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妙极巧构“新城” 看“文旅成华”如何擦亮城市品牌

2020年01月19日16:56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原标题:穷妙极巧构“新城” 看“文旅成华”如何擦亮城市品牌

  作为成都市面积最大的中心城区,成华区取“成都之精华”而得名。回顾2019年,成华区聚焦融合发展奋力打造“文旅成华”区域品牌,通过“产城融合”的文旅产业擦亮“文旅成华”的城市品牌,为成都市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近年来,成都市成华区紧紧围绕成都建设“三城三都”战略部署,挖掘整合具有成华特色的核心发展价值,聚焦建设世界精品旅游目的地,打造5G+等各类体验消费新场景,全力推动文商旅城融合发展,让“天府成都·文旅成华”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成华区地标之一339电视塔。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方琪迦 摄

  高举改革火把,抢抓“三城三都”建设机遇

  工业遗迹成文旅融合的动力“源泉”

  从“工业成华”走向“文旅成华”,成华区一路破浪前行。通过抢抓成都“三城三都”的建设机遇、推进文商旅城融合发展,2019年,成华区全年共接待游客1965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3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5%,74%。

  但在此之前,“老工业基地+大农村”的格局使成华区一度面对“环境污染严重、市政功能滞后、生活配套匮乏”等种种问题。

  东郊记忆园区。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继祥 摄

  东郊记忆园区内,象征老工业的工人雕像与“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同框,独成一道风景。目前,东郊记忆每年入园游客达500万人次,累计接待入园游客超过3000万人次,成为天府文化通向世界的一个新窗口。

  2017年5月,成都公布全市29处近现代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有14处位于成华境内,大部分集中在成都东郊文创功能区。如何高效利用丰富工业遗产资源便成为了成华区一大难题。面对转型挑战,成华区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火把,按照“文旅成华”的发展定位,不断调整重塑产业格局。对此,成华区遵循“工业遗存+文创园区+文旅地标”三位一体开发理念,对各类工业遗存实施产业化再造。共实现了对7处共计26万平方米老厂房老仓库的产业化利用,以最大限度的风貌保留还原历史场景、凸显地域特色。

  经过改造,原红光厂改造成为了大家熟知的“东郊记忆”;原禾创药业仓库改造成为了“完美文创公园”;原机车厂改造成为了“中车共享城”。这些工业遗迹,连点成线,联线成片,蝶变为“东郊文创城”。随着“文旅成华”建设步伐的加快,工业遗迹反而成为了文旅融合的动力“源泉”。

  实现了产业格局的重新塑造后,东郊片区的“痛点”也得以一步步转化成为发展文创产业的“亮点”。

  随着文旅产业的兴盛,文旅融合让这些不断“活化”的工业遗存焕发新生。“文创+”、“园区+”,新的场景、新的业态激发了新的消费,这里正在形成泛娱乐消费体验新商圈。

  统筹资源优势,做强文旅标杆

  成华区擦亮“文旅成华”城市品牌

  除了“工业文明”,在以熊猫基地为核心的成都熊猫国际旅游度假区,成华区紧抓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三城三都”等重大机遇,重点发展“熊猫主题旅游”和“熊猫主题文创”两大主导产业,奋力打造四川大熊猫文旅品牌核心承载地,更好的推动国际大熊猫等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随着“三城三都”的理念深入成都的骨髓,可以说,成都任何一个决策、建设、营运的项目都不再是单一元素的表达,而是融合了多种要素。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中国青年网记者 宋继祥 摄

  如今,“熊猫星球”重大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其中龙头项目“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改扩建工程”完成后,规模将是现在的3倍。

  届时,成华区将在做好大熊猫科研保护的基础上,整合开发大熊猫IP资源,开发富含大熊猫“基因”的工艺、动漫、影视等文旅新产品,推动大熊猫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有机融合,打造“熊猫+研学”、“熊猫+文创”、“熊猫+艺术”、“熊猫+绿道”、“熊猫+演艺”、“熊猫+美食”等泛大熊猫文化主题的新型生态旅游产品,创新构建大熊猫主题新消费场景,为彰显“熊猫之都”品牌做强支撑。

