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创新“文化之门”的敞开方式 

宅家“实景”游览鲁迅纪念馆

2020年02月12日09:01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宅家“实景”游览鲁迅纪念馆

  鲁迅纪念馆的主体建筑钟楼有着一百多年历史。

  鲁迅纪念馆内的主题展览

  纪念馆内鲁迅先生与妻子许广平的雕塑

  行走博物馆

  “无论疫情怎么肆虐,文化之门永远是敞开的。”站在广州鲁迅纪念馆正门外,戴着口罩的馆长吴武林信心满满地说,“下面,请随我走进广州鲁迅纪念馆,这座历史之门、文化之门、革命之门、文学之门!”  

  从元宵节开始,广州鲁迅纪念馆创新了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开放和特殊讲解”方式,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了四段行走式解说视频,给观看者满满的“实景感”。据悉,该馆接下来还会上线更多的讲解视频,以满足市民足不出户游览纪念馆,了解广州历史文化名迹的需求。

  曾是鲁迅广州生活第一站

  鲁迅纪念馆工作人员的讲解,围绕着馆里的几个基本陈列和复原场景——“在钟楼上——鲁迅与广东”“鲁迅旧居”“从红楼到钟楼”等——展开,但又不限于展览本身。纪念馆的历史,老建筑的过去,曾经在这里生活、工作过的人的点点滴滴,在他们无拘无束、轻松写意的讲述中变得跳脱起来。

  在闹市之中的文明路上,这座黄色外墙的建筑特别显眼,提醒着我们其漫长的历史。这里原是1906年两广优级师范学堂的钟楼,仿罗马古典式砖木结构,正门为拱形圆柱廊,楼前半部分为两层,正中高耸方柱形钟楼,后半部分为一层,正面看去似“山”字造形。辛亥革命后,两广优级师范学堂改名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4年,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在内的几所学校被整合为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钟楼成了国立中山大学的办公楼和礼堂。现在中山大学的校徽,就是以这栋楼作为基础元素设计的。

  1927年鲁迅从厦门大学辞职,受聘于中山大学,出任中大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当年1月18日,这位留着胡子的长衫男子“抱着梦幻而来”,踏上天字码头。9月27日,他和许广平登上“山东”号轮船,离开广州去上海。在广州,鲁迅度过8个月零10天。广州鲁迅纪念馆复原了鲁迅当年的居住环境,也即卧室兼工作室等的场景。

  鲁迅到广州原来准备教书及从事文艺工作,但实际生活使他感到教书和创作不能兼而有之。后来他写了《在钟楼上》一文,追忆了居住在钟楼期间受到种种环境和人事干扰的往事。1927年3月29日,鲁迅搬出钟楼,入住白云楼26号楼房。

  在这里可以看到,当时他的室内陈设十分简朴:床是两条木凳搁着的两块木板,一顶麻布蚊帐用竹竿撑着;一个藤书架摆满了线装书;室内一侧墙角边堆放着书箱。此外还有四方桌、小茶几、藤箱和许广平当年带给他的煤气炉。

  馆内还珍藏有大量鲁迅手稿、文物、照片等资料。在纪念馆的展厅里,大家对鲁迅可以有更全面的了解。展览讲述了鲁迅的生平故事,以及他的日常生活。我们可以看到他和许广平在艳芳照相馆拍照的情形,以及他与许广平的往来信件等。

  “实景讲解”呈现展览魅力

  “时值元宵佳节,广州已经是春光明媚,阳光出来了,我们鲁迅馆已经是鸟语花香”,吴武林馆长和教育推广科的讲解员李凤霞,带着观众的视线在纪念馆的室内与室外穿行,一会儿走上一段楼梯,一会儿穿过一段巷道,一会儿在展柜前从容讲解。跟着视频镜头中他们的脚步,记者仿佛真的来了一次在鲁迅纪念馆中的实景游览。

  为配合全国抗击疫情战役,和广州地区的其他博物馆、纪念馆一样,鲁迅纪念馆也从2月9日起继续临时闭馆。吴武林告诉记者,最近这段时间博物馆、纪念馆都在想办法让大家不出家门就能看展览、看文物,但是总体来说,线上产品还是以文配图,或者单纯的展览、文物景观为主,在生动感方面略显呆板,不够解渴,所以就想到用一种实体、实地讲解的形式,来为观众呈现展览的魅力,同时从展览说开去,让大家领略到建筑、历史、文学、名人等等的魅力。他把这种形式称作“特殊时期的特殊开放和特殊讲解”。目前,纪念馆第一批放出的视频有四段,而馆内现有6个基本陈列和3个复原场景。吴武林说,接下来其他讲解部分也会陆续上线。

  广东贡院遗迹还剩明远楼

  纪念馆现址也是原广东贡院的所在地。“现在广东贡院还留下来的遗迹不多,但我们还是保留了一部分”,镜头中,吴武林边走边说,“比如这些树都是当年广东贡院的木棉树,有160多年了。你看木棉花已经开了,开得非常灿烂。”“前面就是广东贡院的明远楼,贡院实体的建筑,就剩下这一个”,吴武林说,“这几年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发现了广东贡院的一些井和校舍的基址。”如果不是知道这些细节,恐怕路过的人不会想到,眼前的这个“大杂院”,曾是广东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建构地,当时的读书人都要到这里来考乡试。

  明远楼里现在陈列着“从红楼到钟楼”的展览。贡院的建筑是漆成红色的,通俗称为“红楼”。1684年建立的广东贡院对广东文化的影响非常深远。首先是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在展览中,可以看到朱次琦、陈澧、黄遵宪等几位广东状元,清末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戴鸿慈,以及康有为、梁启超等的事迹。吴武林说,从红楼到钟楼,不仅是建筑样式的变化,也是广东近代教育转型的见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卜松竹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耀烨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