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生活品質 為民造福暖人心
“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
如何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近日,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南充市南部縣蜀北街道新華路西段社區,了解基層治理造福百姓情況﹔趕赴甘孜州“9·5”瀘定地震災區,感知愛心匯聚的災后重建力量﹔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體察銀發浪潮中的醫者仁心﹔前往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感受當地傳承紅軍精神建設美麗村庄。
地點不一,場景不一,角色不一,但各地區各層次各單位都在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用實際行動為民排憂解難,提供各種暖心服務。
通江縣王坪村
革命老區群眾感受到的暖:
發展紅色旅游 日子越來越美好
“星期六,兩桌客,中午12點到。”10月17日,上午8點,巴中市通江縣沙溪鎮王坪村農家樂“天府園”就接到游客的訂餐電話,老板羅俊紅拿出紙筆記錄好信息,就匆匆出了門。
當羅俊紅趕到村委會時,會議室裡已經坐滿了人。這天,村兩委召集村民開會,商議王坪村附近即將打造的川陝蘇區王坪綜合實踐教育營地相關事宜。“一旦教育營地建成,來我們村裡的游客將會更多。”羅俊紅充滿期待。
王坪村黨委書記殷雄說,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后,村民的發展信心更強、勁頭更足了。“尤其是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讓我們備受鼓舞。”殷雄介紹,村裡通過黨員干部示范引領,推動“紅色+旅游”融合發展,目前全村興辦農家樂27家、特色小商品店15家。
王坪村是全國規模最大的紅軍烈士陵園——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的所在地。2012年陵園擴建,王坪村147戶村民搬進現在的聚居點。伴隨著紅色旅游的發展,不少村民就地辦起農家樂,增收渠道變多。
二十大報告提到,必須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斗創造美好生活,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子越過越好,我們這幾年的感觸都大得很。”“這兩年到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參觀的游客比較多,我們飯庄有時一次要接待10多桌客人。”羅俊紅的“天府園”開辦於2013年,是王坪村較早創辦的農家樂之一。這些年,依托蓬勃發展的紅色旅游,她家飯庄的生意一直不錯。
2021年,憑借獨特的紅色旅游資源,王坪村入選首批“天府旅游名村”。當年,該村接待游客達216.8萬人次。
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安全守護人王建剛感慨,這些年來,多虧黨的好政策,讓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今年,不僅通了高速,村裡還裝上了天然氣,水龍頭裡放出熱水的那一刻,我心裡暖洋洋的。”
今年1月,鎮廣高速王坪至通江段通車,從通江縣城駕車至川陝革命根據地紅軍烈士陵園,由過去的90分鐘縮短為20分鐘。3月,通江縣委在王坪村開展民生訴求“大起底”活動,解決了村民安裝天然氣的難題。前不久,王坪村還開通了觀光車,游客招手即停,游覽更加方便。
“去年全村人均純收入接近兩萬元,今年我們有信心再上一個台階。”殷雄信心滿滿。順著他手指的方向,1公裡外就是即將開工的川陝蘇區王坪綜合實踐教育營地,那裡承載著村民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施皓文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鐘帆)
華西醫院
老年患者感受到的暖:
這些“銀發守護者”就近提供一流醫療服務
10月18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第三住院大樓12至15樓,老年醫學中心100多名醫護人員正在照顧在院的200多名老人,老人中有失能患者、急重症患者,還有部分常規患者。
談到聆聽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感受,老年醫學中心醫護人員表示備受鼓舞。記者留意到,在他們收聽收看黨的二十大開幕會做的筆記上,記錄有“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等。
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黨支部書記黃曉麗,已在這裡工作了22個年頭,見証了新時代十年的巨變。“從四川看,這些年不少社區涌現出大量日間照料中心、醫養結合機構,今年四川開展了針對失能老年人的‘健康敲門行動’,應對人口老齡化卓有成效。”
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主任吳錦暉介紹,這些年,老年醫學中心創新改革病房模式,改變過去以老年消化病房、內分泌病房、心血管病房等以系統性疾病為主的病房模式,2017年起以綜合管理為基礎劃分病房——老年人急性期快速恢復病房、老年綜合評估管理病房、緩和醫學病房、老年譫妄管理、老年營養管理及圍術期管理病房、失能老人生活品質促進病房,這樣更適應中國老齡化現狀,通過多學科團隊治療,在保証生命長度的前提下,更有利於保障老年患者生命質量。
黃曉麗介紹,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黨委書記李正赤是黨的二十大代表,他多次提到,華西醫院以讓西部地區人民群眾就近可以獲得國內一流的優質醫療服務為奮斗目標,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川大華西力量。
