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拥有开放的思想,蜀道就得以建成吗?答案是否定的。
7月1日晚,由四川广播电视台、凤凰卫视联合出品的大型文化纪录片《蜀道风流》第三集《咫尺匠心难》播出,聚焦蜀人的工匠之心。
一千多年前,在描绘蜀道的施工难度时,李白曾用“地崩山摧壮士死”来形容。这个庞大的交通网络,是历代工匠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千锤万凿建设出来的。对于这几百代的蜀道工匠而言,他们一生只够做这一件事。
如今,四川高速公路里程数位居全国第二,铁路、航路、空中交通网,更是四通八达。即便今天开辟新蜀道借助了现代化的方法,但是面对“可以横绝峨眉巅”的险恶环境,挑战并不亚于当年。例如连接着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赤水河大桥,主缆采用平行钢丝,每根主缆由169股钢丝组成,钢丝的长度加起来可以绕地球一圈半。仅固定钢梁的铆钉,就有80多万颗。每一颗铆钉和销孔之间的缝隙都不能超过1毫米。80万颗铆钉、80万个销孔,每一组都必须做到零误差。
蜀绣,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三星堆铜像领口、袖边的花纹。东晋时期,蜀绣被称为“蜀中瑰宝”。唐宋时期,蜀绣和蜀锦一起成为四川的支柱产业。
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一代又一代的蜀绣工匠、大师,展现了他们无与伦比的技法。蜀绣大师孟德芝主持参与创作的作品《芙蓉鲤鱼》《秋色高原》被陈列在人民大会堂中。
从过去到现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一代代四川人耗尽毕生精力,保持谦卑、克服浮躁、追求极致,创造了丰富、灿烂的蜀地物质和非物质文化。他们沿着蜀道向外走,将附着在蜀道之上的技艺、文化传承下去,并将其带向了全世界。(记者 吴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