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重庆崽儿摆老重庆龙门阵 火了

2020年07月06日11:13  来源:重庆晚报网
 
原标题:4个重庆崽儿摆老重庆龙门阵

嘉陵江畔的特钢厂,巅峰时期员工好几万人,是曾令人向往的就业去处;重庆第一家迪斯科舞厅,有一个洋气的名字——城市猎人,也是第一家卖扎啤的地方……

爬坡上坎、钻巷子,走进重庆的犄角旮旯,拍老建筑、寻访美食、讲老重庆故事。今年2月,重庆崽儿刘岳鹏和他的团队在短视频平台开始内容创业,如今已有了许多欣赏和信任他们的粉丝。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岳鹏坦诚地说,赚钱谋生,是他们创业的目的,但内容要稳扎稳打,不蹭热度、也不奢求一夜爆红。有网友质疑:重庆每一个地方的历史他们都晓得?刘岳鹏解释,平均年龄25岁的团队成员虽然不晓得老故事,但背后有老重庆在带他们飞。作为回报,他们帮人翻出记忆,留下那些曾经的光影和故事。

“一夜爆红不是我们的追求”

不少重庆人在刷抖音视频时,都看到过一个名叫“帅过头”的视频账号发布的内容。视频里,一个操着重庆话的帅气小伙固定出镜,打扮很潮。通过他的话语和引领,总能让你在短短两三分钟时间里,对一个你知道但不熟悉的地方有全新认知。

跟许多做内容创业的同行一样,“帅过头”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4人团队,其中32岁的刘岳鹏、25岁的蔡奉公以及24岁的张欢都是重庆人,只有22岁的李栋栋是贵州人。4人原本是一家文化公司的纪录片拍摄团队,后来公司关门,4人便商议共同创业。

“彼此都很熟悉,不需要磨合,大家也各有最擅长的点。”刘岳鹏是团队里的大哥,他告诉记者,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团队,他自己经历颇多,当过兵、上过美院、搞过摄影、还有北漂经历,因此就负责前期素材收集整理以及文案;蔡奉公在4人中颜值最高,担当出镜;而张欢和李栋栋都是学传媒的,对拍摄、运镜、剪辑熟悉不说,还自成风格。

“拍摄之初,我们就定好了调,拍老百姓的老重庆、充满生活气息的重庆、承载了重庆人记忆和想法的重庆,不蹭热度,也不去追逐网红和那些吸引眼球的东西。”刘岳鹏说。

从“胖子妈”到“小青蛙吧”

记者注意到,他们的抖音账号里,已经发布了80多期作品,拍摄过重钢、铜元局、宏声巷、棉花街……每期固定以重庆某一个地方为主题展开叙事,寻访老重庆印记,探秘不为人知的人和事,三大置顶内容中有一期是黄桷坪。“拍视频以来,前前后后去了重庆60多个地方了。”刘岳鹏说,黄桷坪属于夹带私货,是他自己的老重庆记忆。

刘岳鹏是地道重庆崽儿,从小就熟悉黄桷坪。“黄桷坪有三大势力,第一美院,黄桷坪正街是他们的;第二铁路,黄桷坪后(背)街是他们的;剩下的,都是电厂的。”在黄桷坪的这期视频里,镜头扫过了黄桷坪的大街小巷,先后介绍了黄桷坪后街、台球室、胖子妈面馆、方脑壳呱呱鳝段王、老式居民楼等等,内容颇为丰富。

“在黄桷坪街头巷尾穿梭,就想起了曾经的青春岁月,好在,有些店、有些人还在,比如胖子妈面馆,生意做大做强了。”刘岳鹏说,读书时,自己常和朋友到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背后的台球室打标台(斯诺克),当年的台球室如今已经拆除,变成现在的黄桷花园。除了玩的,想要打牙祭,胖子妈面馆、方脑壳呱呱鳝段王都留下过他们年少时的身影。

在他的记忆中,还有附近的情缘网吧。“我们经常组队去网吧打传奇、CS。”后来,他们不再去胖子妈面馆,而是开始光顾小青蛙吧,那阵的小青蛙吧非常闹热,山城啤酒、外国啤酒都喝,“不过,不管喝啥子,完了都要在路口去吃碗小面,不然回去睡不着觉。”

当然,除了玩乐,青春岁月里免不了读书学

习。刘岳鹏记得,当时的黄桷坪只有一家书店,妈妈经常把他押到书店看书,“当时,美院正准备在黄桷坪画涂鸦墙,妈妈看到我好像有点喜欢画画,就常带我到美院去看画展。再后来,我真的进了美院。”