“我們要充分發揮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打造以老年醫學知識傳遞和健康科普為中心的品牌活動,加大老年人健康教育,支部幫扶和走進社區、養老院工作。”黃曉麗介紹,未來華西醫院老年醫學中心將持續加強臨床診療模式建設,依托國家老年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的科研優勢和輻射引領,在老年疾病診治中多出成果,為西南乃至全國老年疾病診治作出新貢獻,持續扮演好“銀發守護者”角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魏馮)
瀘定縣磨西鎮
住板房的地震受災群眾感受到的暖:
有24小時熱水還有保暖物資和就業崗位
秋天的川西北高原,寒意來得有些早。10月19日晨,甘孜州瀘定縣磨西鎮涼風陣陣,手機上顯示的溫度隻有4攝氏度。“9·5”瀘定地震受災群眾板房過渡安置點磨西1號外,記者遇到村民王有明,手機裡正播放黨的二十大相關新聞。“二十大是近期大家關注的焦點。”見王有明說起,隔壁的羅永才和其他群眾忍不住湊過來,在屋檐下七嘴八舌聊起來。從國家大事聊到身邊小事,話題最后回歸到重建家園。
“9·5”瀘定地震發生后,度過臨時安置時段后,國慶前夕,瀘定430戶受災群眾從帳篷搬進了板房,生活逐步走上正軌。“除了年邁的老人,大部分年輕人已出門務工或在田間收玉米、種蔬菜。”磨西鎮黨委副書記、安置點負責人王芝林介紹。
磨西1號板房過渡安置點共有106戶306人,設置了集中供水處、盥洗區、晾晒區、浴室,以及公共衛生間,24小時提供熱水。住宿區充分考慮了冬季取暖,採用保溫、防火材料建造。
臨近中午,公用廚房傳出鍋碗瓢盆聲,村民喬玲熟練地切著佛手瓜,一旁的電磁爐上,還煮著一鍋青菜。“搬進來后,米面油、鍋碗瓢盆已備齊,生活用品齊全,每人還分配到兩床棉被、1床毛毯、兩盒電暖寶。”對於現在的生活,喬玲很感激,“地震后家裡的房屋都塌了,家裡就我和90歲的母親。現在板房住得舒服、不愁吃穿,有大家關心關愛,一切都會越來越好。”
喬玲說,前兩天母親說晚上有些冷,她把這個情況反映給安置點負責人后,很快就收到了一床新的棉被。“最近天氣冷了,安置點給每戶居民特意增發了一床棉被,社會各界捐贈的3200多件羽絨服也已發放到海螺溝中小學生手中,充分保証大家溫暖過冬。”海螺溝景區管理局副局長謝永華表示。
在磨西鎮物資存放處,保暖物資分類整齊擺放——有255個暖風機、200多個電飯鍋,近500床毛毯更是佔了一半的空間,這些物資會根據群眾實際需求陸續發放。
“聆聽和學習二十大報告,倍感振奮,對於群眾工作也有了更深的理解。我們會進一步將工作做深做細做實,做到大家心坎裡。”謝永華說。
生活舒心了,生產也要跟進。甘孜州人社局收集州內外18家優質企業1200余個門檻低、待遇好、適合群眾就業的崗位信息,送到受災群眾家門口,柏秧坪村受災困難家庭成員將到甘眉工業園區務工就業。針對旅游業恢復,磨西鎮還將組織開展培訓,受災群眾可優先報名參加。(洛絨尼瑪 楊孟雙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蘭珍)
南部縣新華路西段社區
劉奶奶感受到的暖:
樓上漏水盡快修社區服務更實更細
“劉奶奶,樓上主人晚上就能趕回來,您放心,他盡快修。”“要得要得,辛苦你們了。”
10月19日,南充市南部縣蜀北街道新華路西段社區,黨總支副書記謝喜梅一早就給益民廣場住戶劉淑清打電話,對老人反映的問題進行了反饋。原來,老人樓上住戶漏水,但老人聯系不上鄰居,很是著急。接到老人電話后,謝喜梅迅速和同事趕到現場了解情況。幾經輾轉,為老人聯系上了遠在成都的樓上住戶,漏水問題有了解決辦法,老人安了心。
“有些事情看上去是小事,但對於每戶居民來說,卻是急於解決的大事,拖不得。”謝喜梅告訴記者,社區服務工作就是和老百姓打交道,我們要做大家的貼心人。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深入群眾、深入基層,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聆聽報告,我們更覺得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一定要把社區服務做得更實更細。”謝喜梅說,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郭瑜知就是黨的二十大代表,我們社區的人都覺得很驕傲。
走在地處南部縣城中心地帶的新華路西段社區,隻見街道干淨整潔。該社區共有近3000戶7600多人,住戶多、人口密集。“一根針穿起千條線。”謝喜梅說,社區工作千頭萬緒,協調處理樓上漏水這類矛盾,社區一個月有十來件。如何做到高效?新華路西段社區總結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治理經驗:以“黨建引領”為核心,以“自治、法治、德治、協治、美治”為抓手,全力推動社區黨組織建設,增強社區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
二十大報告指出,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有效實現黨的領導的堅強戰斗堡壘。“我們將進一步建好建強社區黨組織,滿足社區居民的多樣化需求,讓廣大社區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謝喜梅說。
在社區黨群服務大廳,記者遇到了正在為社區群眾答疑解惑的社區干部杜芝文。他說,目前社區形成了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社會工作室、養老服務中心、“暖心驛站”於一體的社區服務綜合體,“下一步,我們要讓社區群眾的精神生活更豐富。”
從新華路西段社區走出來,陽光正好,社區的壩壩上,老人正悠閑地晒著太陽,小孩在游樂場嬉戲,一派幸福安逸場景。(蘭靖雯 熊滿玲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