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丨将自豪与热爱镌刻在这片大地上——读《中国“坝主”》有感

2020年01月06日18:07  来源:封面新闻
 
原标题:品读丨将自豪与热爱镌刻在这片大地上——读《中国“坝主”》有感

  这是一本饱含情怀、深具力量的纪实文学,作为著名作家刘裕国和郑赤鹰的又一本力作,《中国“坝主”》,字字读来,力透纸背,重若千钧。当我们将手掌放在这本书的封面,仿佛能感受到奔腾浩荡的江水正一浪又一浪地不停冲击着宏伟大气的水坝;仿佛能感受到这宏伟无匹的水坝是如何领造化之神奇,从无到有地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仿佛能感受到在这些一次又一次刷新世界记录的水坝背后,无数水电人是怎样如夸父追日般孜孜以求,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化作万众一心的铮铮使命,那冲口而出的号子仿佛要冲破书页,呼啸入长空之中……而这一切荡气回肠的史诗级叙述的背后,是那个让人敬佩万千的名字——中国水电七局,我国水电工程建设领域当之无愧的冲锋者与排头兵。

  四川,作为我国水电资源最为富集的区域之一,从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开始,就一直引领着世界水利建设的风向和航标,而在上个世纪中叶,正是新中国建设急需能源的时候,这里的水电资源利用率却始终徘徊在低谷。1965年11月12日,按照党中央"三线建设要加快"的号召,“好人好马上四川”,32名满怀梦想、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铁血男儿,从河南三门峡水电站出发,经过两天一夜颠簸,来到了四川的荒山野岭中。跟随着两位作者笔走龙蛇的叙述,从龚嘴电站建设的第一斗石渣开始,水电七局人就这样以拼搏实干的精神,在这片大地上披荆斩棘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仅以世界第一高双曲拱坝所在的锦屏一级水电站为例。书中,生动地反映了建设者们是如何在这片荒芜的大地上缔造奇迹:第一批锦屏人是爬进来的,因为这里是本没有路的原始森林;第二批锦屏人是走进来的;直到不懈奋进的火炬传递给第三批锦屏人,才终于修好了路得以坐车进来。设备资料,全靠人背马驮;激流险滩,全靠手拉手地强渡,有多少水电人,最终葬在这里的莽莽群山之中,扑面而来的江水,既是滚滚热泪,又是赤诚的汗滴。

  文字,总能为建设者们树立起更为恒久的丰碑。锦屏水电站上,凝聚着我国著名水电专家、两院院士潘家铮先生“但悲西电未输东”的半生夙愿。从38岁担任勘测设计办公室副主任开始,他走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蜿蜒而来的雅砻江在锦屏山的西边走出了的那个大大的V字和在东边走出的一个大大的几字,成为此后几十里神魂深处再也忘不掉的记忆,无数次为锦屏的建设争取、奔走,却在锦屏水电站正式投产前的那一刻溘然离世,长使英雄泪满襟。

  而在半个世纪之后,副总工程师殷国权等水电七局的新一批建设者将潘院士当年“截弯取直”的设想变为了现实。在2500米深的山底贯通7条17公里的隧道,相当于北京到天津铁路线的总长度,这是人力与自然正面相逢的铿锵撞击,刚猛无匹又无所畏惧,历经极强岩爆与地下涌水,《6S实战手册》见真章,完成指标远高于设计质量标准。

  而在地表的水坝左岸,基础工区副主任李正兵不但要带领团队打赢复杂地况的攻坚战,还要面对滚滚而来的地质灾害泥石流。大雨滂沱,山体崩塌中,灾难转瞬即来,吞噬着生命,即使面对书页,这样的情节依然让观者触目惊心。纵然断水少粮,交通通信全部中断,但只要是有七局人在的地方,办法永远比困难多。泥石流发生的第二天,全体人员出动进行自救,疏通道路,检修设备,与天斗,与地斗,甚至与作为“人”的自己不懈地做着斗争:更高、更快、更强、更细致入微又精益求精。

  在夹江水工那刻骨铭心的0.2毫米误差的背后,是全体员工反躬自省的担当与磨练,不但在三峡工程等项目中力扛重鼎,还将超越的目光瞄准加拿大莫斯卡特等国际高端项目——既能关注宏大的历史性叙事,又能深刻地描摹细节,《中国“坝主”》与水电七局人同频共振,细致的笔触随着水电人的脚步广阔地延展开来。无论是在国内高铁领域的艰难转型,还是在海外一带一路建设中彰显力量,《中国“坝主”》“用文字折射大国水电业蕴藏的千钧之力,表达中国水电人用鲜血乃至生命浇筑的大坝之魂魄。”

  书中有一段作者感悟令人印象深刻:入夜,搭乘飞机返回成都,从飞机舷窗往下看,城市是一片美不胜收的灯光的海洋。在那一刻你会深刻地感受到人的力量是怎样从自然中锻造从无到有的奇迹。但普通读者只有通过这本书的描述,才能百般感叹地领悟到水电人为了创造这样的盛世辉煌,背后的艰辛付出以及那些沉甸甸的汗水和血泪的份量。在高坝、高寒、高地应力、高流速、高边坡等种种令人望而生畏的艰难险阻对面,是一个个如你我这般的血肉之躯,在艰辛地与自然抗衡,将一个个原本的“不可能”化为了举世惊叹的世界纪录。

  大坝巍然屹立在群山,这些原本的无字丰碑因为《中国“坝主”》的创作及面世,终于能够被公众所知所感所敬佩,大国重器,大美不言,壮哉,《中国“坝主”》,伟哉,水电七局!(李咏瑾)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