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摘帽啦!”
2020年11月17日,省政府批准涼山7縣退出貧困縣序列。這是四川最后一批摘帽的貧困縣,至此全省88個貧困縣全部清零。
曾經一步跨千年,如今加速奔小康。此時此刻,在昭覺縣城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裡,居民正洒掃一新,迎接彝歷新年的到來﹔在布拖縣藍莓產業基地,手指粗細的藍莓樹枝迎風搖曳,仿佛向閃閃發亮的未來招手﹔在金陽縣,金陽河特大橋正緊鑼密鼓地施工,隔河相望,跨山越河的金陽新縣城每天都在拔節生長……
每一處山河無不升騰新鮮的氣息,每一座鄉村無不彌漫幸福的味道,每一張笑臉無不期待美好的明天。
未來很多年,我們必將無數次提起這一天。決戰決勝的戰場,歷史終會銘記所有人的努力﹔未來終會見証,今朝盡寫傳奇。
●摘帽策
普格
“五新同步”
成為新農民過上新生活
11月16日,記者走進普格縣夾鐵鄉莫爾非鐵村貧困戶有則色聰家中,硬化后的庭院寬敞干淨,有則色聰正在沖洗摩托車。“脫貧了,我們要把裡裡外外打掃得干干淨淨。”走進廚房,有則色聰的妻子正在准備晚飯,電飯煲、電炒鍋、電磁爐一應俱全,新打的灶台貼著瓷磚,干淨漂亮,飯桌上擺著剛出鍋的三菜一湯。
助貧困戶圓“安居夢”,普格把解決“住有所居”擺在脫貧攻堅突出位置,堅持新村、新居、新產業、新農民、新生活“五新同步”——一套套新居組成一個新村,在建設新村的同時同步謀劃新產業,大力實施移風易俗,讓搬遷群眾樹新風,成為新農民,過上新生活。
普格縣總人口21.8萬,是一個以彝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居縣,自然稟賦不高,基礎設施落后,社會發育程度低,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是大涼山脫貧攻堅的貧中之貧、困中之困。2014年,全縣共識別貧困村103個,貧困發生率達37.34%。目前,全縣103個貧困村、14382戶68020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面脫貧退出。
2016年以來,普格縣完成易地扶貧搬遷、彝家新寨、邊緣戶、D級危房改造等項目,建設安全住房24948戶,其中建卡戶12849戶,非建卡戶12099戶﹔完成非建卡戶“三建四改”功能提升計劃改造6707戶,建成新村新寨21個。一磚一瓦,搭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千百年的安居夢正成為現實。
布拖
“一園三區五帶”探路產業發展
11月17日,臨近彝歷新年,布拖縣龍潭鎮幸福村興旺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拉馬爾且忙碌起來了,合作社主營的青花椒、土雞、野生蜂蜜等成為不少人選購的年貨。“謝謝你們的購買,我們合作社的貧困戶會因此受益。”拉馬爾且對每位購買產品的顧客表示感謝。
2015年,幸福村青花椒種植基地被列為縣裡的重點項目。拉馬爾且牽頭成立合作社,村兩委成員帶頭加入專合社,5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加入,逐步帶動村民共同入社。近年來,布拖縣通過全面探索、系統總結,走出了一條脫貧奔康的新路子。
該縣按照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突出重點的思路,推動形成“一園三區五帶”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空間布局。“一園”,即以創建省級現代農業園區為抓手,加快推動布江蜀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擴園升級。“三區”,則是根據海拔的不同,立體發展低山溝壩河谷發展區、二半山盆地發展區和高中山發展區的不同產業。“五帶”,即以特木裡鎮為中心,規劃建設高山蔬菜、特色水果和生態養殖產業帶,以拖覺鎮為中心規劃建設果蔬產業和生態養殖產業帶,以龍潭鎮為中心規劃建設亞熱帶優質水果產業帶,以補洛鄉為中心、沿西溪河壩干線公路,規劃建設中藥材和生態養殖產業帶,以俄裡坪鄉、地洛鄉、龍潭鎮為節點,規劃建設高山經濟林果和中藥材產業帶。通過多年的發展,拉馬爾且的合作社品牌逐漸打響,特別是2019年,合作社的青花椒賣出200多萬元。如今,幸福村人均收入達到了7000元。
