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举行的故宫博物院五场专家讲座正在进行中。
昨天进行到第二场,这是关注度最高的一场,来自故宫博物院现任院长王旭东。
报名开放后,200多个座位几乎秒空,候补席也排到了300多位——这种场面,在浙大艺博馆、在杭州,都不多见。
关于王旭东,有两个关键词:“新故宫”和“老敦煌”——2019年4月,王旭东新任故宫院长,此前在敦煌工作整整28年,为敦煌研究院第四任掌门。
28年,改口真的很难。所以,新上任这半年多,大家已经习惯了王旭东“口误”——他常常一开口就是“敦煌”。
昨天也是,一连四次。
他笑说:“28年了,没有办法。”
从敦煌到故宫,连接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从汉唐走向了明清。
王旭东的讲座内容,也关乎于此——“从敦煌到故宫——不变的初心和使命”。
新院长的讲座风格相当细腻,谦虚、普及而细节,“作为一个理工科出身的人,一头扎进敦煌就是28年,还没有‘小学毕业’就进入故宫。我是用心在体味这两大世界文化遗产。”
从丝绸之路的历史,敦煌492座洞窟中的4万多平米壁画,到其中一幅农耕图里的小小细节,以及更多画中4-14世纪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
从故宫的建筑群、文物到其背后透露的治国理念。
“这两种文化怎么形成,我一直在思考。”
“敦煌文化的形成来源于民间文化信仰,所有洞窟里都有供养人。”
比如莫高窟220窟,开凿和供养至少持续了283年。
而“故宫的文化形成来自于国家意志”——才会有那么多大的文化工程,也才能体会到“家国天下”的意义。
从《千里江山图》一幅画、“金瓯永固”一个器物,也能体会到当时的追求——江山永固并美好。
“敦煌和故宫究竟有什么同与不同,到今天为止,我还依然是一个刚进门的小学生,但我还是愿意把刚刚学到的东西,跟大家报告。”
“亲近文化的时候,你的求知欲、敬畏心就会油然而生,所以我们要走进文化遗产,就会获益。”
昨天下午,浙江大学与故宫博物院还举行了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新闻知多点——
故宫院长透露一组新数据
女人比男人更爱故宫,所以口红才卖得好
昨天的讲座尾声,王旭东透露了一组相当有意思的2019故宫新数据。
2019年,故宫观众量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最高——达1930万人次。其中,观众年龄层最集中在20~40岁。
在全国各省市中,最爱去故宫的为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人数排名最高,均超过100万人次。其中,最多的为山东,154万人次。浙江观众约为70万人次,位于中游。
2019年故宫博物院观众性别比例一项中,女性占56%,男性占44%。可以发现,这一年,女的比男的更爱去故宫,“所以我们的口红更受欢迎。”
年轻人的比例越来越高,父母也更愿意带小朋友参观故宫博物院。30~40岁的观众占据21.16%,其次是20~30岁,占据19.81%。
最后,来看一组纵向数据:1949~2019故宫博物院观众接待人次统计。这70年里,故宫共接待观众4亿5610万8015人,其中2012年至2019年这七年,接待观众1亿2979万9863人,近七年接待观众数量占70年来观众总量的28.5%,增长显著。
记者 林梢青 通讯员 赵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