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圆口铜鱼“治病”,帮长江鲟“回家” 长江白鲟灭绝后……

我们在成都找到这艘鱼类诺亚方舟

2020年01月16日08:15  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
 
原标题:我们在成都找到这艘鱼类诺亚方舟

  长吻鮠(江团)

  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后,上了热搜,引起了关注。而从最后一只长江白鲟现身到今天,这过去的17年间,它们的消息就像它们本身一样,隐匿在长江中,不见踪影。就像小时候玩捉迷藏,当小伙伴以为藏者依然在那里等待时,他们已经消失不见。

  长江白鲟、长江鲟、中华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长薄鳅、岩原鲤、中华沙鳅……跟这些鱼类相比,江团可能更为人们所知,因为它是餐桌上的常客。而其实在野外,江团也已经很难见到了。

  为什么我们还能吃到?因为四川有个“鱼类诺亚方舟”。上世纪90年代初期,“方舟”上的江团实现了人工繁殖,今天我们吃到的,基本都是它们的后代。除了江团,“方舟”上的住户还有长江鲟等。

  1“方舟”

  成都宜宾各有“一艘”

  前身是鲟鱼人工繁殖放流站

  四川的“鱼类诺亚方舟”一共有两艘,分别在成都和宜宾,目前成都的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宜宾的则是研究所的一个研究基地。

  研究所成立于1977年,是四川省唯一的省级专业水产研究机构,其前身为四川省宜宾鲟鱼人工繁殖放流站。1984年,在郫县合作乡(今成都市高新西区)建立的郫县试验场,现为研究所所在地,大约有100多亩鱼池。宜宾的试验场目前是研究基地,大约有40多亩鱼池。

  建所以来,研究所先后成功移养驯化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达氏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等10多种珍稀、特有鱼类。同时在国内,研究所率先成功完成大口鲇、长吻鮠、长薄鳅、岩原鲤、川陕哲罗鲑、胭脂鱼、中华沙鳅等珍稀特有鱼类的移养驯化和人工养殖技术攻关,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在名优鱼类综合研究、开发和渔业环境保护及资源评价等方面居全国先进行列。

  目前研究所主要工作包括名特优鱼类的生物学、移养驯化、品种选育、鱼病防治研究、营养与饲料研究、渔业环境、水生生态影响评价等。

  2“住户”

  胭脂鱼上世纪80年代入住

  最新的“住户”是圆口铜鱼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周波博士介绍说,1977年研究所成立之初,主要是做中华鲟的保护工作。但由于葛洲坝电站的修建,中华鲟不能溯河洄游到它们原来的“家”——金沙江后,国家专门成立了一个中华鲟研究所,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对该所的成立提供了技术支持。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研究所将最后一批中华鲟放流长江后,就没有从事中华鲟的保护研究了。

  后来,研究所陆续攻克了长江鲟、川陕哲罗鲑、胭脂鱼、岩原鲤、中华倒刺鲃、长薄鳅、中华沙鳅等鱼类的人工繁殖技术。目前所里主要保存有长江鲟、胭脂鱼、岩原鲤、长薄鳅、中华沙鳅、圆口铜鱼、厚颌魴等10余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这些鱼类都来源于长江,其中最早的应该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周波介绍说,最早的一批胭脂鱼是上世纪80年代入住的,而最新的住户,要算圆口铜鱼。

  圆口铜鱼以前是金沙江和长江上游比较常见的种类,以前在渔获物中基本要达到40%左右的产量。但目前其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资源急剧减少。同时其人工驯养繁殖难度极大,可以说是目前危险程度最高、难度最大的一种鱼了。

  3“宿舍”

  为大型鱼类配备担架、产床

  多数鱼类住“集体宿舍”

  “鱼池包括亲鱼池、成鱼池、苗种池、催产池等,配有进排水系统、增氧机等设备。”周波介绍说,在鱼成熟后,工作人员会为鱼类注射催产药物(人工驯养条件下大部分鱼类都需要)开展人工繁殖,受精卵会放到孵化装置中进行孵化。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为一些大型鱼类准备担架、产床。“产床和担架主要是为了避免大鱼在转移时受伤。”周波表示。

  以长江鲟为例,它的产床并不在水里,产床周围垫着海绵、有一定坡度。这样做一方面是避免雌鱼在生产时摆动发生碰撞受伤,一方面是便于其排卵。同时在长江鲟排卵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不断地为它“供氧”——用水管里的水湿润其鳃部。

  另外因为鱼类大多是群居动物,所以除了攻击性比较强的鱼类外,大多数鱼类还是住“集体宿舍”,像长江鲟、胭脂鱼这些大型鱼类的“鱼均住房面积”基本在40平方米以上。其他像岩原鲤、长薄鳅、厚颌魴等较小一些鱼类的“宿舍”会稍微小点。

