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率先提出塑造8大消费场景 成都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01月20日08:15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全国率先提出塑造8大消费场景 满足市民美好生活需要

  制图 申娟子

  2019年12月16日,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成功举行,《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开始向外界征求意见。

  近日,成都正式印发《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按下快进键。昨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意见》的起草背景、创新性政策进行了解读。

  目标是什么?

  三步走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成都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大会成功召开后,成都积极对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贸促会研究院等国内高端智库,学习借鉴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文件和经验做法,前后4次反复征求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意见。同时,以人民为中心开门决策,向1000余名参会专家学者、国际友人、企业和行业协会代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对收集的意见建议进行了吸纳。

  广泛征求意见后,成都明确,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路径分“三步走”,与2018年成都明确新时代“三步走”战略目标保持了一致。《意见》指出,到2022年,进一步巩固西南生活中心和西部消费中心地位,形成万亿级消费市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吸引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50年,进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先进行列,消费市场的规模和能级跻身世界前列,在构建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上走在全球前列,成为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全球消费资源的集聚区、全球消费发展的风向标。

  任务是什么?

  依托城市特质

  构建八大消费场景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最终目标是要让生活、工作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更加幸福。

  塑造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消费场景,《意见》提出要依托成都城市特质,坚持高端化与大众化并存、快节奏与慢生活兼具,融合熊猫、三国、金沙等特色元素,在全国率先提出打造8大场景。这8大消费场景分别是: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

  成都创新塑造的8大消费场景几乎涉及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且颇具引领性。这其中,既有以衣食住行为导向的商圈建设,又有彰显成都底蕴的特色街区打造;既有体育健康脉动场景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又有文艺风尚品鉴场景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既关注家门口的社区日常生活,又远眺未来以新兴技术引领生活。另一方面,大熊猫、公园城市作为成都靓丽的城市名片,同样被纳入其中并进行了精心规划。

  政策有哪些?

  12条制度创新

  构建积极引导消费的政策生态体系

  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构建引导消费的政策生态体系。为此,《意见》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提出12条制度创新。

  在围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解适应消费结构内涵调整和外延拓展的双重变革体制机制障碍方面,6条制度创新分别为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持续创新消费社会保障、积极探索产权消费融通、积极促进入境消费便利化、健全消费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方式、加快推进智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

  在围绕服务商业投资企业全球布局,建立符合超大城市功能需要的产品创新和消费拓展机制方面, 6条制度创新将汇聚起开放型国际化的消费供给主体。这6条制度创新分别是: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招引培育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降低消费领域企业运营综合成本、主动实施审慎包容监管、深化消费发展人才支撑。

  此外,《意见》还围绕构建“买全球卖全球”能力体系,打造全球消费市场的制高点、消费资源的集聚区、消费发展的风向标,提出强化国际消费通道建设、实施国际消费供应链体系建设、深化国际消费货物和服务贸易、打造国际消费品牌展会、建设开放型消费平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6项工作举措,打造融入“一带一路”的供应链服务链。

  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建设交子公园商圈 进一步提升城市影响力

  “对标世界城市,当城市服务业产值超过50%时,都市级商圈至少为2个,目前成都服务业产值已超过54%,正处于建设第二个都市级商圈的新阶段。”昨日新闻发布会后,面对记者提问时,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城南区域规划布局交子公园商圈是适应成都城市人口分布新格局、满足“新成都人”消费需求的顺势选择,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成都城市影响力,这也是成都加快建设具有区域消费引领力和全球商业配置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交子公园商圈位于成都中心城区南部、锦江两岸。西邻益州大道、东接锦华路、北至府城大道、南至天府一街,研究范围约9.3平方公里。其概念策划方案通过对标世界一流知名商圈,以“世界知名的公园式商圈”为发展愿景,旨在打造集金融科技产业、高端服务业、精品零售商业、文化旅游、生活休闲等复合化功能业态于一体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核心商圈,建设生态公园与商圈共融的国际消费新标杆。

  “事实上,交子公园商圈从规划策划初始就对标东京银座、新加坡滨海湾、迪拜中心、上海陆家嘴等世界知名商圈。”上述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交子公园商圈概念策划方案已于2019年11月通过市委常委会审议,同时通过了专家会审查,并征求了公众意见,正进一步修改完善。