金陽
用“五大示范工程”攻克最后貧困堡壘
“過去沒有公路時,生活物資的運輸,全靠人背馬馱。”近日,記者來到金陽縣木府鄉岩頭村村民勒古牛且家,隻見他家院壩停著一輛摩托車,他告訴記者,現在,出行通暢了,部分村民買了摩托車、小貨車,依托公路,村民們或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或跑運輸,“經濟發展起來了,生活也越來越有奔頭了。”
走進岩頭村,一片片青花椒林映入眼帘,陣陣青花椒香味兒扑面而來。青花椒價格看好時,岩頭村村民依靠青花椒收入最多的有10余萬元,最少的也有萬余元。
青花椒並不是村民的唯一收入來源。“我們村集體經濟利潤的70%用於群眾分紅,30%用於鞏固發展。”駐村第一書記李時君介紹,岩頭村集體經濟山羊養殖基地,目前養殖黑山羊107隻,預計年出欄100隻,年產值約15萬元,戶均分紅有望達1300元。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金陽縣立足縣情實際創新打造了感恩奮進、產業扶貧、移風易俗、生態文明、民族團結進步“五大示范工程”,成功消除了150個貧困村1.6萬余戶8.8萬余人絕對貧困。
今年以來,金陽既瞄准38個村5000余戶2.7萬余人“最后貧困堡壘”集中攻堅,又緊盯112個村1.1萬余戶6萬余人脫貧成效鞏固,不斷提高脫貧攻堅成色質量。截至目前,全縣減貧5065戶28136人,退出38個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降至0%。
昭覺
搬進新房子
在家門口就有新工作
11月17日,一場2020中國彝歷新年文藝晚會在四川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涼山州昭覺縣沐恩邸社區舉行。
在昭覺民族小學讀書的曲比麻麻和同學一起觀看晚會。5月,她家從阿土列爾村搬到昭覺縣城周邊安置點的沐恩邸社區。以往,放長假才能回家的她,現在每個周末都能回家了。“住在懸崖村時,送孩子上學難,趕集也很遠。搬來安置點住后,生活便利多了,孩子們上學也方便。”村民吉覺吉伍高興地告訴記者。
“我覺得住在這裡交通特別便利。”補約鄉沙普村的吉克為克已搬遷到縣城安置點半年了,他計劃過完彝歷新年就務工掙錢。
昭覺縣是四川省脫貧攻堅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截至2020年10月19日,全縣貧困戶22219戶102357人全部脫貧,19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
建現代化產業園區,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有工作﹔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讓老百姓的生活越過越紅火。昭覺縣正在逐步實現搬遷安置同發展產業、安排就業緊密結合,讓搬遷群眾能住下、可就業、可發展。
昭覺縣副縣長吉色方森介紹,目前,昭覺各項指標均已達標,順利通過了省、州的考核驗收,正在等待國家的考核驗收。“脫貧攻堅不是終點,我們今后還將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讓村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
喜德
核心指標全部達標人均純收入翻四番
“黨的政策卡沙沙,佛山幫扶卡沙沙!”不久前,涼山州喜德縣魯基鄉中壩村黨群服務中心門前廣場人頭攢動,該村407戶貧困戶每戶領到了900元分紅,這是中壩村首次分紅。這筆總共36萬多元的分紅來自佛山扶貧資金對當地產業項目的投資。
“以前從來沒有領過分紅。”手裡拿著剛領到的現金,36歲的村民吉克達洛開心地笑了。吉克達洛曾經是貧困戶,現在住房有了,還被組織去佛山務工,年收入3萬元左右。和吉克達洛一樣,如今,喜德所有貧困群眾的脫貧指標均已達標。
成效來之不易,脫貧攻堅工作中,喜德縣狠抓貧困戶脫貧、貧困村退出、貧困縣摘帽三大核心指標。截至目前,該縣各項脫貧摘帽核心指標已全部達標。
