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人李元英

何競

2020年06月08日15:14  來源:人民網-四川頻道
 

家庭、學校、社區,一個都不能少

由於職業原因,李元英發現,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父母忙於工作,孩子大多由老一輩看護,在家庭中過分寵愛,形成了較多不良習慣,同時,根據她的調查分析,大多數問題兒童均為離異家庭子女,這些孩子缺乏家庭和社會教育,如不及時管教,極易誤入歧途。

李元英認為,引導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幫助家長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很有必要,為此,她組建了社區家長學校,邀請專家到社區傳授交流科學的家庭教育經驗,並且自己也主動承擔教學任務。比如李元英曾以“當好孩子的啟蒙老師”為題,對幼兒園老師和幼兒家長開展講座,又曾在匯東實驗學校的家長會上作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的作用”的宣講。

為了更好地宣傳家庭教育,李元英創新宣傳形式,組建了家長參加的“悅景社區未成年人家長學校”微信群。她不時地在微信群裡發布有關家庭教育的信息,傳遞正能量,交流家庭教育經驗。現已累計發布200余條,如:“‘叛逆期’家庭教育警惕五大誤區”、“父母與孩子交朋友教育就成功”、“決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學習成績”等,家長和孩子們都感受益匪淺,營造了社區關工委工作的濃厚氣氛,參加這個群的人自然越來越多了。

為了引導家長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職責,幫助家長全面學習家庭教育知識,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李元英在社區家長學校裡既當副校長又任教員。她組織家長參觀監獄,接受警示教育﹔到派出所接受禁毒教育﹔同時請市裡專家為家長開辦“防治現代病從娃娃抓起”的培訓課。她本人多次在家長中以“淺談家庭、家教、家風”、“習慣主宰人生”等主題進行教學,每逢暑假還舉行家庭教育經驗交流會。幾年來堅持邀請市關工委文教報告團來社區設“家庭教育”咨詢台。通過學習和交流,社區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明顯增強,科學育子方法進一步提高。許多家長反映,通過學習,對家庭教育有了全新的認識,明白了家庭教育言教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的道理。

面對當前存在家、校、社教育嚴重脫節的情況,學校光教書,少實踐﹔家長依賴學校教育,教育觀念跟不上形勢﹔社區認為教育與我無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情況,李元英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多次下決心要在“家校社”三結合工作上嘗試,讓學生達到全面發展。2018年4月,她主動制訂了“家校社”三結合方案,一邊找上級領導支持,一邊多次與有關學校聯系。經過不懈努力,終於與社區孩子入學人數最多的綠盛學校,共擬了“悅景社區、蜀光綠盛學校三結合教育方案”。她對學校說:“孩子們在學校你們管,回家后有我們社區管,因為我們離孩子最近”,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2019年5月,“三結合教育”啟動儀式正式開啟。

綠盛學校的校長來社區講課,李元英去學校講課,假期辦班時,綠盛學校支援了兩位老師,分別教授外語和舞蹈,到假期課堂來任教。在假期課堂學習實踐中表現優異的學員,綠盛學校發放了獎狀及獎品。

李元英旨在打通家庭、學校、社區的關節,使三者不要再各自為政,而是彼此配合,相互協作。孩子們在校內表現,要及時反饋給社區和家庭,而他們在社區做好事樹新風,也會第一時間傳達給家庭和學校。李元英認為,教育具有整體性,絕不能將之割裂開來。真正關心下一代,是全方位、“三百六十度無死角”地關愛與呵護,不是隻抓孩子學習成績,其他就萬事大吉了。

從事了一輩子教育工作,在李元英看來,之前的孩子們生活條件艱苦、教育環境差,在學校也沒有什麼升學壓力,大多數人很淳朴,但沒有遠大的理想。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孩子們的思想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的孩子們有理想、也有壓力,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麼。這些孩子生活上很幸福,但責任也很大。孩子長大后將肩負起實現中國夢的重任,要成為國家棟梁,光有文化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注重道德教育。因此在關工委的工作中,家庭、學校、社會的三結合是非常重要的。李元英覺得,現在的工作還有很多可以拓展和深入的地方,隻要關工委將工作做實、做細,她有信心將“家校社三結合教育”繼續推行下去,讓教育真正成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幾處各自為政的斷裂鏈條。

