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基层减负年,全国各地不断落实《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基层一线干部看到可喜的变化:会少了、文少了、表少了、检查少了。但是,不开会就是不重视、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这些工作方法和理念,在一些基层地区依然存在。如何解决长期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积弊、建立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担当作为的长效机制,仍需不断探索。
持续为基层减负,干部考核需更重实效。给基层减负,既要大刀阔斧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把基层从繁琐的、不必要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又要狠抓工作落实,促进基层党员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在干事创业上,这就需要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提高来自基层一线干部在评先奖优中的名额比例,让干部考核更注重实绩。
持续为基层减负,要畅通上传下达渠道。让基层频繁报送材料,报送内容超过职责和能力范围,类似材料反复多次上报,基层苦不堪言。对此,上级部门部署工作时,需统筹考虑,先在横向上加强与其他部门沟通,看工作是否能够合并,再纵向下达至乡镇,切实为基层减负。同时,应当及时听取基层干部的意见和建议。只有打通下情上达的通道,才能更有效解决形式主义问题,切实减轻基层干部的负担,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心气。
持续为基层减负,建立长效机制是关键。基层减负年,各地落实、执行的速度很快,力度很大。比如曲靖市沾益区通过会议集中套开的方式,避免了乡镇干部反复赶来开会;北京密云区设立“无会日”,每周至少两天时间不开会,集中精力抓工作落实;对此,基层干部给予肯定。但也有一些人心存疑惑:“会不会只是一阵风?”“怎么样才能巩固长久?”减负要改变的不仅有不合理的规定和流程,还有长期形成的思维和工作惯性。要真正改变这些习惯性方式,更需要建立巩固减负成果的长效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流程、减少繁文缛节,才能让为基层减负的“疗效”持续下去。(陈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