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小康
脫貧之后 老鄉們在想啥
【通江老鄉】希望家裡出個大學生
羅耀坤是巴中市通江縣兩河口鎮二裡壩村村民,因缺技術於2016年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以前,羅耀坤到鎮上賣山貨,需要翻山越嶺兩個多小時,“賣得最好的一年才賣3000元。”直到村主任李蘭英開起“趕街”鄉鎮服務中心,羅耀坤的山貨才找到了銷路。通江縣成功推廣的“趕街模式”,是浙川東西部扶貧協作在秦巴山區結出的碩果之一。2018年以來,通江縣實現線上銷售農產品1.85億元,帶動線下銷售4.5億元,助力45848名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2019年,靠著電商平台賣山貨和打零工的收入,羅耀坤家脫了貧。房子改建了,也不愁吃穿。現在,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希望家裡出個大學生:“小女兒隻要能讀,我都供她讀。”
【古藺老鄉】把種食用菌的技術學到手
與貴州省茅台鎮一河之隔的古藺縣茅溪鎮台沙村,曾經是一個國家級深度貧困村。2014年起,在瀘州市生態環境局的對口幫扶下,曾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台沙村於2018年實現摘帽,走上了綠色致富路,還被評為市級“脫貧攻堅先進村”。
“現在打零工每天有80元的收入,比之前輕鬆得多。”今年60歲的楊彩秋在台沙村食用菌種培中心打零工,以前在家主要是喂豬牛、種包谷等,現在打零工不僅活路比以前輕鬆,收入還提高了。談起未來的打算,楊彩秋坦言:“我准備先把技術學到手,以后喊老公不出去打工了,一起在家種植食用菌,好搭上村裡食用菌中心的銷售渠道增收致富。”
【道孚老鄉】把“旅游飯”吃得更好
約呷村位於甘孜州道孚縣葛卡鄉,海拔3600米,是一個深度貧困村。貧困戶洛絨降澤一家世代居於此,受制於地理環境和交通條件約束,走出雪域大山一直是洛絨降澤的夢想。
2016年,一條5公裡長、2.5米寬的水泥路建成通車,當地村民下山時間由過去近3個小時縮短到1小時以內。去年,道路加固,邊緣加上護欄,下山既方便又安全。“不僅購置蔬菜、生活用品容易,山裡的菌子、虫草賣出去更加方便。”洛絨降澤歡喜地說。
高速路、通鄉路、通村路、入戶路,路越修越多,約呷村的人氣也越來越高。今年6月,洛絨降澤跟著村集體吃上了“旅游飯”——在停車場收費、打掃衛生,在小賣部搞服務接待。對於未來,洛絨降澤有了新想法:“有條件我也要搞旅游住宿餐飲接待,把日子越過越火。”(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鐘帆魏馮蘭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