每一個孩子,都是祖國的花朵

李元英身兼數職,除了是悅景社區關工委執行主任、社區第一黨支部書記,還是社區居務監督委員會主任,走訪居民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課。2014年的一天,她去社區安置房了解民情,在一個賀姓人家,見到一個模樣漂亮但表現怪異的小姑娘。

小姑娘六歲大的樣子,玩得披頭散發,很高興也很活潑,李元英上前問她:“你叫什麼名字呀?”小姑娘看了她一眼,自顧自跑開了,並不回答。李元英覺得幾分奇怪,又見小姑娘在地上牆上亂摸一氣,兩隻小手臟污發黑,便跑過去“捉”住她,要給她洗手,在洗手時才發現賀家連一塊肥皂都找不出。

這個家庭讓李元英放不下心,當時家裡除了小姑娘,還有她的老奶奶,老奶奶倒是和顏悅色,一直望著李元英羞澀地笑,但問她什麼都是這幅表情。回去后,李元英找社區同志詳細了解情況,才知道這個小姑娘名叫賀夢婷,她母親有智力障礙,生下她不久便離家出走不見蹤影,為了生存,賀夢婷父親常年在北京打工,將女兒托付給年邁的爺爺奶奶撫養。奶奶智力也不高,隻能照看孩子三餐冷暖,別的一律指望不上,孩子六歲了,竟不會開口說話,家裡既無錢也沒人帶她去醫院做檢查。

賀夢婷並未辦理殘疾証,她的爺爺奶奶壓根不懂怎麼辦、以及去哪裡給孫女辦理殘疾証。李元英得知實情后感到十分痛心,真切同情賀夢婷,她和社區干部一起多次帶小姑娘去醫院體檢,為了辦理殘疾証,頂著七八月的酷烈日頭為之來回奔走,所幸終於鑒定為一級語言障礙,辦好了殘疾証。

孩子這麼小,不能一直這樣下去,不讀書不學習,到時長大了什麼都不懂。李元英到處聯系學校,希望能接收賀夢婷。有所小學真的同意賀夢婷就讀了,上了一學期課,賀夢婷還是“跟不上節奏”,並不僅僅是學習進度跟不上趟,她情況更為嚴重一些,課間上了廁所,便忘記自己是從哪間教室出來的,要在走廊晃來晃去走很久,直到任課老師來“認領”。她甚至大小便不能自理,有時好端端地坐在椅子上,忽然就尿了褲子,讓周圍同學捂著鼻子哇啦尖叫。

普通學校不能再接收賀夢婷了,除了語言障礙,她分明還存在智力障礙。李元英心急如焚,多方為小姑娘聯系適合她的特殊學校。開學季,李元英親自領著賀夢婷去貢井輔導學校報名。一晃眼,幾年過去了,從最初的一個字都不會說,現在賀夢婷已具備了基本的表達能力,一看見李元英就高興得手舞足蹈,遠遠地喊起來:“婆婆,婆婆!”孩子會說簡單的“叔叔”、“謝謝”、“再見”等,看到小夢婷身上可喜的變化,會心的笑容爬上了李元英的眉梢。

同樣住在社區的郭紅捷,父親患尿毒症去世。從得知父親生病時,郭紅捷母親就丟下幼女,一個人跑掉,離開千瘡百孔負債累累的家庭。父親去世了,留下年僅九歲的郭紅捷,成為失親兒童,全家僅靠郭紅捷的爺爺在高新環衛站上班的微薄收入過活。

郭紅捷雖小,但格外敏感,對於父親的去世和母親的出走難以釋懷,心裡像是壓了大石頭。紅捷奶奶是個農村老太太,嘴笨言拙,壓根不知道應該怎樣來安慰和開導孫女,隻能眼睜睜看孩子一天天消沉下去。得知情況后,李元英主動走近了郭紅捷。

自從父親去世,郭紅捷成績滑坡得厲害,有次李元英翻閱小學課本時,看到緊貼著課本內封,郭紅捷貼上一張亡父的照片。紅捷奶奶嘆著氣告訴李元英,說孩子每次一翻書,首先看到她爸爸照片,一看照片就哭,兩隻眼睛腫成桃子,半天沒辦法平息心情來好好學習。李元英對紅捷奶奶說,以后不能將照片夾在課本中了,孩子思念父親,可以將照片挂在家裡牆上,放在鏡框裡,但不能夾在課本如此顯眼的位置,否則極為干擾正常學習。再說天上的父親若曉得女兒這樣傷心,他也會不安吶。

