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春節表演近五十場 成都“火龍燈舞”火了

洪爐入夜熔並鐵,飛焰照山光明滅。忽然澒洞不可收,萬壑千岩洒紅雪。
今年春節,來過成都雙流黃龍溪、溫江國色天鄉陸地樂園、歡樂田園等景區的人們,手機裡多多少少都有幾段這樣美輪美奐的打鐵花的視頻。
打鐵花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又被稱為鐵水打花,將鐵塊加熱到熔成鐵汁,隨后用特制的工具舀出鐵汁通過猛擊使得鐵水瞬間炸開,營造出煙花之景。
10多年前,火龍隊將打鐵花與舞龍完美融合,並多次登上央視和全國各大活動賽事。今年春節,火龍燈舞再次煥發出強勁的市場活力,春節期間,隊伍一共表演近50場,足跡遍及雅安、樂山和成都等地。
火了/ 臘月廿四到正月初六,每天排滿了
2月5日元宵節,39歲的謝鑫看了一眼腳板上幾個被燙傷后留下的疤痕,穿上鞋,上場開始表演打鐵花。
打鐵花不同於煙花,但景致效果又近似於煙花。表演時,需要將鐵塊加熱到熔成鐵汁,隨后需要謝鑫和隊員用特制的工具舀出鐵汁,通過猛擊花棒使鐵水沖至表演場地上方的花棚,鐵汁落在花棚上瞬間炸開,一剎那絢爛多彩、聲如洪鐘。
但火龍隊的打鐵花還有自己的特色,他們在打鐵花的同時融入了傳統的舞龍技藝。一瞬間,似有一條長龍在星光中游動,其場面正如南宋著名文學家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裡所言:“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20多年來,我感覺今年的‘火龍燈舞’最火,我們隊伍根本忙不過來。”黃龍溪非遺傳承人、火龍隊隊長蘇磊說。隊員謝鑫介紹,從去年臘月廿四到今年正月初六,每天都排滿了。因為打鐵花表演對場地要求相對嚴格,要求周圍沒有易燃的建筑物和物品,還有很多訂單都被迫取消了。
為了滿足各地觀看“火龍燈舞”的需求,隊伍進行了緊急培訓,30人的隊伍壯大到了50人,還從重慶銅梁邀請了6支隊伍入川表演。
背后/ 鐵花打得越高越散,越不容易傷到人
煙花易冷,鐵花也一樣,每場隻能維持六七分鐘。但為了這短短的六七分鐘,匠人至少要培訓半年左右。
對謝鑫來說,十多年的表演生涯,最難忘的就是最開始打基礎的階段。從剛入門到掌握基本功需要兩三個月,從每日練習到基本可以出場表演還需要三四個月,早八晚五高強度的體能訓練和專項訓練造就了如今技藝嫻熟的匠人們。真可謂台上6分鐘,台下半年功。
好多人好奇:如果技術不好,打鐵花是不是會燙到人呢?
記者了解到,打鐵花需要將鐵塊融化至極高的溫度,所以打鐵花的匠人一定要膽大心細,容不得半點馬虎,鐵花打得越高、越散,越不容易傷到人。一勺鐵汁潑出去,必須像天女散花一樣,完全散開,在空中鐵汁凝成細小的鐵屑,在下落的過程中降溫冷卻,如果在冬季表演,冷卻的速度就會更快,實際上一落地也就沒什麼溫度了。而在安全觀賞區域內的觀眾,根本不會被燙傷。謝鑫說,火龍隊平均年齡三四十歲,大多擁有十年之久的經驗,因此打鐵花並不是什麼人都可以打的。
在保証安全的前提下,老匠人們還要變著花樣打,既要打得漂亮,還要打得壯觀,每一勺鐵汁都要精確把握它的擊點和落點。如果擊點不夠准確,打出來的鐵花難看不說,還有可能傷到自己。說到這裡,謝鑫再一次向記者展示了他腳上的傷痕。不過記者發現,這些傷痕多是陳年舊傷,隨著表演經驗的積累,受傷便是不常發生的事了。
傳承/ 希望今年多收點年輕人,把技藝傳下去
成都黃龍溪火龍燈舞是由南宋時期的舞龍發展而來,2010年入選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名錄,所用的原料原本是火藥。后來,隨著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火龍隊進行了自我革新,將打鐵花的技藝取代煙花燃放,讓鐵花與舞龍融合。最早一波隊員前往重慶“取經”。取得成功經驗后,火龍隊多次登上央視和全國各大活動賽事,還去過天津、重慶以及韓國和澳大利亞。
盡管如此,現在卻很少有家長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打鐵花,火龍隊較為年輕的學徒一個19歲、一個25歲,且多是隊員親朋好友的子女。“我們已經好幾年沒招到新人了。”謝鑫說。
謝鑫的父親也曾是火龍隊隊員,謝鑫是革新后“火龍燈舞”的第二代傳人。2000年初,謝鑫參與了北京大運會閉幕式的打鐵花表演。
十多年的“火龍燈舞”,“目前來看,節假日生意好些,平時一般,前幾年隻能做兼職維持生計”。不過,謝鑫和大伙兒一直沒放棄,“雖然不知道它的未來,但我們還是希望今年多收點年輕人,把技藝傳下去,讓我們的打鐵花不僅火遍全國,還要走向世界。”
成都商報-紅星新聞記者 戴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