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要警惕形式主义抬头

2020年01月09日12:5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寒冬时节,一年一度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再度开启,把知识和服务送到广大农民群众家门口。作为一项城市反哺农村的公益行动,持续20多年的“三下乡”活动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已成为深受农民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之一。

如何让“三下乡”更接地气,更具活力,真正给农民群众送去实惠,要警惕形式主义的再抬头,提早打好预防针,提早做出统筹谋划安排,才能“送”得到位,“送”得满意,“送”出生机活力。

要警惕“各唱各调”。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要做好精准对接,不能各自为政。表面上看,自己似乎做到了高质量,无论是从人员还是内容等各方面都做到了精益求精,但对于农民群众而言,可能并非适用。这就是一些地方在“三下乡”过程中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问题的原因所在。“三下乡”本来是一种公益行动,是一项民心工程,结果却出现了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三下乡”本身,也不是农民群众不需要这些服务,而是各唱各调,送去的并不是农民群众最需要的。如此类似的次数多了,“三下乡”也就失去了本身的目的与意义。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提早做好调查研究,群众需要啥,“三下乡”就送啥。

要警惕“嫌贫爱富”。从全国范围来看,中国有广袤的农村,而且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差异性比较大。有些地方公共基础设施较好,有些地方则比较薄弱。尤其是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道路交通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农民群众迫切期盼各种“三下乡”活动,但却难得看到“三下乡”的队伍和影子。而一些道路基础设施较好的城郊结合部的农村,则又有一波又一波的“三下乡”活动。也就是说,有些地方处于“饥饿状态”,有些地方则处于“厌食状态”。如何做好统筹调配,要做好科学安排。要把重点放在群众最期盼的领域,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所急,送群众之所送。不能顾此失彼,道路好走的地方要去,道路不好走的地方也要去,并且还要经常去,不顾路途艰难,不辞辛劳跋涉,才能把这些民心工程做实。

要警惕“蜻蜓点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为农民群众量身定制的一项常设性公益行动,作为参与“三下乡”活动的单位与成员,既然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了,就要有一种务实的作风,要有一种服务为民的意识。不能人到心不到,把“三下乡”当成一种基层观光游,当成“基层一日游”,而是要用心用力用情。既要拿出高质量的服务内容,更要结合农村实际,通过“三下乡”活动激发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激发基层治理的活力。把“三下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结合起来,为脱贫攻坚和发展致富奔小康注入文化科技动力。(张继)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