  为此,作为构建“快旅漫游”体系和促进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9年2月2日,成华区在提升旅游交通服务旨在开展精品旅游轴线方案编制工作的同时,开通了运营串联“太古里-猛追湾-东郊记忆-北湖公园-熊猫基地”的精品旅游轴线直通车,完善“快旅漫游”服务体系,推动以轴串景、以轴聚业、以轴兴文、以轴连片,助力“文旅成华”享誉全国、走向全球。

  目前,成华正在打响“熊猫星球、夜游锦江、东郊记忆”三个品牌,通过加快猛追湾市民休闲区城市品牌的打造和推广,将香香巷、望平坊、成都339串联起来,形成沿河夜游业态;加快实施夜游锦江项目,完善沿河夜景、高塔灯展、夜间游乐消费场景,丰富夜游业态。通过加快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成华区打造天府成都“新窗口”,使文化因旅游带动而传遍四海、旅游因文化植入而意蕴悠长,在成都建设“三都三城”行动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成华拥抱世界和未来的姿态更加精彩。

  从休闲之都到赛事名城

  “体育 ”文商旅体城的融合发展之路

  为打响“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品牌,近年来,成华区聚焦文化交流,积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为“文旅成华”的建设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随着2019年“国际剑联女子重剑世界杯、国际友城青年音乐周、国际自行车联盟都市自行车世界锦标赛(UCI都市自行车世锦赛)、世界文化名城论坛、中国自行车车迷健身节……”等众多国内外赛事接踵而至,众多国内外品牌赛事活动相继在成华区精彩展演,在为品牌塑造注入动力的同时,“天府成都·文旅成华”也得以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快车道。

  这一年中,成华区以“体育+”工程为抓手,打造“文化+体育+旅游”一体化城市品牌,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业态布局,为成都建设“世界赛事名城”和成华区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发挥积极作用。

  作为成都市的中心城区,探索“体育 ”文商旅体城融合发展之路,“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已走在全国前列。

  成都市成华区文体旅局局长杨楠曾在采访中表示,以体育为媒介,全面深入挖掘成华核心发展价值,融入特有的都市熊猫文化、东郊记忆工业文化、北湖绿道生态文化,促进文化、旅游、商业等资源融合发展,是打造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城市品牌的新路径、新模式。

  重塑新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领跑成都新经济

  功能区加速从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升级

  在10余年的建设发展中,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历经“都市工业—总部经济—新经济”三次转型。

  作为成都首个以新经济命名的产业功能区,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深耕三大新经济形态,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和“共享经济”两主导一特色产业,优化园区营商环境,大力推行政务、企业数字化,打造产业发展突出、企业优势明显、园区智慧升级的千亿级示范产业功能区。

  2019年12月14日,以“洞见价值”为主题的2019中国数字化年会在成都举行。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的成华区,迎来了数字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的正式揭牌。此举也标志着“数字化年会”IP将永久落户成都市。

  这一年,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引进12个重大产业化项目、30余家国内外检测机构、100余家主导产业楼宇企业,一座千亿级新经济产业功能区正在崛起。

  目前,已经聚焦了新经济企业420家,功能区年总产值达700亿元的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实现了“产城人”向“人城产”的发展思路转变。此外,在2019年12月23日,被誉为四川经济界“奥斯卡奖”的“榜样中国·2019四川十大经济影响力人物”颁奖典礼上,五大榜单之一“2019四川十大产业园区”榜单上,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榜上有名。

  目前,成都龙潭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已引进了4家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落户了芯片银行等32个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成焊宝玛等3家企业跻身全市新经济“双百”企业,扶持卡诺普快速成长为行业标准制定企业,龙潭检验检测园入选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集聚区,22万平米航天产业园加快建设,25万平米东广人工智能谷年底开建,功能区正加速从工业经济向新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规划,到2022年,成华区将基本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创产业生态圈,抢抓成都建设“三城三都”机遇,策划打造文商旅城融合发展“一轴线三品牌”,推动“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区域品牌走向世界。(记者 李永鹏)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