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海上来 点燃成都发展新动力

2020年07月10日07:11  来源:四川日报
 
原标题:“新”风海上来 点燃发展新动力

  上海外滩。记者李向雨摄(资料图片)

  若在中国谈“全球城市”,上海当仁不让。穿越历史风云,上海始终坚挺。而今的上海,已攀升至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城市排名的Alpha+(全球一线)城市。

  成都对标学习上海,既实际也实用,同一国情、区域极核作用类似、市情相通……对上海的先进经验容易共鸣,也易于吸收和转化。

  从西部盆地,到长江入海口,跨越6000公里,风从海上来。

  城市名片

  上海概况

  ●上海市域总面积6341平方公里,2018年常住人口约2424万人,年生产总值3.27万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2万元。

  ●上海作为全国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和世界城市,其支柱产业主要包括金融、商贸、高端制造等,另有房地产业占GDP总量约6.1%。

  ●从2008年起,上海跻身GaWC(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城市排名的Alpha+级(全球一线)城市。

  特色亮点

  ●强调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构建“两区两带”开放式布局结构,推动上海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

  ●优化工业发展空间转型升级路径,积极开辟产业新空间

  ●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更新管控,重塑滨水空间活力

  ●以人为本,激发城市街道活力

  □本报记者 吴亚飞

  开辟产业新空间

  上海

  优化工业发展空间转型升级路径,上海探索开辟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和26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硬核科技、数字赋能等高端产业集群

  成都

  正在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在上海,繁华南京路向东南20公里,有一座三面环水的人工岛。

  这个“岛”不大,占地面积仅6.6万平方米;这个“岛”很热闹,“岛民”既有微软、IBM等行业龙头,也有众多创新创业的小微企业;这个“岛”也很特别,集合了“岛民”几十种AI技术场景,堪称智慧城市样本……

  张江人工智能岛是国内首个“5G+AI”全场景商用示范园区,也是张江科学城19个创新功能集聚区的缩影。

  上海的发展,“创新”厥功至伟。在这座城市的历史上,电话使用先于纽约,路灯设置早于东京,电影业和好莱坞几乎同时起步。但历史的沿革与沿海的红利并不能成为躺吃的资本,今天的上海,在突围与转型时,依靠的是创新。

  为创新型产业搭台,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上海的路径是开辟产业新空间。根据《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2019年)》(下称《报告》),上海探索开辟60平方公里产业新空间和26个特色产业园区,聚焦硬核科技、数字赋能等高端产业集群。

  同样瞄准产业新空间,成都也正在重塑产业经济地理。以产业生态圈为引领,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以“人城产”逻辑推动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3年间,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初步成形、效应显现。

  2017年夏天,在距成都市中心30余公里的兴隆湖畔,一家被戏称为“最孤独”的星巴克开业。

  如今,它已悄然撕掉这个标签。“人来了、企业来了、游客来了,我们早就不孤独了。”从开业到现在,店员小刘体会深刻,“现在,高峰时间排队都会排到门外去。”

  “最孤独”的星巴克成长背后,是一座科学城的长成。

  今年6月,中国西部科学城亮相,规划“一核四区”联动发展,成都科学城是其中关键“一核”。成都科学城聚焦航空航天、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落地成都超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研究平台7个,引进国家级创新平台16个,校院地协同创新项目37个,构建从基础研究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成都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如火如荼,但对标上海,成都还需下“细功夫”——

  先看空间布局。在寸土寸金的上海,60平方公里的产业新空间是这样布局的:通过推动重点区域转型升级和盘活存量用地,促进资源有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来保障产业发展空间,这60平方公里被分布在浦东新区、宝山区、闵行区、崇明区等9个区。

  《报告》指出,从上海对产业用地的分级分类经验来看,成都还可详细梳理市内产业用地,并针对产业功能区用地,按其发展方向进行结构调整与升级,促进存量工业用地盘活利用;针对产业功能区外的零星工业用地,推进低效工业用地整治和增减挂钩工作,引导企业向产业功能区内转移和集聚。

  再看产业协同。《报告》指出,上海围绕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1+19+N”的三级科创空间体系经验,成都市可围绕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构建“核心科学城-重要科创载体-环高校技术研发节点-产业功能区-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多层级综合科创体系。

  塑造区域新格局

  上海

  上海都市圈通过建立多级的大都市圈模式,依靠培育多个核心城市来组织空间布局,而非单极辐射发展

  成都

  发挥链接全球网络和辐射区域腹地“两个扇面”作用,在区域协同发展中谋求更大作为

  居住在江苏昆山花桥,工作在上海嘉定安亭,今年30岁的张亚婷,是跨省上班一族。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通勤成了横亘在跨省上班族复工路上的难题。随即,嘉定与江苏昆山、太仓市签订协议,互认《工作通勤证》。

