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綜合欄目>>新聞資訊

四川:新人才+新科技,讓農業大省招牌更亮

朱虹
2022年09月23日14:20 |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小字號

9月23日,農歷秋分,2022年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在四川成都舉行。川蜀兒女與全國人民共享豐收的喜悅!

此時的蜀鄉沃野,稻谷遍野鋪金,“豐收碩果”喜人——

眉山市東坡區,雜交水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示范區畝產達到822.5~845.9公斤﹔

德陽廣漢市連山鎮五一村“德粳4號”培育示范稻田裡傳出捷報,643公斤的畝產再創新高﹔

雅安市漢源縣九襄鎮清泉村,百畝“品香優秱珍”示范現場測產驗收顯示平均畝產950.3公斤,創下四川一級優質稻高產新紀錄﹔

素有“川東糧倉”之稱的達州市,全年糧食播面855萬畝,預計總產量66億斤,糧食總產量將連續十年穩居全省第一﹔

……

百裡秋風傳捷報,豐收美景入畫圖。作為中國西部唯一的糧食主產省,經過十年努力,四川全省糧食年產量達716億斤,十年增加62億斤,新增產量可供1700萬人吃一年。培育新型“農業CEO”、借力農業新科技守牢耕地保護紅線、讓飯碗主要裝“中國糧”,四川正奮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一份力量!

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農業CEO”

在農田作業的王伶俐。受訪者供圖

眼前的王伶俐,妝容精致,服飾干練。你或許會把她和都市白領聯系在一起,但她卻是農田裡一位出色的新型“農業CEO”。

新型“農業CEO”和傳統農民有什麼區別?據了解,為解決青壯年外出打工后誰來種地的問題,自2013年以來,成都崇州市在探索實踐“農業共營制”的過程中,積極培育“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農業職業經理人。作為崇州人,在政策的號召下,王伶俐決心做一名農業職業經理人。

“最初萌生這樣的想法,源於大學時的一件事。我父親是成都首批農業職業經理人,有一次我替他去參加一個農業生產的會,到現場發現,當時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大多數年齡偏大,有40多歲、50多歲的,也有60多歲的,唯獨沒有年輕人。”於是,王伶俐萌生了回農村從事農業工作的想法,“父親很支持我,這堅定了我返鄉的決心!”

“我們發現光有土地股份合作社和農業職業經理人是不夠的,在合作社生產經營過程中,有部分關鍵環節是缺失的,比如缺農業機械化設備、缺資金、缺科技的支撐,光靠合作社和經理人不能解決這些難點痛點。”2015年大學畢業后,王伶俐成為了崇州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的農業職業經理人。在她的管理下,專合社陸續購買了各式農機機具,建起了烘儲中心。遇到不懂的,她就向村裡的長輩學,向全國各地的專家請教,逐步摸索出在傳統農業基礎上運用科學管理、用現代企業管理手段運營農業合作社的新路子。

在農田作業的王伶俐。受訪者供圖

“崇州的高標准農田建設變得越來越‘智慧’,實現了全程機械化作業並引進了現代農業服務智慧平台。”王伶俐稱,現在專合社從種植到收割,全程實現了機械化,降低了人工成本,作物產量也大幅增加,“今年專合社1203畝農田,小麥和水稻兩季糧食總產量超1000噸,又是一個豐收年!”

更可喜的是,像王伶俐這樣的返鄉青年越來越多。崇州市農業職業經理人有2500多個,其中45歲以下的有1300多個。“我們農業職業經理人隊伍結構不斷優化,逐步朝著年輕化、高知化方向轉變,45歲以下農業職業經理人佔比從2016年的22.3%上升到了現在的53.4%。”據崇州農業農村局局長李銘劍介紹,該市農業職業經理人帶動小農戶3萬戶,戶均增收3000余元。

隨著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2018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農業職業經理人作為一種新興職業不斷發展壯大。在成都,目前經農業職業經理人學院培育出的持証農業職業經理人已達2.04萬人左右,帶動全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率達73.17%。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業CEO”正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增添新動能。

提高種稻經濟效益,守牢耕地保護紅線

眉山市永豐村。眉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8月下旬,隨著一聲口令,5輛收割機同時駛入高標准農田作業,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永豐村正式開啟水稻收割。

永豐村,是眉山市有名的種糧村。目前,該村耕地面積6320畝,片區內的高標准農田3100畝、連片規模種植1500畝,是四川標准化程度最高的高標准農田示范樣板之一。在永豐村,先進技術的全面運用,對於遏制和減少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實現耕地面積隻增不減、質量隻升不降的目標,起到了關鍵作用。

“我們村今年糧食大豐收!9月初剛完成了5760畝稻谷的收割,平均畝產是680公斤。其中,核心區平均畝產達700公斤,最高畝產達780.2公斤,水稻總產量超4000噸。”據眉山市東坡區太和鎮黨委副書記兼永豐村第一書記劉超介紹,永豐村土地流轉率達96%,採取“稻—菜”“稻一藥”糧經復合模式,9月已經種了蘿卜、西葫蘆和藥材,12月底至次年3月種青菜,4月正好趕上每年水稻春種。劉超說:“土地利用率高,村民收益自然不低,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8萬元。為保証所有土地都用於糧食生產,村裡還成立了耕地巡護隊,防止亂佔亂用耕地。”

