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加快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2020年07月14日07:13  来源:成都日报
 
原标题:唱好“双城记” 共建经济圈 加快形成引领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对于成都来说,加快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不仅是中央赋予成都增强承载能力、发挥带动作用的重大责任,也是赋能成都发展的历史机遇。

将成渝放诸中国地理版图之中,成渝地区双城之“圈”里,是中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7月10日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同时对成都提出了具体要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加快天府新区、成都东部新区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两区一城”建设,大力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持续提升门户枢纽地位。

坚定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成都与重庆,相向发展、协同而进。成都的“极核”与“主干”担当,使命在肩重千钧。

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刚刚过去的数月里,成都东部新区挂牌、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发布、成渝高铁提速……成都接连推出的“首次”创新与探索,持续拉近着成渝两城之间的距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稳致远地加速前行。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成都将深刻把握“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坚定不移做强成都极核和主干功能,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地见效,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顺势而为

赋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5月6日上午,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位于成渝发展主轴,管理面积覆盖920平方公里的成都东部新区,以省级新区的面貌崭新亮相。挂牌首日,成都东部新区举行重大产业化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2385.03亿元的51个项目现场开工,实现“开门红”。

三年磨一剑,向未来而生。成都东部新区的挂牌,吸引了各界关注目光。在各方看来,成都东部新区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平台,也是成都寻求城市发展空间的新承载,更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新格局中向西向南开放的新枢纽。

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认为,东部新区将推动生产力沿龙泉山东侧布局,有利于充分发挥成渝发展主轴重要支点的先导作用和引领效应,以点连轴推动成渝相向发展,带动成渝中部区域城市群快速崛起,共同打造世界级城市群。

事实上,从成都城市自身发展来看,设立东部新区也是势在必行。作为实际服务人口已超过2100万的超大城市,成都城市空间调整已成必然。

放眼全国视野,“成渝地区”一直以来都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极核”——今年以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中央层面多次提及,中国西部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和西部城市角逐全球竞争的战略布局,让成都和重庆成为“对内对外的两个极核”,两个区域中心城市要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核驱动”的格局。

党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目标定位已然清晰。在中国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换而言之,这个“一极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是为成渝地区未来发展进行把脉后确定了战略方向。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研究员、民盟中央经济委副主任冯奎指出,落实到具体层面的“一极两中心两地”,抓住了成渝地区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指出了未来发展的路径。成渝地区的定位,强调“双城经济圈”,主要是要充分发挥两地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以中心城市带动经济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来说,这个提法更加准确,从兼顾历史、准确反映现状的角度,强调成渝地区;从新动力、新路径和新目标的角度,强调双城经济圈,有利于制定科学的规划,推动高质量发展。

明晰的路径,也让成都的机遇着力点更为清晰。作为“主干”城市,成都正加强与新一轮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度对接和有机融合,事实上,这些都有实证可循。

北京大学中国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李国平认为,这座始终站在中国内陆开放前沿的城市,借力国家战略的支持,正释放出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巨大潜力,也正在迎来开放发展的新格局。李国平补充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做强两个区域中心城市的极核作用,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竞争,是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

应势而为

协同合作让“圈内好友”加速同频共振

今年3月13日,中铁二局正式对外公布拿下成渝中线高铁勘察设计项目。业内认为这是继年初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后首个重磅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

眼下,对于成渝地区而言,似乎正进入一个重大国家战略支持下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季”。

成渝两地之间,企业在对方城市办营业执照,不用来回奔波两趟,在家门口一天内就可以搞定;通过“成渝双城青年创业孵化载体联盟”,两地青年创业者精准对接双创资源,助力创业项目孵化加速……盛夏时节,川渝创新创业圈对话互动沸腾开来。

成渝相向,给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不久前,位于成都天府软件园的携恩科技就接到了重庆沙坪坝区政府抛来的合作橄榄枝。“在未来,我们要抢抓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把重庆作为我们川企出川的桥头堡和第一站,为推动成渝两地科技创新中心的建立,贡献企业的一份力量。”携恩科技董事长刘洋表示。

“火热”的何止是创新创业圈,放眼成渝两地之间,“协同”“合作”已成为高频词。成渝两地积极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协同融合;奏好“生态曲”、加速民生政策对接融合等一系列部署均有了实质性进展。协同合作的加速度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唱好“双城记”,成渝绘出了协同发展的新画卷。

7月3日,成渝“双城文创旅游直通车”发车。成渝“双城文创旅游直通车”系列活动,建立了成渝两地文旅互动合作通道,并正式开启了今年成都与重庆在文旅领域共享合作之旅。两地计划运用这个通道,每月开展一次互动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成渝两地在文创、旅游等相关领域的广泛合作。

7月10日,成渝签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两地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准入管理协议》。两地之间就建立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行政许可互认、分支机构设立、从业人员资格互认、人力资源市场协同监管等工作达成共识。

成渝两地已明确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突出交通污染和PM2.5、臭氧污染协同防控,以实现成渝地区优良天数增加和PM2.5浓度下降为重点,持续提升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能力和水平,一起奏好“生态曲”。

协同共进,不止于此。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深化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药品及医用耗材招标采购……这都契合了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首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时明确的“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为此,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表示,这意味着成渝两地在谋划工作时,要更加统一到一体化的理念之下,共同发挥西部地区增长极的带动作用。多领域的合作,既是现在阶段的探索,更像是为未来成势的一种积累,让人充满期待。

开局起势

成都肩负全省主干和双城极核作用

省委对成都的清晰定位中指出,既是全省经济发展主干,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

加快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成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今年,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列出了183项重点工作任务。将推进基础设施内联外通,促进交通体系“同城同网”;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公共服务便民共享,共建幸福和谐都市圈……

极核,便要自身“做强劲”,才能实现双城平衡发展。唱好“双城记”,让两地之间有了更多期待。成都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旨在打造直面未来的增长极和动力源。6月3日,在成都市科技创新大会上,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首度亮相。两院院士领衔、对标国内外科学城先进经验“打磨”的361.6平方公里科学城,将肩负国家使命,打造未来之城。

在这里,一个个大装置、“国之重器”加速研发,牵住应用基础研究这个“牛鼻子”,站上与未来相见的最前沿。6月11日,首届超级计算创新应用天府论坛举办,成都迎来又一个“高光时刻”。总投资约25亿元的成都超算中心将于今年9月建成投运,填补西部地区国家超级计算体系的布局空白。

立足成都创新资源优势和城市发展战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构建“一核四区”为主的空间功能布局,形成“核心驱动、协同承载、全域联动”的发展格局。作为“一核”的成都科学城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已落地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7个,引进中科曙光先进微处理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37个,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所在地,是成都创新基因最活跃的地块。作为承载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战略性支撑,成都天府新区以“一点一园一极一地”战略定位和重大要求为根本遵循,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撬动高质量发展。

从2011年的“成渝经济区”到2016年“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渝发展让人充满期待。“而如今,中央和四川省委都对成都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扮演的角色又有了新的目标定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看来,这恰逢其时。

记者 宋妍妍 赵荣昌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