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儿子每天抱101岁红军老妈散步一两小时

2020年07月01日09:41  来源:重庆晚报网
 
原标题:▼每天清晨,温后胜抱着百岁母亲在小区楼下散步。

▼温后胜和妻子(中)王清荟为母亲做按摩。

歌起,身动。

嘴里唱着国歌,一只手轻揽母亲的手臂,温后胜小心翼翼地托着母亲罗自镛的腰,将她从轮椅上扶起。按照母子俩的惯例,今天的散步时间,依然用一首革命歌曲开启。

101岁的罗自镛无法自主站立。所谓的散步,实际是她被抱着,一步一步朝前挪。每天早晚两趟,一次一公里多的路程,这对颤颤巍巍的背影得花上一两个小时。在重庆市两江新区人兴路社区,怀抱百岁母亲散步,路上为她唱革命歌曲、讲故事、忆往昔的温馨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建党99周年之际,党龄超80年的罗自镛仍然喜欢听这些。

母与子,歌与爱。那个被追问了千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命题,似乎此刻已有了答案。

“年幼时,她抱我入怀,年老后,我抱她如初。”一次又一次地搀扶,一回再一回地歌唱,这样的11年,是母亲生活不能自理后,温后胜精心照顾的4015天。

它带着坚持与汗水,沉甸甸地度量出孝的重量。

一位母亲

当过红军最爱革命歌曲

“妈,出门喽!今天我们唱哪首歌耶?”提问只是形式。因罗自镛年迈耳背,温后胜并不在意对方的回答。他问完,便自顾自地开嗓了。

从《松花江上》唱到《闪闪的红星》,耳熟能详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游击队歌》更是信手拈来。“歌曲库”里自然也有高频歌:《我们走在大路上》符合散步的场景定位;《我是一个兵》配合二人步伐,唱来更显铿锵。

头发花白,腰板却笔直。75岁的温后胜唱起歌来声如洪钟。中气十足都在调上,字字句句饱含情感。我们夸他歌唱得好,他摆手,皱纹却溢满了笑:“哪里,我母亲年轻时唱得比我好多了。”

罗自镛1919年出生,17岁时参加红军,红军纪念章如今被摆在这个家进门的最显眼处。当年,老人先后在淮海战役、太原战役中从事医疗救护和后勤保障工作。对她而言,那些熟悉旋律并不单纯是带着年代味的革命歌曲,那是她奋斗过、拼搏过、最难忘、最深刻的年轻时光。

这种刻进骨子里的喜爱,儿子温后胜再懂不过。“原先是喜欢唱,80多岁还在社区合唱比赛中当指挥、当老师,亲自教大家唱。”“十几首歌哟,一字不错,我们都唱累了,她还不累。”回忆起母亲的往事,温后胜神情忘我,细节还原娓娓道来。

戴着红色绒线帽的罗自镛此刻就靠着儿子,坐在一旁。她眯着眼,面目慈祥。采访落座时,除了满足我们拍摄的光线要求,温后胜还要保证母亲随时随地的舒适感。连她坐的凳子,温后胜都在客厅里挑挑拣拣半天——凳子要矮的、大的、带扶手,红坐垫厚且软。

一名孝子

每天抱母亲散步唱歌

101岁的罗自镛随年事增长,各项身体机能退化明显——吐字难成句,无法自主站立,耳背,眼睛几乎不能视物。在她耳边再大声地说话,老人也只是嗯啊两声,她紧闭着眼,似带着梦呓。“母亲和我从来没有分过家,我们相依为命。”温后胜哽咽,“其实我知道,老母亲一直挂牵着我。有她在,她幸福,我就感觉幸福。”

这种挂牵,罗自镛很难用言语表达。表现在外,或许是她最常说的高频词:“温后胜,幺儿!”反反复复地念,有时听到别人说,她也低声附和:“幺儿。”或许,这也是她在散步听歌时,仅能给出的回应。

说起11年前给母亲唱革命歌曲的初衷,温后胜答得干脆:“母亲喜欢唱也喜欢听,如今她唱不了了,就让我唱给她听吧。”

“妈,你看,今天太阳好。我们唱首《东方红》好不好。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温后胜揽着母亲的背,在耳边沙哑地唱。额头的汗,手背的青筋证明他很吃力。没唱几句,母亲的手指也开始缓缓地挪。和着《东方红》的节奏,她在儿子的背上用指尖轻轻地打着拍子。

林荫道上,每天这对母子背影与歌声相伴,渐行渐远。这样场景很触动围观者,他们有好奇,有探究。

母亲还在,唱歌就不止是唱歌。一位老人在歌声中期待着母亲最简单的应答。

一根背带

背母亲七年感动街坊

温后胜是孝子。这在两江新区华夏城小区,甚至人兴路社区都众所周知。近日,两江新区人和街道第二届“人和好人”评选活动,温后胜获得提名,众望所归。

茶余饭后,大家津津乐道讲述他为母亲所做的点点滴滴。为了带老妈出去耍而学开车,喂饭按摩处理大小便,事必躬亲……年迈的街坊邻居羡慕地说:“哎,我要是有个这么孝顺的儿女就好了。”

早先听到温后胜唱歌,人兴路社区书记潘前华和我们一起落泪了。“温老师唱歌我听了很多次。但今天这首《东方红》,第一句,我的眼泪刷地就掉下来了。”潘前华连道了几声不容易:“听他唱,我不由自主想到了我的母亲。我在问自己,我能不能做到他这样?温老师是真正把孝老爱亲放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太难得了。”

一旁感慨的,还有68岁的邻居李宗友。“他在家怎么做,我只是耳闻。但每天不厌其烦抱起母亲散步,给她唱歌,是我亲眼目睹好几年的。”李宗友比出大拇指夸赞:“孝顺父母真的应该大力传扬,温老师值得我们学习。”