以貧困戶“一超六有”的“一超”為例,喜德以“戶”為工作單元格挂牌督戰,嚴格對標對表,全縣16553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年人均純收入全部超過2020年4100元的扶貧標准線,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在2014年的基礎上翻了四番以上。貧困群眾收入攀升,離不開“他”力量。在喜德,定點幫扶、東西部扶貧協作、綜合幫扶、對口幫扶等幫扶力量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在項目建設、人才培育、制度建設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幫扶。
定點幫扶方面,國家檔案局、中央廣播電視總台、西華師范大學等定點幫扶單位充分依托自身優勢,在資金上提供支持、人才上提供支撐、工作上進行幫扶。
東西部扶貧協作方面,廣東佛山幫扶喜德以來,從醫療扶貧、產業扶貧、教育扶貧、勞務扶貧等方面多管齊下,2016年以來投入財政援助資金達2億多元。
越西
居住地改變幫扶不變讓搬遷群眾留得下來
“娃娃們上學、大家看病報銷,都不用兩頭跑了。”11月15日,在涼山州越西縣新民鎮安置點,建檔立卡貧困戶吉足拉比覺得在新家有了歸屬感。
新民鎮共有15個集中安置點,居住在這裡的群眾分別來自瓦曲覺、白果等7個鄉。實際上,在越西縣130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中,有69個安置點涉及跨鄉鎮搬遷,形成了一個個“鎮中鄉”“村中村”。由於搬遷群眾戶口尚未遷移,按照原有政策規定,搬來安置點后,許多事項還得回原籍辦理,給群眾日常生產生活帶來許多不便。
5月底,越西縣開始探索“黨建聯盟+基層治理”模式,探索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基層治理,明確安置點治理的“牽頭人”,創新開展易地扶貧搬遷“人地分離”便民服務托管代辦模式,將涉及社保、教育、衛計、就業咨詢、費用代繳等政務服務事項納入便民服務站,讓搬遷群眾能夠在新居住地辦理各項事項。
讓搬遷來的群眾能夠住下來,還需要解決后續就業、增收問題。
越西縣加大了基本政策保障:全面銜接好搬遷群眾遷出地和安置地“兩種利益”,在確保搬遷群眾享有遷出地村集體經濟紅利、土地承包權、林草地承包權、集體經濟收益分配權和其他惠農政策不變的基礎上,出台了后續幫扶“十六條措施”,做到居住地改變、幫扶力量不變。
越西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培育產業帶動一批、勞務輸出發展一批、推動創業扶持一批、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等方式,在全縣安置點設立管理員、保潔員等公益性崗位1179個,幫助搬遷群眾就近就業增收。
美姑
對口輸入人才資金項目用好幫扶力量甩“窮帽”
“勒格爾布、呷鐵石布……”11月13日10時,在美姑縣洒庫鄉吾門村,20摞百元現金整齊擺放在桌上,村民依次上台按手印、領錢。這是洒庫鄉首次集體經濟分紅,共有20萬元,全村178戶村民,每家每戶都有份兒。分紅資金來源於樂山援建注資的花椒種植示范基地。
2016年8月,按照省委部署由樂山市對口幫扶美姑縣,從此,美姑縣就成了樂山市“第12個縣”。
由樂山援建注資的花椒種植示范基地佔地204畝,由於花椒種植有3至4年的培育期,為了能讓村民早增收,村兩委與樂山對口幫扶組在示范基地林下套種了中藥材附子。13日的分紅就是附子的收成利潤。
呷鐵石布按下手印后,高興地向記者展示剛剛領到的錢。“第一次領分紅,有2135元,比我想象的還多。”他告訴記者,他家有3.3畝土地流轉給花椒示范種植基地,土地分紅領了1515元,因為是貧困戶,又領了620元分紅。
自對口幫扶以來,樂山累計選派干部人才585名,投入資金超2.52億元,合力落地項目101個。雙方按“受扶地所需、幫扶地所能”原則,圍繞美姑所急所需,共建4個扶貧新村、2個扶貧工廠,高山黑豬種場、美姑山羊原種場2個,生姜、核桃、花椒等特色優勢產業基地1900畝等。此外,樂山在美姑實施安全飲水工程5個,鞏固提升3800余名貧困人口飲水安全,達標鄉村衛生院(室)32個、中小學(幼兒園)12所、村級多功能活動中心57個。(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王雲 何勤華 侯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