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军鄱阳抗洪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

2020年07月24日09:27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火箭军鄱阳抗洪 洪水不退,我们不退!

  参加抗洪救灾的火箭军战士们

  周文芳

  在鄱阳县油墩街镇,随处可见“洪水不退,我们不退”“火箭军来了”等振奋人心的横幅。据了解,此次中国火箭军常规导弹某部为抗洪抢险派遣了上百名战士,担负油墩街镇长达18公里的大堤巡坝、堵塞管涌、疏散群众等关键任务。这群战士既有男兵,也有女兵;既有“00后”,也有兵龄近30载、即将退伍的老兵;既有能上大坝堵泡泉的战士,也有心细如发为村民义诊的医疗军……

  近几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一路随军,近距离进入到火箭军的军营、宿舍以及他们所在的抗洪一线,记录这群不畏环境困苦、一心保卫人民的火箭军战士的日常。

  “兵王”老周

  有他在大家才放心

  “老周,你涂好了防血吸虫的药膏吗?不要下水捞了,赶紧上岸”“老周,不要跑得太远,单独作战太危险”……在鄱阳县油墩街镇荻溪村,火箭军战士们开展水葫芦清理工作时,“老周”的名字是被张刚营长叫到最多次数的一个。

  7月22日,正值大暑,烈日当空,顶着35℃的高温天,火箭军的战士们乘着村民们的船只,深入到被洪水包围的房屋中,打捞清理水面上的“水葫芦”。由于洪水漫涨,气温升高,这些水葫芦密密麻麻地缠绕在了房屋及建筑周围,对于后续的排涝工程及消杀工作都造成很大影响。

  清理水葫芦,战士们采取人工打捞的方式。从上午10时一直干到中午12时,再从下午3时干到日落。战士们划着船,从荻溪村村口一点点划到水域深处,进入被洪水淹没的房屋之中。还有些战士穿过两栋房屋中间狭窄的走道,连抓带扯地将水葫芦丛叶成片捞起。

  水葫芦根系发达,且根部长有细刺,战士们即便戴着手套,也常常会被扎伤手掌。对这些烦恼,老周毫不在意,他常常一头扎进了水里,一手抓着一个电风扇后盖,一手捞着水里的水葫芦……不一会儿,老周打捞起的水葫芦就盛满了他身后的小船。年轻的战士们看在眼里,心里也默默地敬佩着这位以身作则的“周班长”。

  周文芳今年49岁,已有29年兵龄的他,是年轻战士口中的“周爸”。在此次执行抗洪抢险任务之前,周文芳原本正在家中休假,他的女儿今年高考刚刚结束,原本计划一家人一同旅游的“周爸”,在得知任务后,毫不犹豫地主动请战,要求随营出征。在抗洪一线成立党员突击队时,他又第一个戴上了红袖标,冲上抗洪抢险最前线。

  在洪水面前,这位老兵干起活儿来永远是冲锋在前。“他永远都是一声不吭埋头苦干,干活永远第一个上,收工永远最后一个走,每次围堰构筑完成后,都会仔细检查一遍稳固性才放心,有他在,我们心里都会格外有底。”一位战士告诉记者。

  在记者的眼里,周文芳好像是一个万能的“哆啦A梦”。

  7月20日上午11时,周文芳跟随部队乘风破浪去往西河圩堤对岸的孤岛村——港湖村。刚刚在村口落脚、扎好帐篷的他们,立马被村民们“围”住了:有中年妇女抱着几个月大的孩子过来理发;有村民推着坏掉的三轮电动车,询问他们能否修理刹车片……

  从拿推子帮村民理发,到拿起子帮村民修车,周文芳都得心应手。记者笑问:“修完大越野车和战车再来修小三轮,会不会有些大材小用?”

  周文芳笑着说:“从大越野到小三轮,人民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就要会什么。”

  护士长王慧慧

  她是护士,也是战士

  为保护好当地村民及救援官兵们的身体健康安全,部队还派出一支医疗小分队。随军医院院长王桂尧介绍,他们总共出动了包括消化内科、肾内科、骨科、外科、检验科等六个科室的主任级医师,以及一位护士长和护士。

  护士长王慧慧已经在部队连续工作了十多天。看起来个子不高、身板单薄,但王慧慧的战斗力却极强。前几日,由于战士们总需要上堤坝扛沙包,王慧慧便总是主动随队,顶着烈日,为他们发放防暑药品,第一时间处理战士伤口或身体不适的情况。有时,战士们执行任务回来很晚,王慧慧也会坚持巡诊,为官兵检查伤口。因此那段时间,她每天休息的时间都不到4个小时。