郭紅捷英語成績不太好,她膽子小,不敢大大方方地開口念英語。為了鼓勵她學好英語,李元英專門去買了小學生的英語輔導教材,自己來為郭紅捷“開小灶”,輔導授課,並且找了一位高年級的學生與她手拉手結對幫扶,一起參加社區的各項活動,讓郭紅捷感受到友誼的溫暖,不再孤僻,自我封閉。

為了減輕郭家的家庭負擔,從2017年開始,李元英每年主動擔負了郭紅捷在校的伙食費,年年都付出千元的愛心資助,直到2020年,郭紅捷的爺爺奶奶都夠年齡條件,按月領取退休工資,家中經濟情況得到大的改善,李元英才將每年的愛心捐贈,換成了壓歲紅包,贈予郭紅捷,叮囑她要好好學習,多讀書,多思考。

賀夢婷、郭紅捷這兩個姑娘都是李元英的幫扶對象,每逢節假日,她都會送點衣物和禮金,或者邀請她們倆到家裡包餃子、吃粽子,讓她們感到家的溫暖。

在一次走訪過程中,李元英發現社區有一家住房困難戶,祖孫兩代人擠在一間不到8個平方米的房間裡,睡的是上、下鋪,家中連一張桌子都沒有。李元英看在眼裡,記在心裡,第二天就給這家的孫子買了一張書桌,供孩子做作業用。看到嶄新的桌子,孩子非常高興,不停地說“謝謝李婆婆,今后我一定好好學習。”果不然,這個孩子連續兩年被學校評為三好生,這讓李元英感到無比自豪。

每逢六一和其它節日,李元英會帶領全體關工委“五老”人員集體購買禮物,自帶禮金,衣物慰問社區內的殘疾、留守、失親、困境青少年。小區有個自閉症少年,特別喜歡小動物玩具,李元英和老伴一道,專程到恐龍博物館買回一組恐龍玩具,又到書店買來兩本卡通畫本送給他。這個少年因為生病的緣故,以前暴躁起來還會吼叫著胡亂揮舞拳頭,弄傷自己,通過李元英對他的一次次幫扶,不斷接觸關懷,少年放下了戒心,現在看著李元英到家裡來,會露出燦爛的笑容,李元英要走,他拉著李婆婆袖子,神情戀戀不舍。

除了孩子,社區內的獨居老人、殘疾人也是李元英關心的對象,隻要看到有拄拐棍、坐輪椅的人,她都會上前噓寒問暖,有困難的積極想辦法為他們解決難題。鄰居因病住院,李元英和黃雲程去醫院看望,噓寒問暖,將鄰居感動得熱淚盈眶,李元英卻朴實地說,從她來到自貢的那一天起,不知道接受了多少自貢人的善意、暖意,是自貢人教會她什麼是“恩情”,她做得再多也是理所應當。

李元英一生記住了父親的囑托,她迄今黨齡已有45年,終身不忘為黨工作,她的愛心和善舉,贏得了大家的尊敬和愛戴。

戰“疫”時刻,舍我其誰

2020年,全國總動員,打響了疫情防控狙擊戰,李元英不顧七十八歲高齡,積極投身其中,嚴密關注社區防控工作的開展情況。1月28日,得知社區正在征集志願者,李元英毫不猶豫地率先報了名。家人深知李元英的性格,曉得她報名參加疫情防控志願服務后,沒有一個反對,都積極支持贊同,只是叮囑她要注意保重身體。鄰居委婉而好意地勸她,說李婆婆,你年紀這麼大了,志願者的事,留給年輕人去做吧,你就在家裡好好休息,莫弄得最后身體勞累吃不消。李元英卻非常堅定地回答:“我是老黨員了,有困難就該第一個上,相比革命前輩,我這點付出又算什麼呢?”

