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最美唐诗 体味中国式深情

2020年01月20日08:5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品读最美唐诗 体味中国式深情

《蒙曼:唐诗之美》 蒙曼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近日,《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著名隋唐史学者蒙曼推出其第三本品读最美唐诗作品——《蒙曼:唐诗之美》,此前,她推出了首部唐诗品读作品《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和《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新著秉承蒙曼一贯雅致与通俗融合的风格,让人如沐春风。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插图绘者是著名国画漫画家林帝浣(小林老师)。作为《中国诗词大会》的御用画师,他一画就是四年。寥寥笔墨,勾勒出古诗词之美。

“那么多的唐诗,却有着一样的深情”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博士,著名隋唐史学者。2002年至今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及中国古代女性史。蒙曼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评委后,以其深厚的学养、探幽入微的点评,深受读者喜爱。

在《蒙曼:唐诗之美》中,蒙曼甄选五万余首唐诗之精华,围绕爱情、友情、乡情、宦情、江山情五种人之常情,精心编排修订33首诗文讲稿,带领读者品味唐诗中的韵律、意境、哲理、人情之美,回顾唐朝人的生活美学。

在这本书里 ,读者可以跟着她读到爱情——“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邂逅;“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的传情;“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的无奈;“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

读到友情——“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相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挥别,“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的思念,“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的重逢。

读到乡情——“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里关中的风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里江南的味道;“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里神仙那个名叫“蓝桥”的家乡。

读到山水情——“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山水生就的一片翠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田园种出的一树浓荫;“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从历史的云烟中穿越而来的一痕铜绿……

在这些美好诗词里体味各种百转千回的感情,同时也是在感受到自己的内心,还有什么比这更美好的事吗?

对话蒙曼

情感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东西

广州日报:您的前两本读唐诗的作品分别是《四时之诗》《人生五味》,这次是《唐诗之美》,您能讲讲这三本思路之间有什么关联吗?

蒙曼:第一本《四时之诗》主要讲的是我们人居的环境,春、夏、秋、冬,其实构成了一个自然的季节和我们生活的世界。那第二本书《人生五味》讲到,喜、怒、哀、乐、怨,其实是人内心的感情。这本书讲什么呢?讲的是人在面对外界的时候,他内在引起的一些情感,比如说人在想到家乡的时候,他心中的情感是什么?人在面对朋友的时候,他心中的情感又是什么?人在面对祖国的山河大地的时候,他的情感又是什么?所以第一个相对更外在,第二个非常内在,第三个是内在加外在。

广州日报:您在《蒙曼:唐诗之美》中,以爱情、友情、乡情、宦情、江山情五种人之常情为主题品读唐诗,是想借唐诗中的人情之美,引发读者对人生或者生命怎样的思考呢?

蒙曼:我们中国非常讲人伦,我们的哲学也是讲五伦。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最值得重视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是这个世界最温暖的东西。这是我们中国人最擅长处理的,也是中国人情感最丰富的主题所在。在唐诗之中,这个主题也是占很大份额的,而且都是那么感情真挚。所以我想拿这个主题跟大家分享,让我们看到古人的内心之美。

精彩书摘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背后,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出身于高门大族博陵崔氏的英俊小生崔护进京赶考,结果榜上无名。未曾衣锦,岂敢还乡?崔护干脆在长安城租了一间房子,住了下来,准备明年再考。正好外面春光如醉,崔护就到都城南门之外去踏青,排遣乡愁。走着走着不觉口渴,想找户人家讨水喝。这时候他看见一所庄园,园内花木葱茏,崔护走过去敲门,有一位年轻姑娘给他倒了一杯水。崔护就站在桃树之下望着她,觉得她是那样的妩媚娇艳,堪比一树桃花。

第二年的春天,桃花又开了。崔护想起了那位姑娘,于是直奔城南,再去寻访佳人。又到了那户庄园,依然是花木葱茏,春光如醉。但是,大门却上了锁,佳人也不见芳踪。崔护久等无人,离去之前,提起笔来,在门扇上题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故事是不是真的?不知道。但无论这个故事有还是没有,诗真的是好诗。好在哪里?

这首诗就四句话,基本词更是只有四个字—“人面桃花”。可是,仅仅靠“人面桃花”这四个字、两个词的组合拆分,就把两个春天、两个少年人,从天缘巧遇到物是人非的故事都讲了出来。而且讲得明媚鲜艳,风流蕴藉,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先看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一上来先写时间、地点,好像是一个记叙文或者是叙事诗的开头,看似平淡无华,却又留了无限余地给后面,这就是会写诗的做法。

果然,第二句就发力了。“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写得真美。中国人自古拿桃花比美人。比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就是拿盛开的桃花来比新嫁娘。春秋时期著名的美女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传说息夫人美如桃花。但是,这都是拿花来比人,花和人是分开的。这句“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一样,它是真的把花和人放在一起了,这就好比李白《清平调》第三首第一句,“名花倾国两相欢”,是花人同框。但是,“名花倾国两相欢”强调的是什么?是高贵,缺少了一点俗世的温度。“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一样。人面就是一张少女的脸,倾国倾城吗?不一定,但是青春逼人,生机勃勃。人生的春天和自然的春天相互碰撞,交相辉映,这才是“人面桃花相映红”。一个“红”字,把春天的美好、青春的美好,都表达出来了。而这种美好,是每个人都拥有过的美好,也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美好,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呀。事实上,当时让诗人怦然心动的,不也正是这种平凡的小美好吗?

然而接下来,不是像《桃夭》中顺理成章的“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而是出人意料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桃花依旧笑春风”,自然界春光不改,可是那个和桃花一样娇艳的姑娘呢?却杳无芳踪了。两相对照,物是人非。许多让人感动的诗词,主题不正是这种物是人非的感慨吗!比如李煜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再比如林黛玉的“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作为对照物的过去越美好,现在失去之后的心情越悲哀。但是注意,崔护这首诗的情调,与李煜、与林黛玉又有极大的不同。李煜叹息的,是国破家亡,金粉成灰;林黛玉感慨的,是生命将逝,爱情无望。这两种情调都是那么哀婉悲凉,让人闻之泪下。但崔护不一样。他说:“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只是一种属于青春的惆怅,像烟一样笼罩在春日的上空,有一点儿伤感,但仍然跳动着生命的力量。哀而不伤,这也正是我们衷心喜欢的所谓“大唐之音”。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除署名外)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