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成功发射亚太6D卫星 刷新国内同类通信卫星多项纪录

2020年07月10日08:57  来源:北京日报
 
原标题:我国成功发射亚太6D卫星

  7月9日20时11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亚太6D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获得圆满成功。亚太6D通信卫星在载荷重量、通信容量、设计复杂程度等方面,刷新了国内同类通信卫星的纪录。

  亚太6D卫星是亚太卫星宽带通信(深圳)有限公司采购的一颗商业通信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通信卫星事业部抓总研制,将在轨为机载、船载、车载等移动通信应用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

  这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339次飞行。

  亚太6D通信卫星是一颗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 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公用平台建造,发射重量约5550公斤,在轨服务寿命15年。

  据了解,亚太6D通信卫星是我国第11颗整星出口的商业通信卫星和我国首个Ku频段全球高通量宽带卫星通信系统的首发星,同时也是我国目前通信容量最大、波束最多、输出功率最大、设计程度最复杂的民商用通信卫星,代表了我国高通量通信卫星研制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亚太6D通信卫星总指挥/总设计师魏强介绍,亚太6D通信卫星采用Ku/Ka频段进行传输,通信总容量达到50Gbps,单波束容量可达1Gbps以上,可以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话音、数据通信服务;采用90个用户波束,实现可视范围下全球覆盖。

  有效载荷重量、有效载荷功率等是衡量卫星平台综合能力的重要因素。经过多年的刻苦攻关,基于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的亚太6D通信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该平台在国际商业航天舞台上的“首次亮相”。

  “东方红四号增强型卫星平台具有‘高承载、大功率、长寿命、高可靠性’等优势,能力更强、更加智能,能够满足未来各类卫星通信应用需求,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亚太6D通信卫星产品保证负责人石明说。

  据悉,此次发射的亚太6D通信卫星主要面向亚太区域用户提供优质、高效、经济的全地域、全天候的卫星宽带通信服务,用以满足其海事通信、航空机载通信、陆地车载通信以及固定卫星宽带互联网接入等多种应用需求,将在商业通信、应急通信和公共通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综合新华社消息)

  新闻故事

  长征火箭“瘦身记”

  7月9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再次点火升空,成功将亚太6D高通量通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这是继6月23日成功发射北斗三号工程最后一颗卫星后,时隔16天的又一次发射。

  然而,此次在发射亚太6D卫星的过程中,却不得不面对一个新情况——亚太6D卫星重量为5550公斤,长三乙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5500公斤,卫星“超重”了。

  卫星“超重”怎么办?火箭研制团队别出心裁,想出了为火箭“瘦身”、腾出运力运卫星的办法。

  长三甲系列火箭总体副主任设计师张亦朴介绍,为了让卫星能够顺利搭乘,设计人员专门对长三乙火箭进行了优化改进,帮助火箭“瘦身”,让火箭自身重量减少了50公斤,这样一来,长三乙火箭的运载能力就相应地提高了50公斤,满足了“乘客”需求。

  那么火箭想“瘦身”一共分几步呢?

  ——“瘦身”第一步:拿掉一个补压气瓶。设计人员首先优化了长三乙火箭三级补压气瓶的材料和数量。

  据介绍,补压气瓶主要是在火箭发动机启动前,为贮箱进行补压。以前,火箭三级共有5个钛合金材质的气瓶,设计人员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论证,在满足强度要求和使用需求的情况下,将5个气瓶减为4个气瓶。同时,在气瓶的材质上,设计人员用复合材料替代了钛合金材料。

  这样一来,拿掉一个气瓶后,补压气瓶的整体重量变小了,火箭一下子“瘦身”了20公斤。

  ——“瘦身”第二步:贮箱壁板变轻薄。除了在补压气瓶上做文章,设计人员还优化了火箭的三级贮箱结构。

  三级贮箱的重量对火箭运载能力的影响是1∶1的,也就是说贮箱重量减轻1公斤,火箭运载能力就能提高1公斤。

  在保证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执行此次发射任务的长三乙火箭贮箱对亚太6D卫星进行了“量体裁衣”,工艺和结构的改变,让设计人员为火箭贮箱选用了更轻薄的壁板,贮箱重量直降10公斤。

  ——“瘦身”第三步:减掉2层防晃板。此外,设计人员还把火箭液氢贮箱里的4层环形防晃板减少为2层。

  防晃板的作用是抑制贮箱内推进剂晃动,其安装位置主要是根据火箭的发射轨道确定的,轨道不同,防晃板的安装位置也不同。

  在此次发射任务中,设计人员根据亚太6D卫星的实际轨道需求,减掉了2层防晃板,再次“瘦身”,让火箭自身重量又下降了20公斤。

  “即使是再成熟的火箭,也有不断提升的空间。”张亦朴说,通过这些改进,此次长三乙火箭一共减重了50公斤,这意味着其运载能力直接提高了50公斤,这对长三乙火箭来说是前所未有的。看似简单的步骤,每一项都意味着不惧繁琐的再创新,也是航天探索永无止境的体现。(新华社记者 胡喆)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