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降價帶來的“蝴蝶效應”

2020年01月14日08:48  來源:新快報
 
原標題:藥品降價帶來的“蝴蝶效應”(1)

大事 4

77家查賬風暴

2019年6月,一場針對醫藥行業開展會計信息質量檢查的查賬風暴開啟,由國家財政部和醫保局合作出手,涉及77家藥企。

其中,財政部監管局檢查15家藥企,包括恆瑞醫藥、復星醫藥、上海醫藥、步長制藥、華潤三九5家上市醫藥龍頭,以及賽諾菲、施貴寶、禮來3家國際知名企業;31個地方財政廳(局)共檢查62家企業,涉及智飛生物、同仁堂、天士力、石藥集團等22家上市公司或其子公司。其中,恆瑞醫藥、盤龍藥業、南京正大天晴、沈陽三生制藥、石家庄四藥、石藥集團歐意藥業等知名藥企在7月初國稅總局武漢市稅務局稽查中已被查出,有商貿公司為其虛開了增值稅普通發票。

記者點評

這是一場醫藥行業的風暴。

醫藥企業的虛假票據多與藥品回扣相連。藥企應做到費用真實、成本真實、收入真實,這些看似對其財務方面的要求,其實全部指向業務的真實。早在2014年底福建“兩票制”實行那年,財政部廈門專員就調研了福建“兩票制”,發現“兩票制”仍不能從根本上抑制藥價虛高,反倒使藥價高開。查賬風暴釋放的信息是,“別以為我們什麼都不知道”。雖然查賬對象難以全覆蓋,但涉及眾多知名藥企,其警示作用還是很強大。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醫保局也參與了此次會計檢查工作。行內人士認為,這釋放了兩個信號,一個是此次查賬在關注藥企財稅合規問題的同時,還關注醫保基金使用的問題;另一個是國家醫保局通過查賬確定藥企成本結構。據了解,抽查企業由財政部和國家醫保局共同選定。國家醫保局通過查賬,更容易弄清藥企的藥品成本、費用、收入結構,徹底了解藥品價格中究竟還有多少水分,為下一步的醫保政策、藥品帶量採購提供決策依據、談判空間。

在“兩票制”、醫保控費等政策背景下,對藥企的查賬還會繼續,涉及范圍也會越來越廣,打擊力度隻會越來越嚴。這也告誡了藥企,帶金銷售這條路走不通了。

大事 5

藥企積極加入醫保談判

經歷了半個月的談判和后續協商,2019年《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終於在2019年11月28日正式發布,並在2020年1月1日正式實施。

2019年度醫保談判共涉及150個藥品,包括119個新增談判藥品和31個續約談判藥品。其中,有70個新增藥品通過談判進入醫保目錄。經過本輪調整,2019年版目錄共收錄藥品2709個。

記者點評

“四個產品談了兩天,很累。”參加2019國家醫保談判,有的藥企一個藥就談了兩個小時。對藥企來說,有的不設低價的競爭性談判更是讓他們步步驚心,擔心一失足成千古恨,一不小心就與良機失之交臂。

國家醫保目錄掌握著大部分公立醫院的銷售市場,因此對於企業來說,進國家醫保目錄顯得非常重要。在這次醫保談判中,跨國藥企面臨的壓力和困境顯而易見:藥品降價的壓力,原研藥專利過期和仿制藥/創新藥擠壓市場空間等的壓力,因此,設法進入醫保目錄勢在必行。而擁有中國市場佔比不高、專利將過期的原研藥,讓企業更願意抓住這次“團購”機會搶佔市場份額。

雖然入選藥物基本打對折,但有創新能力、獨家品種的企業,能夠通過藥品納入醫保減少營銷費用和時間,在“團購”保量大情況下,以價換量,銷量十數倍增長,也有很好的利潤增長。

其實,以價換量只是一個形式,具體怎麼玩對自己最有利,每家藥企都應充分了解自身優劣和政策利弊,組合拆分、收放自如,才能玩出最漂亮的花樣。

大事 6

內地藥企赴港上市

2019年以來,先后有基石藥業、康希諾生物、維亞生物、方達控股、邁博藥業、瀚森制藥、復宏漢霖、亞盛醫藥、東曜藥業、中國抗體、康龍化成和康寧杰瑞制藥共12家生物醫藥公司在港上市。這12家公司的IPO募資總額達到305.82億港元,折合39.35億美元,超過歐洲生物醫藥公司同期籌集資金的10倍。並且在這12家生物醫藥公司中有8家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且2019年的募資額同比增長了約35%。

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在滬、深交易所挂牌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共18家,大部分選擇科創板。

記者點評

港股上市新規和內地科創板為醫藥產業投資提供了歷史性的新機遇。自2018年4月底港交所推行新政,允許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后,內地科創板也在2019年6月表示支持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戰略新興產業發展,醫藥生物企業內地IPO才算有點熱情。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在滬、深交易所挂牌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共18家,大部分選擇科創板。

2018年以來,港股IPO迎來熱潮,流程簡便、條件寬鬆、成功率高、排隊時間短,成為企業熱衷於赴港上市的主要原因,融資也更方便快捷,且更適合那些擁有海外戰略的企業。

但“未盈利”是一道兩難的選擇題。一方面,企業“未盈利”可以選擇赴港IPO更方便快捷,以實現募集更多資金以支持進一步研發和商業化的目的;但同時,以為“未盈利”藥企面臨藥品上市審批時間長、市場競爭隨著時間逐漸加劇、銷售能力短板等諸多風險,使得他們的投資風險相對較高,投資者雖關注但仍疑慮重重,這也是這些“未盈利”藥企香港上市后股價頻現破發的原因。

而與之相反的是,科創板上市的藥企境況卻一片大好,多數企業股價表現較好。尤其是科創板醫藥生物企業,股價普遍漲幅較高。

撇開其他因素,赴港IPO還是選擇內地科創板,相信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和對比,躍躍欲試的醫藥企業會更慎重地考慮。

■新快報記者 梁瑜

(責編:袁菡苓、章華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