  “方舟”的骄傲

  江团养殖技术全国推广

  长江鲟实现全人工繁殖

  目前“方舟”上很多住户,在自然环境中已经很难见到了。“现在市场上常见的长吻鮠,也就是大家喊的江团、大口鲶等,当时也是野生资源锐减,保护难度很大,现在野外也很难见到了。”周波表示,当时研究所集中科技力量攻克难关,在90年代初期实现了江团的规模化人工养殖并在全国推广,主要关键技术沿用至今。

  除了江团,“方舟”上的另一位住户长江鲟也实现了全人工繁殖。“刚孵化出的鱼苗我们称之为‘水花’。”周波介绍说,“这时候的鱼苗就跟婴儿一样,要给它们准备良好的水环境、充足的食物,还要预防各种疾病,等待其慢慢长大”。长江鲟从长约一厘米的“水花”到长约十几厘米的“少年”,会经历成长关键的一步——“转食”,即从食用天然诱饵到人工诱饵的转变。“目前高的能达到百分之二三十,平均成功率在百分之十几”。

  目前研究所驯养的珍稀特有鱼类,基本上都已经攻克了其人工繁殖技术难关。但是突破人工繁殖不是终点,“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才算是保护了一个物种”。像圆口铜鱼、长薄鳅等还没有攻克其全人工繁殖技术。圆口铜鱼由于栖息地遭到破坏,野生产卵场消失,目前在长江已极少可见,野生资源补充已基本不可能,实现其人工保种的唯一路径是保护现有的驯养群体,早日突破其全人工繁殖技术。但是在其生长的各个阶段都极易感染小瓜虫病。而小瓜虫病目前是个世界性难题,全世界花了几十年时间,仍然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

  另外由于长江白鲟已多年未见,最近刚刚宣布灭绝;而中华鲟不能洄游上溯至长江上游,目前长江鲟是长江上游唯一可能保护下来的大型鱼类。经过近20年的努力,研究所目前已经突破了长江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可以说这个物种算是保护下来了,但如何扩大其规模、恢复其野生资源,无经验可循,“最难的是前路未知”。

  “方舟”的未来

  20组成熟长江鲟亲本

  组团放流“回家”

  周波表示,按照《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计划(2018-2035)》《四川省长江鲟拯救行动实施方案》,结合四川省实际,根据当前形势下拯救长江鲟物种的迫切需求,研究所拟在四川省青衣江干流城东电站-千佛岩电站之间约12公里的河段,开展野外试验放归保护小区实验,该小区位于眉山洪雅县和乐山夹江县境内。

  该次野外试验放归由研究所牵头,拟联合川内科研院校及当地渔业主管部门共同开展,希望通过对城东-千佛岩之间的青衣江干流放流长江鲟亲本,重塑野外自然繁殖行为,最终实现自然种群的重建与恢复。据悉本次试验计划放流长江鲟成熟亲本20组,放流的长江鲟全部安装声呐标志和建立遗传档案。其中声呐装置内置于长江鲟亲鱼体内,监测主要采用VEMCO VR2C鱼类洄游实时跟踪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鱼类超声波标记的实时数据播报,代表了鱼类实时遥测技术的全球最高水平,在全球已有6年的应用历史,可以利用2G、3G、4G和卫星等方式传输数据。

  “该段水域既有静流,也有激流,而长江鲟雌鱼在自然环境中产卵需要激流的刺激”。四川省水产局渔政处处长张志英表示,选择封闭区域的原因是便于监测,监控水中的生物难度比陆地上的动物更困难,“预计第二年能交配繁殖已经是很乐观的了”。

  声 音

  养鱼难,找鱼也难

  不要等到灭绝才想起

  “比如之前我们去找的川陕哲罗鲑,根据历史记载,分布于秦岭以南的长江流域北侧的岷江水系和汉江水系,在四川西部曾广泛分布,几乎遍及岷江上游和大渡河水系,但目前仅在大渡河东源脚木足河流域少量分布。”周波回忆说,当时去的地方基本都是人迹罕至、少有人烟的地方,“要想保护一种鱼,首先得有原种,就是来自野外的亲本作为基础”。所以他们不光会养鱼,也要到野外去寻鱼,有时候一走就是几个月。

  今年39岁的周波,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从本科毕业就开始从事鱼类保护工作。博士毕业时,周波面前有两条路:海洋和长江。“长江鱼类保护有很多工作要做,我本来就是四川人,就回来了。”周波表示,从事长江鱼类保护是一项艰苦、同时又充满挑战的工作,但也很有成就感。

  周波说,且不说餐桌上的江团背后的故事,如果以后可以指着野外的一种鱼类说,这种鱼是因为他们团队的努力而重现自然的,那就值了。对于鱼类保护,周波希望可以获得社会更多的关注。水是生命之源,也是自然之源,鱼离不开水,反之亦然。就像刚刚宣布灭绝的长江白鲟,不要等到灭绝才想起,原来它曾来过。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林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