  该负责人透露,当前按照商圈概念策划总体要求,各重点片区正深化详细策划及设计一体化方案,同步制定近、中、远期推进实施计划。“具体实施层面,目前正有序推进实施大魔方购物中心等商业载体,复地金融岛、交易所大厦等商务办公项目,金融城文化艺术中心、张大千艺术博物馆等文化设施,锦江绿道、交子公园二期等公园景观项目,并全面推进一批幼儿园、社区综合体等公服配套项目。”

  市城管委:

  审慎包容监管 更好满足市民的需要

  成都印发了《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意见》,明确要主动实施审慎包容监管。其中,提出要试点推行商圈和特色商业街负面清单城市管理制。在符合公共安全前提下,在商业步行街等具备条件的商业街区划定范围内开展户外营销,支持有条件的沿街店铺开展“外摆位”“跨门经营”。

  “成都一直在探索推进城市包容审慎管理。”在昨日的新闻发布会结束后,成都市城市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何汝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现行的《成都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是不允许“外摆位”“跨门经营”的,但这个规定实际上跟现实需要、在便民利民方面发生了冲突。何汝云告诉记者,为了满足广大市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正在试点推行分类管理。具体而言,在不影响环境卫生、不影响交通和市民生活的前提下,在特定商圈、特定区域的特定时间内,允许适度的“外摆位”“跨门经营”,实施餐饮店分时分段管理、商家外摆经营等试点。“虽然‘外摆位’‘跨门经营’给城市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这同样是机遇。”何汝云表示,挑战意味着在城市管理理念上需要进一步更新,进一步强化精细管理、服务为民的理念,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都将在打造购物场景与城市管理中寻找新的平衡。

  天府新区:

  按照最新规划理念 打造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

  “如果春熙路-太古里商圈是现在时、交子公园商圈是现在进行时,那么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就是未来时。”昨日,在发布会结束后,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天府总部商务区管委会主任李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他表示,“尽管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呈现的时间可能比较晚,但一定是最值得期待的一个。”他进一步解释道,因为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是在一个全新的区域,按照最新的规划理念以及对商业的理解来打造的商圈。

  李昂介绍,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位于天府新区的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区,规划建设面积约8.5平方公里。他表示,“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不仅有强大的交通配套能力,更有别于传统商圈,是一个长在公园城市里的商业,是针对高知、高质、低龄群体打造的更为年轻化的商圈。”

  据了解,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目前正处在前期的策划、规划过程中。“注重细分客群、顺应消费趋势、顺应商业逻辑、注重城市美学,是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规划时的四大理念。”李昂向记者透露道,“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已签约在建以及即将签约的项目体量已经超过了120万平方米。相信5年以后,西部国际博览城商圈一定会是一个精彩的呈现。”

  锦江区:

  打造更多特色街区 引进更多国际品牌及首店

  事实上,若论消费发展基础,成都根源颇深。从东汉年间富庶一方的“锦官城”,到唐宋时期“扬一益二”的鼎盛繁华,到奠定西南首个中央商务区形态的百年“春熙路”,再到如今志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这座“千年商都”从骨子里蕴藏着消费基因。

  如何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昨日新闻发布会后,锦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巨大消费力正不断吸引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商业企业和品牌通过进入成都而辐射西部市场,“未来,我们将在‘首店经济’上做足功课,持续引进更多的国际品牌及首店,其次,就是发展‘后街经济’,打造更多的特色街区,希望把老成都的味道与文化能够更好地进行展现和传播。”

  上述负责人表示,未来还要积极拓展夜间经济“增量”,擦亮“夜游锦江”品牌,向市民游客呈现更多的新消费场景,针对春熙路商圈打造,将围绕建设“时尚商圈、智慧商圈、诚信商圈”的理念,力争让消费者购物休闲更放心、更舒适、更便捷,进而促使品牌企业在这里聚集发展。

  与此同时,该负责人透露,正在推进相关老旧街区的改造提升工作,将重点发展特色小店、老字号小店,让老街区呈现出新场景。“我们希望打造智慧街区,通过引进高科技项目等举措,让时尚、科技、文创等交融。同时,推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让商家提升自身智慧化水平,以科技赋能商业、赋能商圈。”

  记者 孟浩 李艳玲 刘金陈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