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唱响中国 用音乐向时代致敬

2020年01月02日14:19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春天的故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吹向大江南北,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注脚。每个人也许心中都有一首歌,因为一首歌爱上一个城市,因为一首歌想起一个时代。

“歌声唱响中国”——最美城市音乐名片全国征集推选活动历时6个月,最终评选出代表30个城市的30首优秀歌曲,这些作品涵盖了不同的时代。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音乐加协会主席叶小纲说道:“从历史上看,这些耳熟能详的歌曲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印象非常深刻,它们塑造了一座座城市,塑造了这个国家,更塑造了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的魂。它们伴随了我们的成长,也见证了各个城市的蓬勃发展。”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好的歌曲能够唱响时代的主旋律。1949年,新中国成立,广大音乐家放声歌唱,诞生了《歌唱祖国》、《祖国颂》等脍炙人口的歌曲。改革开放以来,大家干劲十足,朝气蓬勃赞美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了这个时代最好的音乐记忆。音乐制作人李广平表示:“流行音乐跟我们的生命历程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通过音乐这一共同语言,回忆我们的青春,回忆我们共同经历过的年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新中国音乐也走过了70年历程。70年来,音乐家们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创作出了无数具有政治和现实意义的文化作品,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步伐不断前行。70年的音乐,是一个时代的声音,也是新中国辉煌成就的一大印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文艺最亮丽的风景线。正如著名作曲家傅庚辰所言:“78年的人生路,65年的艺术生涯,为人民作曲是我的本分。一个优秀的作曲家必须对生活、对时代、对信仰充满热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70年间,文艺创作者踏着时代的节拍前进,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扎根人民,是音乐人的使命担当,也是创作者生生不息的灵感来源。2018年,著名作曲家王黎光赴贵州采风,“天眼”工程总工程师南仁东的事迹强烈吸引了他,喀斯特的山山水水、黔南的乡音乡情,让他灵感迸发,《心远天高》作曲过程一气呵成。王黎光坦言:“艺术家从自我生活的灵性,到文化碰撞的灵气,最终上升到国家时代的灵魂,从小我到大我,方能实现‘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每个音符都是时代的见证,好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心,就在于与时代同频,用歌声表达赤诚的家国情怀。“无论天涯与海角,神州万里同怀抱,共祝愿祖国好,祖国好”《难忘今宵》早已成为了春晚的音乐标志。乔羽在回忆录中写道:“动笔的时候,我想大年三十除夕晚会,家家户户的人都是要看的,中国人都把这一天晚上安排得最温馨、最高兴。团聚、祥和、祝福,要概括和表达这时人们的感情,我认为亿万人最一致的就是这句话:共同祝愿祖国好。”

在《你好中国·问答70年》活动中,“70年来,有没有一首歌让你听了就热泪盈眶?”点赞最高的,是《我的祖国》“一条大河波浪宽…”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有这样一条大河,一首首经典的歌曲,承载着民族记忆,家国情怀,大河是我们的国家,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创作者用声音记录着心系家国的体验,并与听众激荡共鸣。

2019年伊始,在备受社会关注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为做好新形势下文艺工作和文联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的中国,更加开放与自信,更多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走出国门,让世界聆听中国声音。作曲家赵季平表示:“我们应该用中国的音乐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这离不开对于本民族语言和音乐的热爱,以及深厚的音乐素养的累积。用自己的声音,用中国的语言,和世界对话。”

正如上海音乐学院李诗原所说,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的音乐作品,正以艺术的方式维护和诠释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成为鼓舞和激励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

歌声唱响中国,音乐与媒体联手、艺术与平台结合。中国音乐家协会和人民日报这次跨界融合交响乐,是一条探索“媒体+音乐”的融合路径的新的起点。我们期待,我们的音乐,与国家共同发展、共同前进、共同进步。(李清华)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