“糧食是農民的命根子,更是國家的命根子。我從2002年開始承包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至今,承包的土地從最初的200畝到如今的3000余畝,全部都種植水稻。”王元威是永豐村的“種糧大王”,今年收獲稻谷2000余噸,相比2021年每畝增產30公斤,產值預計550萬元。他說:“之所以有這樣的收成,離不開馬教授的技術支持,加上全程機械化,產量和效益都得到了保障。”

王元威口中的“馬教授”叫馬均,是水稻栽培專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馬均長期從事水稻栽培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工作,在水稻超高產優質栽培、機械化生產和資源高效利用機理與技術研究方面成效顯著。

“我和團隊著力解決農業科學技術從實驗室到試驗田,再到農民田間的技術難題。”馬均表示,其團隊常年扎根眉山市東坡區,建立了水稻新品種新技術中試基地,普及新品種、推廣新技術、培訓新農民,近年來已累計培訓本地農民5000余人次、種糧大戶236人,其中100余人成為“土專家”“田秀才”,技術水平不比研究生差。

永豐村的豐收是四川省嚴守耕地紅線的縮影。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四川將嚴格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全面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更多四川力量。

“中國種”讓飯碗盛滿“中國糧”

金秋九月,涼山州德昌縣麻栗鎮民主村鹿廠溝稻田產業園區,兩台聯合收割機正在稻田裡往返穿梭,農戶們快速將收割完畢的谷粒裝袋,園區管理人員過秤登記后,糧食被及時轉運並晾晒歸倉。

德昌縣超級雜交稻百畝超高產示范基地。德昌縣委宣傳部供圖

德昌,地處安寧河谷地帶橫斷山區康藏高原東緣。這裡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約18萬畝,水稻種植面積近10萬畝,是袁隆平超級雜交稻超高產(畝產1200公斤)全國三個攻關基地之一。

2018年春節,袁隆平院士曾親自指定在四川攀西地區尋找超級雜交稻種植基地,工作人員在多地進行項目考察后,最終選定涼山州德昌縣作為示范點。

為什麼選擇這裡?國家雜交水稻中心工作人員給出了理由:因為這裡擁有非常好的自然條件。

德昌縣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干物質積累時間長,且灌溉條件出色、土壤條件優(屬於沖積型水稻土),種出的水稻品質優、產量高,特別適合水稻超高產攻關示范。加上德昌種植水稻的歷史悠久,一直以來穩定的收成讓當地農民對種糧有著不一樣的期許。每年秋收,農戶們都會緊跟收割機,唯恐落下每一顆應收的谷粒。

德昌縣超級雜交稻百畝超高產示范基地。王秀娟攝

談起這幾年種植水稻的體驗,從育秧、移栽,到施肥、防虫、管水,再到收割,各個細節,德州街道瀘塘村的宋恆林都如數家珍。

2018年,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剛在德昌立項時,新品種的推廣遇到了一定的困難,72歲的村民宋恆林就曾帶頭反對。“我家祖祖輩輩都是種糧食的,怎麼種都隻能達到750公斤的畝產,就靠你們這個種子就想達到1200公斤?”宋恆林滿心懷疑。

“宋恆林可是我們德昌種田的‘老把式’(四川方言,指種地的熟手),對種糧很痴迷。他反對,我們沒想到!因為每年他都要來找我們要新種子,主動試驗、試種,力爭提高產量。”德昌縣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高級農藝師歐陽朝暉說,在縣農業農村局、鎮、村、社干部的勸說下,宋恆林才勉強接受了“超優千號”品種。

“水稻豐產豐收,三分種七分管。”歐陽朝暉說,“基地種植水稻,一地一方案,我們嚴格按照科學種植技術對農戶開展培訓,全程組織實施德昌技術方案,讓水稻超高產技術落地落實,為超高產攻關打下堅實基礎。”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的關鍵。德昌超級雜交稻種子,是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精心挑選的“超優千號”。這個品種具有超大穗特色,穗長粒多,具備實現畝產1200公斤目標的產量潛力。

據了解,為完成超高產的任務,袁隆平超級雜交水稻超高產栽培攻關團隊成員、縣農技專家三天兩頭下鄉、到村、進田,幫助農戶開展技術服務,對農戶進行手把手、全過程跟蹤指導,整合糧食生產發展科技要素資源,夯實了水稻種植關鍵環節的生產安全根基。

懷疑歸懷疑,在專家的指導和影響下,宋恆林不斷改變觀念,真正成為落實技術的支持者,每一步都按技術要求落實到田塊,科學施肥、科學管理。專家在他家的一塊水稻田驗收時,小面積畝產竟達到1201.1公斤,這給了專家和宋恆林極大的信心。

“有了專家們的科學指導,良種良法,才有這麼好的產量、這麼好的稻米。”這幾年,宋恆林一直堅持種植超級水稻且信心滿滿。他說:“咱中國人的碗,就得盛滿中國糧。”

(責編:羅昱、薛育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