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写给都市人的种地书

2020年07月13日09:30  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重新定义田园生活 写给都市人的种地书

在城市里待久了,奔波中累了,就会越来越渴望回归到田园生活。李子柒式的田园生活,让我们憧憬不已。但更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想而已,真的要去过那种隔绝都市的“隐世”生活,几乎没人能做到。

那么,可以在城市回归田园么?《南山有我一亩田》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实现。作者以六年都市田园的耕作生活告诉我们:田园生活,不一定要遁世。只要敢想,每个人都可以在城市中过田园生活。

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作者李开云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家和编剧,也是田园生活爱好者,著有《岳母驾到》《二胎囧爸》等文学作品十余部。平常写作,业余种田。种田既是个人的田园情结,也是接地气的生活方式。他说:有一种美,叫走在田园的路上。

2014年,作者李开云在重庆南山脚下买下了一块田的使用权,从此过上了荷锄种地、写作听雨的诗意生活,至今这种生活已延续了六年有余。

城市里哪来的田种?李开云说:“田园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乡野,它是一座城市的秘密。只要你愿意,朝这座城市的边缘地带开车走上一刻钟左右,就一定能找到农田。再不济,阳台种菜也行。 如果你连阳台都没有,那就盆栽蔬菜! ”

种菜的肥料从哪里来?他提供的解决方式是:一是将菜籽饼发泡后当肥料使用。菜籽饼,就是手工榨油坊中菜籽榨出油后剩下的渣;加水,经过三四周的发酵时间,便是绿色无污染的种田上好肥料。二是去集市捡胡豆壳。捡回的胡豆壳放在菜地两个月后完全腐烂,便成为上好的肥料。用这些天然的肥料来浇灌菜地,不几日,嫩绿的菜苗便肆意长成一片。

慢下来,去生活

作者精选200幅耕作图片,将自然生活与写实主义完美结合,跨越了虚构与现实的疆界,在书中将自己根植于大地的生活方式全景立体式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夏日天静昼长,听得到黄瓜、西红柿、豆角勃勃生长的声音;秋天是收获的时节,鲜嫩的玉米,朴实的地瓜,用最简单的方式烹煮却可以品尝最纯正的食之本味。播种、浇水、劳作、收获,日子简单却美好。

这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从前慢”书系之一,该书系的理念是“慢下来,去生活”,希望和读者一起去慢慢感受生活的美好与遇见,去收藏那些小小的幸福和感动,用文字去串联那些素喜光阴。

城市人的田园生活

有朋友曾问过李开云:“为什么一定自己辛苦种地?买点吃,不是更省事。”在他看来,生活方式只是一种选择,重要的是心的快乐与自由。

刚锄地的时候,用不了二十分钟,手就会起血泡。但种了几年菜,李开云俨然是一个地道的种田人。他说:田园,就像你生活中的某个朋友,不管你是否需要,它都在那里固执守候。土地不懂欺骗,不懂说谎。你对它好,精心呵护,它就给你足够多的回报。

在这本书里,每个人的生活都很简单,却处处散发着动人的滋味:他们种菜、种玉米、养鸡,用榨菜籽油剩下的渣给菜地施肥,蔬菜生了虫可以喷洒辣椒水。李爷爷牺牲自己的一块菜地盖了一间工具棚,大家都自觉地将农具放在他的棚户下,想放什么东西,只需跟他说一声就行,甚至不说也没有关系。不但如此,李爷爷还会将别人放在他那里的农具擦洗得干干净净;如果有损坏,他也会免费修理,修过之后的工具总是像新的一样。

这样的人情温暖还表现在:即将成熟的枇杷成了鸟儿的美食,老张便用纸将这些枇杷一串一串地包裹起来;菜地里的花椒成熟时,每人都可以随意在树上捋一把带回家去做调味品;夏天菜地里的沟渠堆满了垃圾,老彭主动帮大家清理,清理后还在水渠的上方挂了一个文明种菜告示牌,提醒大家珍爱环境;冬天菜地的沟渠水源断流了,大家找来七八根粗壮的木棒,搭在沟渠两边的石坎上,将腊肉、香肠堆放排列在木棒上,然后在腊肉正下方的沟渠里,架上柏树枝,点起火来;蔬菜丰收了大家互相赠送……人与自然因田园和谐相处,这是人世间独有的美。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孙珺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