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疫之下的国家传播治理:问题、反思及对策”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0年03月18日16:50  来源:人民网-四川频道
 
图为在线会议现场。成都理工大学供图
图为在线会议现场。成都理工大学供图

人民网成都3月18日电 3月14日,“重疫之下的国家传播治理:问题、反思及对策”网络学术研讨会在腾讯空中会堂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国家社科基金“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治理与评价研究”课题组、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主办,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社会信用治理研究中心、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华中科大、华中师大、北京大学、上海大学、河北大学、中国戏剧学院、大连海事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吉首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全国各地高校和单位的近30名学者、研究生学子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在线学术研讨,因故未能与会者也以不同方式向主办方提供了相关论文和观点。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疫情之下的国家传播治理:问题、反思及对策”。会议由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导师、国家社科基金“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治理与评价研究”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华中师大)学术副院长、秘书长包囯繈教授主持。包囯繈表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们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检验,重疫之下,如何完善和强化媒体功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构建重疫下的中国特色传播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陈志强博士认为,面对新媒体所引起的传媒治理下沉、信息传递碎片化等趋势,需要提高对于新媒体社交平台的重视度,营造积极舆论氛围,理解和包容疫情中的情绪。现在是融媒体时代,为在此背景下的国家治理创新提供了很好的路径,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与会者王作剩认为,2020年新冠肺炎是继2003年非典之后的又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幸在政府、医生、媒体、志愿者等全民齐力战疫下,局面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作为主流媒体,在这次疫情的舆情引导中,既有可取之处,更有反思之处。他认为可取之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媒体行为方面。部分主流媒体,肩负社会责任,践行职业精神,坚持逆行采访,其专业主义行为本身就是最好的舆情引导方式之一;二是媒体内容与形式方面。人民网、光明网及其微信公众号等采取身体叙事,比如医生脸部伤痕、身体疲惫等,还有在情感传播的感人形象与事迹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杨晓艺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谣言传播现状的分析,总结了重大疫情中谣言产生、传播的原因,分析信息治理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基于社会责任提出信息治理机制的9大子机制,并从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四个主体,提出了基于社会责任的信息治理机制建构。通过建构信息治理机制,提高社会应对重大疫情的能力。

上海大学郭聪对重大疫情防控中的舆情演化与应对、治理提出建议。她认为,此次疫情所引发的各种关于谣言风暴、次生舆情的网络问题,可以根据问题发生的原因进行应对,如疾控部门进行应急科普,政府部门确保信息透明、创新辟谣手段,媒体改进报道方式等。

成都理工大学舒锦妤认为,从国家治理的角度出发,面对重大疫病的信息传播挑战,要完善我国的重大疫病信息传播机制。

成都理工大学马维敏认为及时的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是打赢疫情狙击战的重要一环。

成都理工大学胡文倩认为,在信息公开的前提下,完善重大疫情公布、公开责任机制,社会各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互相信任与支持,共同抗击疫情,使公共危机得到有效治理。

成都理工大学倪霜认为在重大疫情事件中,治理各方只有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推动谣言信息治理的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才能有效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安全。

成都理工大学钱笑坤对重大疫情应对中舆情引导与网络信息治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其他与会者也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分享与交流。

包囯繈教授认为,重疫之下的国家传播治理任重道远,必须尽快建立国家公共卫生传播保障体系,完善国家公共卫生传播责任机制,居安思危,居危思变,为打赢现在及未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战做好传播保障和支撑。他说,武汉疫情是一面镜子,要深刻反思其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的诸多问题,把这种考验和反思转化为治理效能建设、制度建设、体系与机制优化,即构建现代化的重大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与信息传播的责任体系和责任机制,提升媒体引导舆论的能力,强化预警能力和监督能力。

包囯繈教授最后还对与会的研究生学子提出了期望,希望同学们在疫情期间体会生命的意义,更加珍惜生命,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舒锦予 颜博)

(责编:高红霞、罗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