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提出

成都市將建6種公園社區 各有建設特點

2020年01月06日07:53  來源:成都日報
 
原標題:我市將建6種公園社區

  相關新聞

  郊野公園景觀化 景區化 可進入 可參與

  《導則》提出構建3大類、15小類、50余種的公園體系

  公園分為哪些類型?每一種又該如何建設?將於最近印發的《成都市美麗宜居公園城市規劃建設導則(試行)》(以下簡稱《導則》)對此提出了系統要求。

  公園有哪些分類?又該分別如何建設?《導則》給出了答案。《導則》結合成都自然資源稟賦與功能,提出構建星羅棋布、類型多樣的3大類、15小類、50余種的公園體系。

  其中山地公園依托“兩山”區域,建設世界品質的自然與文化遺產富集區。鞏固兩山的生態屏障功能,將龍門山自然生態公園打造成為生態發展示范區、美麗自然山水典范區﹔將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打造成為世界級品質城市綠心、國際化城市會客廳和高品質市民游憩樂園。要保護自然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保護、維護其生境﹔每個公園至少有“雙通道”進出,以保障應急安全,提高救援效率,並保証連接山地公園的各條道路之間的連通性﹔要結合服務中心、服務節點或山頂開闊處設置直升機停機坪,便於開展緊急救援。

  郊野公園在保障區域內農業生產基本功能前提下,按照“景觀化、景區化、可進入、可參與”的原則打造,溶解公園邊界,融合自然景觀,詮釋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重現沃野千裡的大美景象﹔推動農商文旅體融合發展,實現鄉村振興。在建設模式引導方面,以特色鎮為服務中心,農村新型社區和林盤聚落為服務節點,通過主要道路、旅游通道和綠道串聯,構建“農業景區/農業園區+林盤+特色鎮”的發展模式﹔通過“整田、護林、理水”,重塑川西田園風光,讓農田成景觀、農居成景點、農村成景區,提高郊野公園的旅游吸引力﹔打造一批“國際范”“天府味”示范性精品林盤,形成“林在田中、院在林中”的新型林盤聚落體系﹔植入商務、會議、博覽、度假、雙創、社團組織等多種功能,在天府新林盤中可以進行商務年會、行業峰會、高峰論壇、企業慶典、項目發布等,還可以成為創業團隊創新研發、產品設計、技術創作的基地,各類運動協會、文藝協會、老年協會的鄉村基地。

  城市公園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升環境質量,延續歷史文脈,展現城市活力,塑造高品質綠化景觀,打造市民滿意的活動空間,滿足全年齡段、各類人群需求,實現全民共享。適當增加以市花芙蓉為主的各類花卉植物,市樹銀杏為主的各類色葉植物的使用﹔通過園藝林木、植物雕塑、花卉雕塑、藝術圍牆的打造,實現植物與藝術,自然與人工的巧妙結合,凸顯成都特色﹔在游人集中區,宜選用冠形優美、形體高大的喬木進行遮陰﹔兒童活動集中區宜種植萌發力強、直立生長的中高型灌木或喬木,並宜採用通透式種植,便於成人對兒童進行看護﹔商業步行街內綠地的喬木栽植應與建筑立面及景觀相協調。路面寬度受到限制的步行街,應採用花壇、樹陣集中布置,也可採用活動性的盆栽、棚架、花架、格柵吊盆對建筑物立面進行立體綠化。

  《導則》還對天府綠道提出了相關規劃建設標准——結合綠道沿線景觀特色,根據綠道所處位置的不同,可分為生態型綠道、郊野型綠道和都市型綠道。其中生態型綠道指依托生態區、風景區、自然水體、林地等設立,適度引入人的活動休憩空間,同時注重對生態資源的保護、對動植物棲息地的維育,達到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利用。

  郊野型綠道主要依托城鎮建設區周邊的開敞綠地、水體、田野等景觀資源設計,旨在為人民提供親近、體驗自然的綠色休閑空間。都市型綠道在城鎮內部,依托城市綠地聯系城市道路、廣場、公園等公共空間,構成城市慢行交通系統的有機環節,形成連貫的綠色網絡體系,提升都市環境品質。記者 袁弘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