就這樣,李元英成為社區蹲守樓道的一名志願者。1月30日晚上,從六點到十二點,整整六個鐘頭,按照志願者“六小時換班”的工作制度,李元英值守在凱悅星城小區一戶從湖北返回自貢的居民門口,寸步未離。不管是幫住戶買菜、倒垃圾,還是拿包裹、甚至購買健胃消食片,隻要是住戶的合理要求,李元英都會一一滿足。

天氣冷,一個快要八旬的老人,端一隻小板凳守在樓道,過堂風不時吹來,感覺不一會手腳都凍得發僵發麻,手指頭還能送到嘴巴哈口熱氣,搓一搓生熱,腳指頭冰冷疼痛,跺跺腳碎步小跑,怕影響到鄰居正常休息,再難受也隻能忍著。畢竟上了年紀,不能像年輕人那樣,抱著手機就可以玩個不停,連續幾小時都“機不離手”。老年人看一會手機,眼睛花了,腦袋也有些眩暈,隻好將它擱進兜裡。面前是牆壁和階梯,有時連續幾小時都沒鄰居經過,沒人和李元英說句話,她不但身上發冷,還要強咽孤獨。有幾次,結束蹲守回家后,手指頭僵冷得連筷子都捏不住,老伴心疼壞了,趕緊打溫水來,捉住她凍得紅紅的手,小心翼翼泡進水裡。李元英感受著熱水像千萬隻小螞蟻,輕輕在咬吻自己的指頭,等到知覺恢復,才能擦干手吃飯。

有人開玩笑,說李老師,我聽人講,上海人最是惜命,你這麼拼命干工作,都不像個正宗上海人了。李元英正色道:“我也是上海人,但是,我不怕死。隻要自己身體扛得住,就要一直堅持下去,這樣才對得起自己的黨員身份。”

除了蹲守,李元英還堅持每天對小區進行巡查,查看是否有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小區,各個角落是否按照要求進行了消毒,安保人員是否嚴格按照規定擔負起自己的責任等等。每天一大早,她就站在小區門口,手裡捏著“槍”,驗查進出小區人員的體溫。晚上“值班”到九點,進出門的人漸至稀少,她才一番囑托和叮嚀,將工作交給安保來繼續。日復一日,李元英已經為抗疫工作奉獻了一百多天的寶貴光陰。她一點都不覺得這是奉獻,笑呵呵地說,受疫情影響,大家聽指揮閉門不出,但她這樣的老人家在家呆著干什麼呢?難道從早到晚看電視?那多無趣!

在李元英的字典裡,“責任心”佔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假期課堂的志願老師先本蓮說,在2019年8月,李元英老師因腎囊腫,做了手術,她上午做手術,下午竟避開醫生的視線,自己偷偷“出院”了,她是放心不下社區的假期課堂。假期課堂,先本蓮正在給孩子們講英語,見到李元英嚇了一跳,李元英做個手勢,讓她不要聲張,繼續講課。李元英聽完課,又仔細檢查了孩子們的名冊登記,這才放心地離開。

先本蓮講到這裡,哽咽不能言語,因為從三樓走下去的每一梯每一步,李老師都走得萬分痛苦,她忍受著傷口的巨大不適,手拄著樓梯扶手,一點兒一點兒地往下挪。短短幾十梯,挪得額頭上聚了滿滿一層汗滴。

為什麼“退而不休”,又為什麼奉獻不止?也許是李元英這個異鄉人,太愛太愛自貢這片熱土了吧,她曾說過這樣的話:“我們在自貢生活了快半個世紀,大半生都在自貢,我們的后輩更是生長在自貢,我們就是自貢人,死了以后也要葬在自貢。”自貢曾給予她物質的貧困、環境的窘迫,曾讓她水土不服舉目無親,但自貢更讓她收獲了人間最好的真情實意,年華如水流逝,幾十年彈指一揮間,李元英對自貢的感情,早已深入骨骼,深埋肺腑,成為最堅實的力量,最溫暖的依靠,她心甘情願用自己的光和熱,去點亮自貢的夜。夏初,疫情平緩,“燈會之都”自貢的彩燈又次第點亮,明媚人間,在這眾多的璀璨和華麗中,莫不有一朵心香無塵的蓮花燈,便是李元英的大愛精神,使之閃爍,光芒萬丈?

作者簡介

何競,工學學士,文學碩士,在國內公開出版的報刊雜志發表文章多篇,2016年,長篇小說《我的1911》成功簽售影視改編合同,系報告文學集《感動》作者之一,曾在《佛山文藝》上連載長篇小說,在《女報》開設個人專欄。作品散見於《四川文學》《小說月刊》《微型小說月報》《讀者》《青年文摘》《家庭》《微型小說選刊》《文學港》等百余家刊物﹔與人合著《人·鬼·情》系列書籍(時代文藝出版社)、長篇小說《落鳳坡》、長篇報告文學《向往》等﹔曾是新浪彩信全國簽約的三大寫手之一。

(責編:章華維、羅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