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文化

春雷響萬物長 正是百虫蘇醒之時

2023年03月06日09:20 | 來源:華西都市報
小字號

原標題:春雷響萬物長 正是百虫蘇醒之時

“春雷響,萬物長。”時至驚蟄,春雷乍響,蟄伏在泥土之中的萬物開始驚醒,在春意涌動之間慢慢復蘇,為大地帶來生機一片。

  3月6日,又是一年驚蟄時節到來。俗語有雲:“春雷驚百虫”,可見驚蟄節氣,其標志性特征是春雷乍動、萬物生機盎然。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也寫道:“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虫驚而出走矣。”

  驚蟄節氣,春意漸濃,萬物萌動之時,正是農作物生長的好時光。驚蟄的到來,也意味著田野間農忙時節的到來。農諺說“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中國勞動人民自古便極為重視驚蟄節氣,把它視為春耕開始的節點。每到此時,一年中的春耕大忙已經開始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二十四節氣中,驚蟄是唯一以動物昆虫習性來命名的節氣。“驚”為驚動,“蟄”為蟄虫。光從名稱之中,也能看到這個節氣與昆虫緊密聯系在一起。此時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越冬的百虫。驅虫,自然也成為了這個節氣農人要面對的事宜。所以從不少地區的民俗可以看出,此時的民俗大多圍繞驅虫展開。

  蟄虫蘇醒之時 “驅虫”成為節氣之俗

  “忽聞天公霹靂聲,禽獸虫豸倒乾坤。”與驚蟄節氣一同到來的,還有日漸上升的氣溫。春意萌動之時,自然也是百虫蘇醒進行繁衍的時段。所以,倘若此時不對害虫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那對於春耕自然會產生隱患。

  據古籍《千金月令》中記載:“驚蟄日,取石灰糝門限外,可絕虫蟻。”可見在古時,人們也用洒石灰粉的方法來驅虫。同時也有用燃燒艾草、樟葉等特殊氣味植物來熏除蟻虫的習俗。一些地區還流傳著“射虫”習俗,即石灰畫弓箭等圖像指向門外,俗謂此舉可攘虫,《黎平府志》雲:“驚蟄節,家以石灰布牆壁,用桃枝擊之,並畫弓於向外向,制毒虫。”

  當然,不光是真正意義上的驅虫,民間流傳的習俗中還有帶著象征性意義的驅虫方式,譬如“吃炒虫”,可此“虫”並非真正的虫子,而是豆子。清代蔣士鏞曾在《東湖竹枝詞》中述:“剪彩花朝挂樹紅,杏花村裡雨蒙蒙。家家打豆忙驚蟄,小婦廚前喚炒虫。”因為豆子在鍋中爆炒時發出的響聲,就像是虫子被火焚燒時發出的聲音一樣。所以人們以“吃炒虫”的習俗,寄托將害虫一掃而空的願望。

  而在二十四節氣之外,傳統節日端午也有著驅虫的習俗。古時,人們把農歷五月稱為“毒月”,又把五日叫“毒日”,五日的中午又叫“毒時”,居三毒之端。此時正是蜈蚣、蠍子等“五毒”害虫容易出沒的時節。所以家家戶戶插菖蒲、挂艾草,更用佩戴香囊的方式來祛除害虫,避免“五毒”的侵擾。而無論驚蟄還是端午,其所流行的驅虫習俗,其實都寄托了人們遠離疾病、免受虫蟻侵擾的願望。

  “大虫”也被驚醒 民間流行“祭白虎”習俗

  春雷驟響之后,被驚醒的不光是蟄虫,還有“大虫”,也就是老虎。讀過《水滸傳》的人,都不會對老虎的這一稱呼感到陌生,因為在武鬆打虎的章節中,就是用“大虫”來稱呼老虎。在驚蟄時節的雷鳴之后,“大虫”和“小人”也被喚醒,於是民間衍生出“祭白虎”和“打小人”的習俗。

  據悉,在廣東一帶民間,有在驚蟄“祭白虎化解是非”的說法,據稱白虎為口舌之神,每年會在這天出來覓食,開口傷人,因此會引發諸多不順,阻撓人們的前途發展。而所謂“祭白虎”,是指拜祭用紙繪制的白老虎,紙老虎一般為黃色黑斑紋,口角畫有一對獠牙。

  “打小人”也是驚蟄當天流行於南方的習俗之一。人們在紙上畫好類似人形的東西,以之代替內心痛恨的人,同時以小棒槌等物進行擊打,或拿鞋履拍打或踐踏剪紙小人,寓意趕跑“小人”,終年便不會再有什麼霉運。

  “驚蟄節到聞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虫。”驚蟄的到來,意味著仲春已經開始。在愈來愈濃的春意之中,大家在感知到蟄虫覺醒的聲音后,不妨在大自然的萌動之中,感受無限的春光,盡情享受這春暖花開的時節。(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李雨心)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