  这折射出在“上海大都市圈”的发展模式下,“嘉昆太”的同城时代。

  翻开上海地图,地处西北角的嘉定区,过去是郊区。如今伴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从“西上海”变为上海的“西大门”。

  上海都市圈通过建立多级的大都市圈模式,依靠培育多个核心城市来组织空间布局,而非单极辐射发展。

  《报告》对这一模式展开详述:上海大都市圈以“两区两带”为发展格局,围绕中心城区15公里范围确定为国际功能区,突出金融服务、文化创意、商务办公等职能;距中心城区30-60公里作为创新功能区,承接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金融后台服务等职能;距中心城区60-120公里区域划定为“临沪综合城市发展带”和“沿江-沿海贸易产业发展带”,作为未来综合性城市职能培育的区域和重要的对外贸易窗口。

  再看成都,今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成都作为四川“一干多支”的“主干”城市,更需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区域带动力的成都都市圈,上海大都市圈的经验启发在哪里?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子来是上海“2035”总体规划核心专家,同时也担任成都市城市规划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在他看来,成都和上海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也都是所在区域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上,成都与上海具有相似点,全球城市不应只立足于本市,要具备链接全球网络、辐射区域腹地两个职能。”

  唐子来阐释,就上海而言,一方面有面向全球网络的东侧扇面,包括利用浦东国际机场、自贸区的新片区,把更多国际资源“引进来”;另一方面是对接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区域腹地的西侧扇面,包含虹桥国际机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示范区等,把更多资源“送出去”。而成都发展需要着眼西南地区,乃至更大区域,发挥链接全球网络和辐射区域腹地的“两个扇面”作用。

  重塑滨水新活力

  上海

  高水平谋划还水于民,针对沿岸文化特色差异化布局

  成都

  成都因水而成、缘水而兴。应把握区域特质让“母亲河”焕发新生,通过滨江公共空间带动两侧腹地发展

  在成都高新区工作的周彬,是跑步爱好者,他和跑友们常常相约“每周一跑”,从锦江沿线到白鹭湾、锦城湖、兴隆湖……近年来,随着成都大尺度谋划水岸空间,他们有了更多的惬意选择。

  数千公里外,在上海陆家嘴上班的蔡放,每晚也选择在黄浦滨江道上奔跑。老外滩、南外滩与世博园区滨江连成一体,一路而来,沿水可漫步、建筑可阅读、公共空间有温度。

  上海,因水而生,开埠后一百多年,一次次跨过江与河的界限,伸展开放襟怀与壮阔格局。

  成都,同样因水而成、缘水而兴。自李冰开凿都江堰、“穿二江成都之中”,穿城而过的两江环绕成都中心区。时至今日,这一格局一直得到承袭和发展。

  成都的母亲河锦江,从历史上的“护城河”,到上世纪府南河综合整治后的“景观河”,如今,正迎来“第三次转型”。按照《锦江公园总体规划》,以锦江为脉贯穿城区48公里,将串起12大景区、23个公园、17个特色文商街区,打造“蜀都味、国际范”的都市滨水公园。

  唐子来表示,过去几十年来,城市滨水地区改造和再生都经历了重要的转型时期,从原来工业时期的生产岸线到后工业时期的生活岸线。如何让成都的滨水地区焕发新生?

  上海重塑滨水空间之路值得借鉴。近年来,上海的“一江一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地区(即滨水地区)经历了三个阶段的重要转型——

  第一阶段是“还水于民”。滨水地区作为稀缺资源必须全民共享,2017年底,上海黄浦江两岸45公里岸线公共空间全线贯通,未来,苏州河的中心城区区段也要实现全线贯通。

  第二个阶段是塑造区段特质。黄浦滨江两岸建筑就针对不同群体需求重塑活力滨水空间。如上海老码头改造原有仓库空间,引入美食、酒吧、艺术工作室等业态。

  着眼第三个阶段,唐子来谈到,历史上,黄浦江就是上海链接全球网络的水上通道,苏州河是上海连接内陆地区的水上通道,这是上海的未来投向。

  《报告》提出,对标伦敦泰晤士河等世界级滨水区与上海黄浦滨江两岸贯通工程,成都市滨水空间在系统网络化程度、公共开放性、多样活力性、人文内涵性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升。具体建议为:沿锦江、沱江等打造成都“城市阳台”,在门户节点等布局地标建筑;结合现状岸线特征,通过草坡式、阶梯式、眺台式等多种改造手段活化城市岸线;加快沿岸的历史建筑修缮与老旧社区改造,打造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消费新场景,通过滨江公共空间带动两侧腹地发展。(四川日报记者吴亚飞)

(责编:罗昱、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