  医疗队的日常工作除了保障火箭军战士们的健康之外,还包括去各个“孤岛村”里义诊。

  7月21日上午8时30分,记者随火箭军战士及随军医疗队一同乘坐冲锋艇,从龙尾村出发,到达约10公里外的晏桥村,为滞留在该村的约400户村民进行义诊服务。由于人手紧张,记者当起志愿者帮助护士长登记前来取药和抽血的村民姓名,1小时便登记了38人,大部分患者的年龄在50岁至80岁,病症五花八门:从常见的皮疹、皮肤病、感冒、肠炎、胃病到心脏病、关节疼痛、结石等。医师们桌上的一沓诊疗单很快用光,护士长王慧慧更是从始至终都忙得顾不上喝一口水,她一边为村民们抽血,一边还得看村民的诊疗单,从上百种药品中快速准确地找到药物,并写清用药说明,工作强度非常大。

  随行的一位年轻护士告诉记者,原本她提出希望和护士长轮流出任务,“但是只要官兵一出动,护士长就会跟过去。说实话,这么热的天,我二十几岁都有点吃不消,但是护士长依然坚持。”

  王桂尧介绍,他们是一支野战医疗队,“我们是医生,但同时我们也是战士。”

  10余名女兵

  男兵扛沙包 我们装沙袋

  在此次出动的上百位火箭军抗洪战士中有10多个女兵。张晓玮是一名基层排长,出生于1996年的她6年前因为向往军旅生活报考一所军校。大学四年毕业后,她正式成为一名火箭军女战士。

  7月9日晚,部队收到驰援鄱阳县油墩街镇抗洪抢险的指令后,许多同龄的男兵奔赴一线,这让张晓玮格外羡慕:“这样的锻炼非常不容易,所以我们排很快写下了请战书,如今前来抗洪一线的10余名女兵全都是我们排的。”

  据张晓玮介绍,女兵们平时主要负责的工作是后勤保障,照顾官兵们的日常饮食及生活外,她们也会随营出动,“男兵们扛沙包,我们女兵就在那儿装沙袋,或者协助他们搬运,刚来的前几天,除了白天的后勤保障工作和外出的村民服务工作之外,晚上7时到11时,我们还需要帮忙装沙袋。即便碰上生理期,女兵们也几乎一声不吭地会照常完成任务,和男兵差不多。”

  肖露也是参与抗洪的一名火箭军女战士,今年22岁的她,在部队已工作4年。一头短发的她看上去非常利落,肖露告诉记者,每次随营外出,她的工作强度都会很高,“我们依然会抢着去前线,因为看到男兵们非常辛苦,我们不愿意只负责后方,如果能去前方帮他们一点,他们就能轻松一点。”肖露说。

  肖露告诉记者,4年的军旅生活,让她收获了比同龄人更多的成长:“在部队里,我收获了比同龄人更多的东西,那就是担当和责任感。”

  鄱阳县荻溪村

  决口合龙

  在鄱阳县油墩街镇荻溪村,一座外表簇新、蓝顶白墙、呈45度倾没于水中、只露出一角的房屋。该座房屋所在的一侧,有4栋的房屋已完全被水淹没冲倒,堤坝上形成了一个长约七八十米的决口。

  自7月22日,当地结束降雨后,江西一家企业调配了40辆大卡车进行轮番作业,开展决口封堵。据该项目负责人彭瞧瞧介绍,23日晚,崇复圩上的这一个决口已顺利合龙。

  7月22日上午9时,广州日报记者乘坐福建“火焰蓝”消防队的救生艇,前往位于荻溪村的决口处。决口位于西河圩堤西侧的崇复圩,水深约10米,长度约70-80米,在记者到达之前,大卡车已在此开展了近一个小时的决口封堵抢险工作,封堵了10余米。而在围堤上,排列着一道长长的拉料车,每一辆大卡车上运载着数吨黏土。

  据彭瞧瞧介绍,在7月18日接到鄱阳县政府要求封堵鄱阳县油墩街镇崇复圩三个溃口的工作指示后,公司便调集十余名抢险人员于19日奔赴现场,并于当日制定施工方案,安排了共4台挖掘机,2部装载机,1台压路机,80余辆土方运输车辆进场作业。主要工作任务为溃口的土方填筑。

  但由于受当地20日暴雨影响,不得不暂停施工,7月21日晚,天气放晴,第一车黏土抛向决口处,当晚围堵了近5米的决口。

  直至22日晚6点,工程队已完成了第一个溃口三分之一的工程量,围堵决口缩短至约50米,并于23日晚完成了围堵工作。

  彭瞧瞧告诉记者,对于决口围堵抢险,他们采用“24小时换班工作制”,白天安排40辆大卡车轮流运输黏土,晚上安排20辆车进行运输。目前黏土均是由4公里外的地方运输而来,每封堵一米长的决口,约需使用80立方米的黏土。

  在完成该处溃口的封堵工作后,该工程队还将继续修复其他两处决口,每个决口封堵时间约需4至5天,预计将花10天左右完成全部封堵工作。决口合龙后,抢险人员还需后续组织对合龙后的圩堤进行反滤黏土及加高培厚工作,恢复堤身原有面貌,确保堤防结构及防渗稳定,便于车辆行驶和工程建设。(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肖欢欢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程依伦、肖欢欢)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