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米千滴汗”,节约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据人民日报消息,我国每年浪费的粮食约为3500万吨,接近中国粮食总产量的6%。而今年全球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的人口数量,可能由1.35亿增至2.65亿。所以,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每一粒米都值得被好好珍惜。
“光盘”送优惠券、推出“半份菜”、“N-1”点菜模式……连日来,各地都在创新方式倡导节约之风,令人欣慰。但与此同时,有餐厅依据人的体重数据决定其点菜量,还有餐厅规定食客有剩菜就扣服务员绩效……某些餐厅“倡导节约”的方式似乎走得有点偏,同样引起了网友热议。
按体重数据点餐,显然缺乏科学依据,胖的人未必能吃很多,瘦的人也未必就吃得少。就像网友所言,“杜绝浪费没问题,但不能剥夺别人吃饱吃好的正当权利吧”。因为食客不“光盘”就扣服务员绩效更说不过去,客人要点菜难道服务员还能不答应吗?
实际上,抵制“舌尖上的浪费”,并不是要和“吃饱吃好”形成对立。让“光盘”成为“食尚”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比如,有的餐厅设立了专门区域展示菜品份量大小,让食客告别“盲”点;有的单位食堂通过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了更精准的食材配置;外卖平台上,不少菜单列表也有“够X人食用”等提示。
笔者对“节约”的理解,是倡导“健康、科学地饮食”,而不是为了节约而节约,在形式上“搞噱头”,让事情变味儿。须知,厉行节约并非只是食客或服务员的事儿,从食材入厨到食客用餐完毕后的处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节约意识。不论是在外就餐还是居家煮食,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找到“吃得舒服”与“杜绝浪费”的平衡点,以更为人性、切合实际的方式凝聚共识、形成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