面对采访,温后胜一开始有点不解。他反问:“孝顺自己的母亲,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是,应该,但我们希望您这样的孝顺儿女再多一点。”

这个理由成功地说服了他。见面时,老人穿着格外精神。

抱着母亲散步唱歌,只是他生活枝枝蔓蔓中的一个小小分叉。更多的日常,是琐碎的。

“母亲90岁生病后,就走不得路了,一开始我是扶着她走。她最重的时候,体重还有120多斤,还能和我一起唱歌。”说起过往,温后胜咧嘴笑:“我有点扶不动啊,怎么办?我就做了一根背带,背着她走。背着走了7年,现在抱着走,又走了4年。下雨也出门,我们楼下有避雨的长廊。”

温后胜比划起当年的姿势:用背带挂在右肩上的是母亲,左边肩膀则放着一根塑料躺椅——“要带椅子,不然她走累没地方坐怎么办?诶,独凳不行,虽然方便些,但躺椅有靠背,她坐着舒服。”

一个发明

四制“牵引器”为母亲减痛

罗自镛床上的“特殊装置”也格外引人注目。这个被取名为“土牵引器”的装置是温后胜自己做的——绿色背带系在橙色的橡筋绳上,尾端有滑轮,滑轮底部吊着15斤的哑铃片。

10年前,罗自镛椎间盘突出,疼痛难忍。陪在一旁的温后胜默默掉泪,难受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我自己多年前也有椎间盘突出,那时,我是用自己做的牵引器治好的。”母亲能不能牵引?待温后胜询问医生,得到了对方坚决反对。“骨头扯断怎么办?”

“算我的。”温后胜丢下话,“我绝对不得把我妈的骨头扯断。”

这个曾经重庆大学学机械出身的大学生,便一头钻进了牵引器的制作改良中。

“第一代牵引器吊的重物是石头,第二代是砖头,后来滚轮变成现在的不锈钢滑轮,重量如今也固定在15斤。”温后胜骄傲地指着牵引器,“眼前这个已经是第四代了。我母亲如今身体不错,它功不可没。”

每天给母亲洗脚泡脚半小时,按摩20分钟。温后胜事无巨细,不假手他人。从脊椎到两肋到背部,按多久,怎么按,他说得头头是道,甚至,按摩的滚轮也是他用木胎做的。

一个承诺

感谢妻子体谅他的“偏心”

擦洗身体,没有味道的房间背后,是有人干了“有味道”的工作。弄脏的衣裤,温后胜的妻子、儿媳王清荟则利索地拿走洗掉。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家长里短的琐事和难题无疑最消磨耐心。温后胜坦言:“说真心话,有困难。但服侍母亲,我没有感觉到负担,她也不是我的负担。我小时候她全心全意地爱我,现在她老了,该我去爱她。”

罗自镛生育了五名子女,温后胜是幺儿。“姐姐在新疆,二哥在成都,其他的哥姐都有难处,并不方便。”温后胜说,他曾在四川凉山州任机械技术员。从他调回重庆开始,母亲就一直跟他们一起居住,40多年从未分开。

一个人对妈能好到什么程度,自己说了不算。按王清荟的话说:“我老头对妈,那简直是好到家了。”

“10多年前,他也是60岁的老头。为了带妈出去耍方便,愣是去考了驾照,还考了两三次。从来不会让妈受热受冷受委屈。20多年前就在母亲房间里单独装了温度计。温度高于25℃开空调,低于22℃开暖风机。”

王清荟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女人,嗓门大,性格直率。丈夫无论何时的“母亲优先”原则曾让她有过怨言:“妈妈不能走路了,他再没和我出去旅游过,就在家把老人守着;妈妈糊涂了,说房间里有蛇,他就可以在客厅陪老人静坐一个晚上。”

温后胜也不吝啬夸奖妻子的功劳,经常肯定妻子对母亲同样的孝顺。

“买菜做饭洗衣都是她,40多年了,没让妈妈买过一次菜,提过一次米。”温后胜甚至不避讳镜头,对妻子许诺:“请你一定原谅我的‘偏心’。我现在孝顺老母亲,以后也这么照顾你。”他真诚地告诉坐在自己身旁的老太太:“父母在,不远游。等以后不用照顾母亲了,我们两口子就走遍天涯,再去浪漫一回。”

一种传承

四世同堂孝字长存

如今的温家四世同堂,温后胜也有了两个可爱的孙孙。大的13岁,小的两岁多。关于孝道的传承,温后胜自言并未刻意给儿孙讲过,一旁妻子王清荟则快言快语地补充:“他是在言传身教。”

王清荟调侃丈夫:“大孙子从小写作文就爱写‘我的爷爷’,写爷爷很伟大,照顾祖祖,给祖祖洗脚。”温后胜说,家里的孩子都很孝顺,儿子会和他争着推奶奶出门散步,大孙孙有空就来给祖祖拉二胡,小孙孙两岁,也经常摸摸祖祖的脸和手,和她非常亲热。

“我觉得很欣慰。因为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会变老,我也老了。”被问及最大的心愿,温后胜握着母亲的手,思索半晌:“不管是不是理想状态,我都想她再活十年,再陪伴我十年,希望她幸福地走完最后的人生里程。”

记者手记

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时,人生只剩归途。不经意的刹那,有些人就会永远地留在昨天。有一天,若你关于母亲的记忆走远了,也请不要沮丧。因为那份爱不会离开,它将以孝顺的家风存在,在一代又一代儿女的心中传承。

我们只盼那些曾让你不堪其烦的碎碎念念,会成为未来你珍惜的岁岁年年。

(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周荞 王蓉 廖平/文 冉文 李野/图)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