承载特钢厂子弟的青春记忆

“特钢厂的区域相当大,团结坝、中心湾,一路覆盖到马桑岚垭,甚至到远祖桥、大河沟一带。游艺楼、电影院,当然还有足球场和篮球场……”

“你能相信特钢厂巅峰时期有几万人吗?随便一个幼儿园,都和别的小学差不多大……如今的特钢厂外墙重新上了一层粉,成了网红打卡地。”

重庆特钢厂这两期,讲述的就是“特钢厂子弟”的记忆:旧式楼梯房、废弃厂区、断砖残壁、门前还挂着洗晒床单的老房子……镜头流连厂区,配上蔡奉公利落的重庆话演绎和解说,以及年代感手风琴音乐,怀旧感十足。

这两期线索是网友李先生提供的,今年34岁的他便是特钢厂子弟,“从特钢厂搬出来12年了,再不拍,我担心以后拆掉就看不到了,也算是对自己成长地方的一个记录吧,所以我把故事讲给了他们。”李先生对记者记。

李先生说,在特钢厂生活过的人,身上都有一套属于厂区的生活模式,厂区就像一个小型社会,人与人的交往、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统,而他也在厂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身边也有很多一起长大的伙伴,成长和儿时的伙伴没有断档,可以看到每个人的变化,从小孩到为人父母,从厂区萌芽出来的一个个人生线条,很有意思,这也是厂区子弟独有的情结,“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个厂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以及这里的人们所做出的贡献。”

大叔青春时代的霹雳舞

端午期间,团队推出了一期关于曾经风靡一时的迪斯科舞厅的内容。

“许多人质疑,好像重庆每一个地方的历史我们都晓得,其实我们也是帮别人记录他们的生活。”刘岳鹏说,就像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流行的霹雳舞、迪斯科,他们这些年轻崽儿哪里晓得,但有一位老重庆愿意带他们飞,给他们展现霹雳舞摇摆步、地板步,带他们了解那一代年轻人的热血故事。

这位老重庆名叫曾伟,今年42岁,在渝中区千厮门长大。

“对重庆人来说,霹雳舞要早于迪斯科。”曾伟告诉记者,霹雳舞传到中国,源于一部名叫《霹雳舞》的电影,记得是1987年,那一年,中国大地掀起了霹雳舞热潮,波浪、后滑……他们这些年轻娃儿为电影里那些动作着迷。但那个时候,学习舞蹈不像现在可去各种机构,当时就只能从电视和电影里去模仿,“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一些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家庭已经有了彩电。”

曾伟说,上世纪90年代初,迪斯科也在重庆兴起了。那个时候,去迪斯科舞厅蹦迪,绝对是最时尚的潮人。“重庆最早的迪斯科是开在较场口的‘城市猎人’,也是重庆第一家卖扎杯啤酒的地方,但开的时间好像并不长。后来在八一路好吃街,又有了‘水兵迪斯科’以及文化宫的‘纽约纽约’。”曾伟回忆,那些年,解放碑最火的大众舞厅要数佳艺、搬装(一般又喊“搬砖”)等,搬装舞厅是原搬装运输公司,“去搬装”是当年最拽的词;当然,下半城比较有名的还有海员俱乐部和金竹宫舞厅;后来,迪斯科舞厅改名叫了迪吧,比如JJ、华尔街等,装修更现代化,更具科技感;迪吧之后,又有一些年轻人喜欢上了慢摇吧、清吧,比起迪吧的嘈杂,慢摇吧在节奏上更让人觉得舒缓一些。

他还记得,那时,有个名叫黄晓霞的“金嗓子”歌手,在侨王舞厅非常出名,就是后来非常有名的黄绮珊。“她的声音富有磁性而且有穿透力,每次听到她唱的《保镖》都能感受到一股力量。”曾伟说,配合“帅过头”完成这期节目制作,也是对自己青春记忆的一次回顾。

创业4个月过去,在抖音平台,他们有了6.7万粉丝,但这个涨粉速度还是被团队认为有些缓慢。刘岳鹏早就预料到,不蹭热度,涨粉的速度不会很快,但让他欣喜的是,粉丝粘度高,“喜欢看老重庆的内容,基本关注了就不会取关,还会转发互动。那些爆红又迅速消失的也很多啊,一夜爆红不是我们的追求。”

他说,等重庆拍得差不多了,有机会就走出去,拍全国、全世界。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朱婷)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