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的马头器物。
长乐未央铭文镜(西汉)。
击鼓俑(东汉)。
发掘的北宋古墓。
7月22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从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眉山彭山区发现墓群大坟包墓地,时间跨度从战国至明清时期,初步推断为古蜀遗民埋骨之地。
据介绍,彭山区武阳安置房一期大坟包墓地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街道五一村,海拔435米。东侧为岷东大道,西侧为武阳故城址保护区,南侧为川西小镇,北侧为待建政府预留用地。墓地位于一山坡上,地势起伏较大,西、南高,东、北低。
今年3月底,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彭山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对该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至今年7月下旬,已清理完成各类遗迹192个,其中墓葬165座、灰坑13个、沟11条、陶窑3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西汉、新莽、东汉、三国—两晋、唐、宋、明、清,出土陶、铜、铁、瓷、木等各类器物900多件(组)。
发掘出土墓葬165座
时代从战国至明清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场考古负责人李万涛介绍,墓葬清理完成165座,时代涵盖战国晚期、西汉、新莽、东汉、三国-两晋、唐、宋、明、清时期,墓葬形制有土坑墓、砖室墓、石室墓等,出土陶、铜、铁、瓷、木等各类器物900余件(组)。以西汉墓葬、新莽时期墓葬、东汉墓葬数量较多。
其中,西汉墓葬有38座,可分为长方形(或梯形)竖穴土坑墓、斜坡墓道凸字形竖穴土坑墓以及瓮棺葬等,部分墓葬有排水系统。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陶器有锺、圜底釜、圜底罐、瓮、钵、盆、甑、双耳罐、三足陶釜、陶水管等;铜器有铜镜(长乐未央铭文镜、四乳四蟠龙纹镜)、半两钱、五铢钱等;铁器有环首铁削、铁锸、铁矛等;漆器有漆盘等。
新莽时期墓葬23座,可分为斜坡墓道长方形砖室墓、长方形砖棺墓。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等。陶器有平底罐、钵、碗、器盖、圜底釜、案、耳杯、陶环、陶鸡、陶鸭、陶狗、人物俑等;铜器有货泉等;铁器有环首铁削等。
东汉墓葬有35座,均为斜坡墓道,根据墓室形状可分长方形砖室墓、斜坡墓道凸字形墓。随葬品主要有陶器、铜器、铁器、银器、漆器等。陶器主要有鼎、锺、圜底釜、罐、灯、甑、壶、瓮、钵、摇钱树座、击鼓俑、文官俑、侍女俑、陶鸡、陶狗、陶马等;铜器有铜镜(昭明镜、六乳六禽鸟镜)、五铢钱、摇钱树叶、铜饰品、盖弓帽、带钩、青铜管等;铁器有环首铁削等;银器有银指环。
或为古蜀遗民埋骨之地
有重大学术价值
据介绍,大坟包墓地分布面积大、墓葬形制多样,分布规律、时代从战国晚期延续至清代,是彭山区首次发掘的大规模土坑墓、砖室墓墓地,极为重要。对研究该区域各时期葬制葬俗以及年代序列的建立有重要意义。
彭山区在先秦时期应属蜀国辖地,秦灭巴蜀后设置郡县,于其地置武阳县,两汉、蜀、晋因之,属犍为郡。“蜀王败逃后死于武阳城。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有古蜀国后裔继续生活在当地。”李万涛认为,目前以及接下来发掘的墓葬中,应该会有古蜀遗民的位置。该墓地的发掘进一步佐证了彭山区的城市历史,在成都平原尤其是眉山城市发展史中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大坟包墓地时代从战国晚期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墓葬时代的延续、随葬品组合的变化体现出巴蜀区域文明向中华文明统一的进程,有重大学术价值。(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戴竺芯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