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兼程来看“她”

2020年07月20日09:24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大雨一直在下,气氛相当融洽,一把把雨伞下,人们笑开了花。

7月16日,成都暴雨。千山万水,风雨兼程,大雨挡不住谢克昌和陈勇两位院士来看如花似玉的“她”——一个“墙上种菜”的创新项目。

两位院士一行参观科道农场。刘海天 摄

冒着大雨,原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现任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谢克昌与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无废城市”发起人之一的能源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陈勇一行,来到位于成都市双流区的科道农场,现场参观了“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也就是科道农业创新模式。

谢克昌院士(中)、陈勇院士(左)与科道公司负责人宋志远交流。刘海天 摄

科道农场的牛栏及沼气罐等设施。刘海天 摄

农场工作人员介绍,这个项目能把四公里范围内的城市居民大小便进行集中处理,转化成沼气和肥料后循环利用到城市住宅,进而种出有机瓜菜。项目一旦得到推广,将可以给国家带来重大深远的改变,比如:整个城市就变成了一个布满鲜花绿叶的大公园,全国城市里可以增加大约3亿亩的新良田,可以大幅度改善食物品质,可以节省污水处理成本、减少环境污染,可以给城市市民亲近自然、学习知识、提高技能的机会,还可以明显节约社会运输成本、环境成本、时间成本等等。

新安社区里可以养鱼、种菜的示范点。刘海天 摄

在科道农场参观了项目的“1.0版本”后,一行人步行到附近的新安社区,察看项目的“2.0版本”运行情况。这里在菜架下挖掘了水池,可以养鱼。水池附近在建鸡舍,鸡粪入鱼池,鱼池沉积的淤泥可以作为肥料使用,形成了可循环的立体养殖模式。

科道项目3.0版本现场展示。刘海天 摄

随后,众人驱车来到双流区东升街道五洞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参观项目的“3.0版本”。这个版本是结合现有住宅小区打造的,可实用,也可商业化。

抬眼望去,楼顶空间里绿意盎然,层叠摆放的几十个种植箱中培育的各类蔬菜瓜果长势喜人。上层养兔子,底下种瓜菜。项目实施负责人介绍,结构分层带来动植物的分层,原来空旷的楼顶成了一个有机的循环种养殖系统,不但生产有机果菜,还生产有机肉类。

依托小区住宅改建的实用性科道项目3.0版本。刘海天 摄

参观之后,谢克昌院士评价说:“城乡四态循环农业建筑系统这个理念很先进,具有创新引领的意义,现在是一个实践示范阶段,前景可期。”科道公司总负责人宋志远作为项目的探路人和实践者,决心大、目标大,但是面临的推广难度也大。因为这个项目的推广,需要党委、政府的认同和支持,还需要住建、环保等相关部门在建筑标准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忠孝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诚。”谢克昌院士高兴地寄语科道公司员工要奋发有为,做好项目。他说,“智山慧海传薪火,愿随前柴作后薪”,中华文明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承光大的。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谢院士警示并勉励项目人员,要兢兢业业把项目做成功。每件事都有开头,但不一定有结尾,有意义的事,要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作为一位古稀老人,也是一位资深专家,他用《诗经》里的古训,表达了对项目成功的殷切期盼之情。

两位院士参加座谈。刘海天 摄

“要想复制推广你们的理念和项目,必须要标准化。在推进过程中就要把标准建立起来。先是企业标准,慢慢再是行业标准、国家标准。”陈勇院士认为,这个项目很有意义。他还建议,科道要尽快把项目成果市场化,结合现代化网购模式,探索好合适的营销模式。可以把吃不完的有机水果做成果酒以升值并储存,还可以在农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

科道农场内涨势旺盛的作物。刘海天 摄

据了解,此前已有多位著名科学家对“城乡循环农业建筑系统”做出了高度评价。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中国智慧农业开创者汪懋华率领考察团来川考察时,就曾对科道公司这一破题世界性城市难题的“智慧系统”予以肯定。他说,“科道智慧’项目具有创新性和引领性,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是践行新发展‘理念、创新城市发展治理的一大抓手。”中国科学院院士、天津大学教授彭一刚先生认为:“这个理念与思路很新,如果得以实施,将会极大地推动城市住房的生态化,并保障居民的健康水平。”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清华大学钱易院士也充分肯定了该项目的创新性、先进性和发展前景,希望能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及时得到推广。 (通讯员 刘海天)

(责编:章华维、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