗓子干得要冒烟。

  但是孙颖的“成就感”很足。曾经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她,在武汉生活了10年,能说一口流利的武汉话。沟通过程中,她坚持用武汉话和患者交流,“这样容易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她说,“我们不仅要为他们治病,还要给他们坚强起来的信心和勇气!”

  四川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医生姜涛是湖北恩施人,2月4日随四川省第四批援助湖北医疗队前往武汉。“我的很多同学都在武汉工作,疫情发生后,很多同学都坚守在一线。作为一名在武汉生活过5年的湖北人,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也算是一点点安慰。”姜涛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医生张凌是湖北宜昌人,曾经在武汉上大学。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凌被紧急抽调到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随后又前往武汉支援,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工作。这里收治的患者大多属于急危重症患者,每天都在与“死神”赛跑。

  一名80岁的女性患者,因尿毒症合并新冠肺炎被送入医院,入院时已无法自行排小便了,生命危在旦夕。张凌和同事们迅速为该患者建立透析通路,以进行连续性肾脏代替治疗。按照方案,需要给患者进行颈内静脉置管,但由于佩戴护目镜及3层手套,大大增加了穿刺难度。张凌通过超声引导,凭借高超娴熟的技术,顺利完成置管。最终,导尿管中排出了小便,这也意味着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控制。四川日报记者 李寰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