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四川頻道

火上央視的夜游錦江 有一雙“巧手”控場

2023年02月13日08:29 | 來源:成都商報電子版
小字號

原標題:火上央視的夜游錦江 有一雙“巧手”控場

 夜游錦江

夜游錦江

今年春節,成都的“夜游錦江”火上了央視,正月初一初二東門碼頭每天接待游客上萬人,初三的船票更是直接售罄。就在大家坐著游船,愜意地享受錦江夜色時,有一雙“眼睛”卻時刻盯著錦江的水位……

  夜游錦江背后,有著怎樣的故事?近日,記者進行了探訪。

  “水位既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而且要有一定的流速,才能有泛舟河上的感覺。”成都市河道監管事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夜游錦江離不開一江碧水,良好體驗的背后是不斷提升的治水能力。隨著軟硬件的持續提升,接下來夜游錦江的航程還會延伸,保障水安全、水環境的手段也將更加智慧,錦江上游來水變化,抵達關鍵點位的時間、抵達時的流量有望實現提前預報。

  1

  前期反復摸索

  確定水位運行高度

  今年春節,夜游錦江成為不少人的選擇。“坐船上抬頭仰視和平時的感覺很不一樣。”在成都生活了四十多年的楊先生今年春節第一次來體驗夜游錦江,“變化真的大,不光是兩岸的建筑,還有錦江本身。”就在大家的目光被兩岸絢爛的光彩吸引時,有一群人卻時刻關注著水位等河流信息。

  近日,記者跟隨成都市河道監管事務中心走進了九眼橋附近的水閘控制室。“現在壩板的高度是3.1米,水位的高度在3.35米左右。”工作人員說,在夜游錦江開通前,他們經過反復試驗確定了該運行高度,既能保障游客上下船方便,又能保証游船能夠順暢航行,讓游客有良好的游船體驗。“水位高於或者低於設定的目標值,系統會自動報警,我們會通過調整水壩高度來調控水位。”

  夜游錦江,調整水位只是其中一個措施,更重要的是控制流量。“如果只是控制水位,那把下游的閘門一關就行,但那樣就變成水池了。”工作人員介紹,上游來水變化時,通過多個閘門聯控聯調,精准調度,保証錦江來水足量平穩。另外如果上游短時間來水量較大時,也會通過分流的方式,將部分來水引入沙河。

  2

  “鳥中大熊貓”和游泳愛好者

  也來游錦江

  春節前夕,被譽為“鳥中大熊貓”的中華秋沙鴨也來了。“中華秋沙鴨現身錦江確實是驚喜,不光是因為它稀少,更是因為它有嚴重的‘潔癖’。”成都觀鳥會會長沈尤解釋說,中華秋沙鴨是我國獨有珍稀鳥類,屬於全球瀕危物種,它對生存環境尤其是水質極為挑剔,有“生態環境風向標”和“水域生態環境的生態試紙”之稱。

  鳥回來了,人也回來了。2022年年底,60名冬泳愛好者在黃龍溪碼頭躍入錦江。“安逸,就像回到了小時候一樣。”一位冬泳愛好者表示,水溫水質都挺好的。距離該碼頭幾百米遠的地方就是黃龍溪國考斷面。成都市水務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該斷面位於錦江流域下游的末端,整個流域的水最后都會匯聚於此。2022年1~12月,成都全市地表水水質總體呈優,38個國省控斷面水質全部達標,114個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率達100%。

  從成都旅游的新名片“夜游錦江”,到越來越多水鳥珍禽現身,再到冬泳愛好者縱身一躍,這一切都離不開良好的水生態。近年來,成都堅持“大流域統籌規劃,小流域單元治理,全流域智慧管理”理念,市控以上斷面優良水體率提升至100%。2020年錦江國控黃龍溪斷面水質近20年來首次全年達到並持續保持在III類以上。同時,成都市成功創建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錦江成功創建全國首批示范河湖。

  3

  上游來水提前預測流量

  自動生成應對方案

  眼尖的市民可能已經發現,九眼橋的水閘和之前不一樣了:靠近四川大學一側的河道內多了“一堵牆”。“這是改造時新增的副壩。”九眼橋水閘控制室的工作人員介紹說,之前除了船閘,就是橫貫整個河道的橡膠壩。現在中心城區錦江主要的水閘已經更換為了液壓壩和氣盾壩。以前橡膠壩調整水位,速度慢、機動性差,改造后的能實現快速升降壩,遇到突發情況能迅速調整應對。另外夜晚降臨時,工作人員會調整水閘將更多水流引向副壩一側,水流聲會有所減弱。水閘改造后,汛期錦江的應急能力更強,同時也更安靜了。

  水閘改造是成都治水的一個縮影。不需要人到現場,通過“鷹眼巡河”系統,根據物聯感知技術採集的河道指標監測數據,結合AI智能識別,便能對水環境、水安全等相關問題進行抓拍和標注,並觸發自動報警……治水管水,成都有了更多的“千裡眼”和“順風耳”。同時成都以河湖長制管理信息系統為基礎,依托人工智能、大數據,開啟了“智慧巡河”新模式。“以前發現問題可能要層層上報,現在河長巡河發現問題手機APP一點就能上報。”成都市水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APP上報系統裡會有照片和定位,問題更明確處理效率也更高。更令人高興的是,越來越多的“民間河長”活躍在成都的河湖畔,逐漸形成了全民參與的氛圍。

  該負責人說,接下來錦江防汛還會上一個新台階。“一般情況下,水閘都是微調,可能就是幾十厘米的范圍。”如果需要大幅度調整,整個過程耗時會較長,理想中的防汛是做到提前預判。目前成都防汛預警系統相關預報模型已經搭建完成,正在完善相關硬件設施,今年汛期,這套系統有望投入使用。屆時如果錦江上游來水激增,多久能到九眼橋、到九眼橋時流量會有大,系統都會提前預測,並自動生成應對方案。不光是九眼橋單個水閘如何調整,而是上下游相關水閘聯動調整的方案,工作人員會根據以往經驗,結合系統方案對水閘進行調整。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林聰 攝影記者 王勤

(責編:袁菡苓、羅昱)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