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底线思维”划定干部人生“坐标”

2020年01月14日11:57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大学》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即明确原则,对目标、归宿和立场有明确了解,有所为、有所不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用“底线思维”。全面从严治党的大环境下,各位领导干部,更应时时知晓“红线”、筑牢“防线”、守住“底线”。

“底线”即是临界线,是坚守的最低限度。“底线思维”就像是人生的“坐标系”,我们原本都站在“零点”上,往前走即为“正”,往后退即为“负”。因此,运用“底线思维”,就是划定了一条人生“坐标线”,既能“明是非”,又能“知进退”。

善用“底线思维”要勇于“画地为牢”。清楚底线“在哪里”是运用“底线思维”的基础。一些干部可能会将“底线”等同于“限制”,亦或者无异于“红线”。然而,“限制”是明确的说“不”,“底线”是把握好“度”;“红线”是不能触碰,“底线”是不能逾越。党员干部,一定要划好底线,守住底线,必须履行公仆使命,坚守“为民”底线;必须改进工作作风,坚守“务实”底线;必须牢记历史经验,坚守“清廉”底线。清正廉洁务实,是党员干部从政的底线。

善用“底线思维”要防止“畏手畏脚”。“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的确,“底线思维”要求坚持原则、实事求是,不盲目冒进、投机取巧,但并非意味着墨守成规、不思进取,更不是消极应付、得过且过。正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实际上,底线光靠守是守不住的,“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底线思维明确最坏情况,是为了防患于未然、求得最好的结果。善用底线思维,万万不能谨小慎微,不敢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去开展工作。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盲目行动,是莽撞冒进;一味明哲保身无所作为,则是消极保守。底线思维,应是“有守”和“有为”的统一,既要预估风险、有所作为,严防出现不可弥补的失误;更要勇于担当、敢于进取,促进目标任务的实现。

善用“底线思维”要摒弃“行险侥幸”。“乘危以庶安,行险而侥幸,于是有颠坠覆亡之祸,残生夭命之衅。”心存侥幸最容易让筑在心间的底线攻破。心存侥幸的人,总是把侥幸“常态化”,在一次次的“诱惑”中一次次地下不为例,最终在心存侥幸中“事发”将自己“断送”。党员干部心存侥幸,面对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守不住底线,必然会从“坐标”的“正”退到“零”,再慢慢滑向“负”的深渊。诱惑愈复杂多变,越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愈需牢固树立“底线思维”意识,不妨把问题的复杂性考虑得再充分些,把重点和难点预想得再深入些,把变幻莫测的风险考虑得再周全些,全面而清醒地认识所面临的问题,始终心存敬畏,不踩、不越,坚守底线。(左腾腾)

(责编:李强强、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